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高校教师非工资收入与高等教育的异化-教育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教育探索》余文盛日期:2012-10-30人气:571

  一、高校教师非工资收入的主要类型

  非工资收入,指劳动者所获得的不属于工资范围,并在国家统计局1990年1月1日发布实施的《关于工资总额的规定》以外的收入。非工资收入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关注高校教师依据其职业获得的,除工资之外的货币性收入,其余诸如财产性收入、资本收入等,由于与本研究没有直接联系,故不予以考察。就其类型分析,近年来高校教师非工资收入主要有以下五种。

  1.商业讲学收入

  由于知识技术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强,加之,高校教师在某一领域的多年研究而占据知识前沿,高校教师常被国内一些商业论坛、培训机构和中介公司邀请讲学,邀请方一般按专家、教授的知名度支付不菲的报酬。据有关报道,到广州和深圳等地作商业讲学的知名教授,一等水平者每天的讲课费大约在二至三万元,二等水平者每天一至二万元,三等水平者每天五至八千元;北京、上海等地的名校名教授最高费用达八万元;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也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教授作讲座,两、三个小时便可收入过万。知名教授因此变得“炙手可热”,长年奔忙在全国各地讲学的路上,每年商业性讲学的收入已远远超过其工资收入。

  2.科研项目提成

  高校通常把科研项目视为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都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多数高校都明确规定,只要为学校带来高额科研经费(含纵向和横向经费),就给予高额的科研奖励或科研经费提成。一般情况下,纵向课题的提成在百分之十左右,横向课题则高达百分之四十,若申请到千万元的科研项目,提成可达百万甚至几百万元,因此有科研项目的高校教师收入达几十万、上百万元已非难事。当然,不同学科情况也不尽相同。在一些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集中的理工类院校,从事应用性研究的教师通过科研项目提成所获得的收入比重越来越大,从事哲学、历史学、文学和其他基础性学科研究的教师,则无缘于高额科研项目经费提成,年轻教师所获得的科研收入也较少,从事教学的教师收入最少。

  3.培训收入

  随着近年来高校考研热、考证热不断升温,各种考研、考证培训班充斥校园。在这些培训班中,只要主讲教师有名气,参加培训的学生就多,培训班丰厚的利润也就有保障,授课教师从中获得的收入也自然不少。因“名师大腕”是培训班利润的保证,有经验、有资历的高校教师便成了各种培训机构竞相聘请的对象,他们往往会分得办班利润的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有的甚至与培训机构五五分成,每节课报酬超过千元,每次培训收入上万元,有的教师在培训机构里几年就可以赚到在高校一辈子才能赚到的钱。此外,高校各院系举办的各种学历、非学历培训班则是高校教师集体创收的途径。针对不同的办班类型,其与学校分成的比例也不相同,院系提成的比例一般在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五之间,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各院系一般将这部分创收经费留一小部分作发展基金,其余发给教师。与社会和市场联系紧密、培训收益好的院系每年可人均发给教师三、四万元,而没有办法创收的院系,年底东拼西凑才能给教职工发几百元奖金。

  4.兼职收入

  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等收入更是可观。兼职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大都与市场结合紧密,能以专业所长为企业提供有益的帮助,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不仅为企业解决重大问题,而且可以凭借在学术上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企业公关。大体而言,大学教师到公司或企业兼职有三种形式:一是被聘请为执行董事,月薪通常上万元;二是被聘为顾问,月薪几千元;三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被请去做项目,完成后通常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提成。如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性强的专业报告,一份报告或许就能获得十万至二十万元。另有一些教师以专业所长在校外兼职,如法学专业的教师给企业当法律顾问,建筑设计专业的教师办设计所,英语、音乐舞蹈教师办培训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开旅行社等等。在外兼职的教师通常只是完成学校规定的基本工作,他们并不在乎学校的微薄收入,学校发放的工资和津贴等收入与他们的兼职收入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5.灰色收入

  灰色收入是一种隐性收入,常常以种种手法和“技术处理”逃避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通过制度外的手段实现。之所以存在灰色收入,缘于社会利益场域中的一些不正之风渗透到了大学校园,在高校招生、后勤、设备采购、基本建设、人事招聘等部门,难免有一些人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另外,一些学术地位较高的教师作为各种评审、考核、选拔的专家组成员,往往成为各种资源的控制者,学术权力寻租也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一些个人或单位为了在评比、考核或选拔中顺利过关,常常以这批人作为突破口,与他们联络感情,如请他们做“双聘教授”,每月可以得到本单位所发的制度工资之外的一份工资或津贴;请他们讲学或功利性看望和拜访。由此带来的灰色收入到底有多少?这是个十分敏感而又讳莫如深的问题。

