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音乐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人民音乐》杨岩日期:2012-10-06人气:929

  《名家谈艺》是田玉斌先生将自己在1994—2008年14年间,对30位当代中国声乐界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教育家的采访录结集而成的一部著作。受访者中既有他的师长、多年的老友也有许多学生辈的青年歌唱家。由于在业界特殊的声望和地位,作者每次访谈都能够切入核心、直奔主题,被访者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将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多年领悟的艺术心得和盘托出,完成一次次艺术家之间真诚、精彩的心灵对话和思想的碰撞。特别是当我们以一种宏观、整体的视角去审视这部著作时,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化意味也变得鲜明、生动起来。

  为了使《名家谈艺》在内容上具有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本书作者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在美声]唱和教学方面的佼佼者“成为其访谈的首先目标,不仅考虑到了各个年龄段和各个声部有代表性的人物,还尽量采访那些学有所成的“海归派”以及现在仍然在国外工作的海外学子。(见本书前言)其中,有上世纪30年代即活跃于歌坛,并有机会走出国门看世界的郎毓秀先生;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公派留苏的郭淑珍教授;有改革开放初期,赴意大利进修的黎信昌、吴琪辉;更有一大批伴随着90年代的“出国潮”远赴欧美求学的中青年歌唱家。这些受访者看似各自独立无甚直接联系,但当我们将其作为一个个文化坐标置于百多年来中国美声艺术发展的历史时空当中,就会发现他们所勾勒出的就是一副充满着艰辛曲折、欢笑收获与困惑反思的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从空间上,中国歌唱家们的足迹踏遍了欧美甚至东洋日本等每一个可以探寻到美声歌唱艺术真谛的国家,随着他们的回归,世界各国在声乐艺术发展上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资讯和宝贵经验也被带了回来。因此,透过一次次深入的访谈,使得我们可以沿着历史发展脉络的逆向追溯,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世界声乐发展的历程和源流。

  正如作者所追求的,本书的最大特色是汇聚了31位声乐专家点的艺术思想结晶而彰显出来的学术价值。“语言”、“呼吸”、“换声”、“打开喉咙”、“用气”、“弱声”等等,几乎涉及到所有美声]唱中运用的技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个概念都会由不同的专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述,或殊途同归,或略有差异,或各抒己见,无不是在各自多年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心得体会。因此,笔者强烈建议,从事声乐专业的读者一定要以对比的方式来阅读这部分内容,所谓“道理越辩越明”,通过各位专家对不同角度的表述,将使我们对这些概念有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名家谈艺》这种独特的学术价值,得益于作者多年来在声乐研究中的深厚积累和对采访对象在各自艺术成就上的深入把握,他的提问不仅能够把握住访谈的节奏和方向,更能准确地将他们艺术实践中最宝贵的经验挖掘出来呈现给读者。同时将自己在声乐艺术领域多年的总结和思考融入到每一次对话中。因此,本书虽然没有常规的学术著作那般有严谨的结构、规范化的体系,但却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以及很多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经验。这也是本书最好看的地方之一。例如,吴雁泽在经历艺术生涯的“塌中关”②时,采用多元、科学方法加以解决的内容;如吴琪辉在结合意大利传统歌唱与京剧唱法基础上提出的“边缘振动”和“哼哈唱法”的方法,较好解决学生音域、音色问题的经验;再如,郎毓秀先生运用琶音和五度音程的练习方法,解决女声真假声交替难题的“窍门”等等,都是田玉斌在访谈过程中挖掘出的宝贵经验。

  本书的第一篇访谈中,黎信昌先生就提到了“很多技巧都是先于作品出现的”,因此如果我们对于所要]唱作品的语言乃至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音乐风格等内容不了解、不理解,想要把歌曲唱好是不可能的。(第3页)这无疑切中了一直以来中国声乐教学中普遍的“重技巧轻内涵”的时弊。实际上,本书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艺术家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问题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可贵之处在于,很多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提出了具体的、可资借鉴的解决之道。

  在本书中,吉诺·贝基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名字,在每次访谈中,田玉斌都会与对方交流关于吉诺·贝基歌唱理论的一些话题。众所周知,这位举世公认的意大利声乐艺术大师于上世纪80年代将意大利正宗、科学的歌唱理念带到了中国,对包括田玉斌个人在内的中国声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中涉及到的吴琪辉、于吉星、汪艳艳、贺磊明等众多歌唱家都曾赴意大利,拜入他的门下学习。作为贝基声乐理论的忠实践行者,田玉斌更是将其作为自己多年艺术实践的理论支撑。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几乎在每次访谈中,他都会就贝基先生关于美声]唱理论的两大核心——“呼吸”和“喉咙位置”的问题与受访者展开讨论。正所谓“艺如其人“,从中我们也能感到田玉斌在艺术理念上的执着严谨又开放博收的治学态度,通过与同行专家就同一问题持续地交流碰撞,来不断验证、修正自己的理论。

  这本书虽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因为穿插了受访者讲述的生动的故事,所以读起来并不晦涩,即便只是对声乐艺术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从中窥得声乐艺术的奥妙和乐趣。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史实。而在青年一代歌唱家的讲述中,我们更多地了解到的是他们在国外求学、生活以及在广阔的声乐舞台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与老一辈出洋留学的歌唱家相比,他们大多没有家庭雄厚的经济支撑或是政府资助,但是这种求学先要求生存的经验,也使他们更为彻底地深入到异国的文化氛围当中,从而也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为真实、透彻的认识。透过这些故事,我们也能看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所要具有的品质。例如彭康亮、袁晨野两位歌唱家,他们在选择出国之前,在国内的声乐界都已经是小有成就的名人,一个是在流行音乐界火爆异常,一位则顶着首位获得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大赛金奖的亚洲人的光环,但是他们却为了对歌唱事业的热爱,为了能够探寻到美声艺术的真谛,都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急流勇退、出国深造,在新的环境中从头学起。这种敢于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的洒脱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对比两人的往昔与今朝,读到袁晨野在访谈中所讲“永远不要放弃对音乐的爱,永远不要放弃你所追求的梦想,你就一定会成功。”(第325页)的肺腑之言,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例如,现在年轻歌唱家普遍认为,中国歌比外国歌难唱,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音乐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而对于老一辈的歌唱家却完全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在中国首唱了《跳蚤之歌》、《再不要去做情郎》(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选段)的魏启贤先生,]唱起毛泽东诗词歌曲和“亚非拉歌曲“同样韵味十足;郭淑珍教授除了能够驾驭多部西洋歌剧,她]唱的《黄河怨》至今难以超越;吴雁泽既能凭借《我的太阳》声震意大利歌坛,他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却又将中国民族声乐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访谈,我们得以了解,老一辈歌唱家之所以做到”中西兼顾,土洋结合“,与他们扎根于民族传统艺术的生活经历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这些,正是今天的中青年歌唱家(无论美声还是民族)身上集体缺少的一种品质。没有中国民族特色谈何“中国声乐学派”?

  作为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研究领域一部优秀的著作,《名家访谈》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远非本文能够揭示。正如作者在序言中特别提示的,“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但毕竟是别人的经验……要想学有所成,必须通过实践,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文章来源于《人民音乐》杂志2012年第8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