  二、从非工资收入增长看高等教育的异化

  何谓“异化”?异化(A1ienation)本意指脱离、转让、出卖等,异化概念可追溯至基督教原罪说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由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加以引申和发展。对黑格尔来说,理念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克服异化而向自身复归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基本过程;费尔巴哈认为,人把自己的力量赋予了上帝,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将“异化”概念作为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范畴,为本文理解高等教育的异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但未使劳动者通过占有自然界而获得自由,反而使其受到劳动的支配和奴役。据此,异化即指人在自身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对立面”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人自身。

  从上述异化理论分析可获得如下两方面启示,一方面,异化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对异化的克服将推进社会活动向更高阶段发展。高等教育的异化之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全无意义,认识并克服“异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认识”环节,即对高等教育异化的揭示无疑又是须当先行的环节。那么,何谓高等教育的异化?本文主要指高等教育从为社会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活动变异为以知识技术为筹码的利益寻获。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下一代人的成才与发展,然而高等教育的异化则使“人的发展”从目的沦为获得个人私利的手段,“变成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个人生存的手段”。由此,培养人并促进其发展的本质属性,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等属性。另一方面,异化的产生源于社会活动的主要因素受到外部影响而发生质变。如此,高等教育异化的产生则是缘于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即教师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未能坚守自身教育使命所致。于是,根据前文“非工资收入”的类型考察似可窥见高等教育异化之如下各端。

  1.教学功能异化:钱学交易

  高等教育的教学行为旨在促进学生潜能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利益是附属性的,一旦附属性利益凸显成主要旨趣,高等教育教学功能的异化就发生了。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看重经济效益,教学功能也随之被异化,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被异化为“以经济为中心”的商业关系,钱学交易已成为无需遮掩的普遍现象。如高校中大量的考研培训,托福、雅思强化训练,等级(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以及各院系举办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培训等,无不如此。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变化,然而在各类培训教学中师生关系已然改变,在教与学的关系背后,我们似乎可以隐约看见,学生“花钱”参加培训,“购买”老师手中的知识和应试技巧,为的是出国、考研、就业、升职等短期功利目的,一旦目的达到(有的目的并不一定能达到),这些知识和技巧即成“烟云”;教师办培训“出售”知识,其目的为的是培训背后的经济收益,至于这些知识、技巧对学生究竟有多大作用,学生手中大把的证书究竟有多少“含金量”,似乎大家都不用深究,只是各取所需而已。因此,学生与其说是为知识而来,不如说是冲着文凭(证书)而来;教师与其说是在传道授业,不如说是“为稻粱谋”。在这样的钱学交易中,高等学校成为知识交易的市场,教师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被贴上有价标签,教师高尚的教育劳动被异化为谋取个人(或团体)物质利益的手段,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了商品买卖关系。

  2.社会服务异化:普遍兼职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等教育提供直接和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决策、管理、咨询和高新技术开发等服务,亦是近代以来逐渐确立的重要功能。然而,高等教育介入经济社会,回应社会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此“限度”在于不能影响其“育人”的根本性功能。究其缘由,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服务不是一般的非理性的片面迎合,其服务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应该有自身的内在逻辑;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本应自觉地与世俗社会保持距离,从而才能通过自身的专业视角批判社会生活,而过度融于社会,抛弃应保持的“距离”,势必使高校教师成为社会权势的附庸。当前,高校教师或由于校内收入不如意,或受市场高收益的驱动,出现了普遍的社会兼职现象,乐于以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换取远高于校内制度收入的非工资收入。这一现象致使高校教师把主要精力错置于“社会服务”方面,使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功能的释放受到阻滞。尽管一些人辩称,只要能够“两头(多头)”兼顾,不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就应该予以倡导。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此消彼长;况且,在工资收入与非工资收入悬殊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师不会更多地选择收益高而受罚风险成本又最小的校外收益。因此,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异化极易促使教师形成“校内不挣钱、校外更赚钱”,“墙内欠收墙外补”的集体无意识,造成教育资源的隐性流失。

  3.学术研究异化:科研致富

  高校教师作为学者和研究者这一重要角色,理应以探寻真理为己任,抛开功利思想为人类的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做出贡献。然而,不幸的是,现实中却有大量的高校教师意图通过申请项目实现个人致富,通过科研项目经费提成获得巨大收益,使高等教育丧失了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典范的品格。高校教师通过科研致富催化了学术研究的异化,并严重扭曲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心态,过分关注科研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学术追求成为这一异化现象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在:首先,高校教师受科研项目经费及项目提成等经济利益驱动,从科研选题、立项到具体研究和成果运用,皆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以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为追求。由此,费时耗力、短期内难以出成果、失败风险较大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备受冷落;而谄世媚俗、歌功颂德的实用性、应景性课题更受青睐,学术研究与世俗社会之间应保持的距离逐渐消逝。在此,洪堡的警言不应被遗忘,“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仅仅是第二位的”。其次,经济至上原则使高校教师把市场法则引入学术研究领域,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一些教师热衷于找课题、跑项目、要经费,项目争取下来后,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交给研究生或“分包”给其他教师去做,自己做起了“老板”,学术研究异化成了赚钱的手段和增加收入的渠道。第三,科研的功利性使高校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异化。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双重职责,教师本应在不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同时,培养出众多创造型的学生。然而,由于科研的多方面收益高于教学收益,一些教师背离高校教师的职责,重科研轻教学,甚至远离教学,一些教师整天忙于找课题、写申请、搞鉴定、报评奖,教学则变成了拿不到项目的教师的任务。“过去没有不登台讲课的教授,学校不给排课是对一位教授的惩罚”。而现在,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要靠国务院总理来动员,靠教育部发文件来规定,出现此类异化现象,科研的功利化和经济利益至上无疑是其重要原因。

  4.服务管理异化:以权谋私

  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行政机构之处,或许在于其管理活动以服务性为根本特质,高等教育管理是为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服务的。正因如此,不断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观点,力图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分离,使其相互制衡以共同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现实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联姻”导致了高等教育管理发生异化,行政权力的拥有者通过掌握的资源捕获学术权力,集双重权力于一身的管理者心无旁骛地攫取利益,无暇顾及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一个显例就是,高校中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获得者,绝大多数是双重权力的拥有者,拥有双重权力的人,因其占有更多的学术和行政资源而实现名利双收,这样,“权力”的集中便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异化的根源。这一异化使利益分配出现有权者越来越有利,无权者越来越不利的“马太效应”。于是不难理解,一些高校,本该一心向学的教授们为竞聘学校的处级干部而趋之若鹜;本以学术研究为使命的博士们竞为一个科长职位而折腰。高等教育管理从服务教学科研异化为攫取资源和个人经济利益的工具。不仅如此,这一异化现象还不断地侵蚀学术权力,使拥有学术权力的专家、评委丧失学术理想和道德操守,把学术权力异化为钱权交易的工具,从中谋取灰色收入。有论者指出,高等教育管理的异化,使得社会对高校的评价、高校对自己的评价以及高校对学术的评价,都进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期。

  三、高等教育异化复归之路

  从以上对高校教师非工资收入的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已逐渐发生异化,若不能正视“异化”现象并努力谋求解决之道,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将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最终由于价值认同的崩溃而彻底破产。因此我们必须警惕由高校教师非工资收入的增长为我们所提示的高等教育异化现象,并从多种途径寻求其复归之路。对此,笔者试从以下方面提出“复归”之策,以期抛砖引玉。

  1.树立教育理想是克服高等教育异化的根本策略

  根据对高校教师非工资状况的简要考察,高校教师将工作重心偏向教育以外的倾向十分明显,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我国高等教育未能形成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理想这一问题值得重视。陈旧的教育理想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已难以为高校教师提供一种价值导向,而深契时代特质的教育理想又未形成,部分高校教师在思想信念上难免处于迷惘状态,在行为实践上陷于失范。由于高校教师往往具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如果缺乏合理的价值信念的引导,其多年积蓄的知识力量就难以找到恰当的作用领域。由此,凝聚时代精神,重铸教育理想,使高校教师在新时代教育理想的引领下,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之中,最终使高等教育重新成为孕育各行精英、推动社会进步的策源地。

  2.改善教师生存状态是克服高等教育异化的关键策略

  我国教育传统往往以“蜡烛”描画教师形象,强调其“燃烧自我,照亮他人”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一“圣人化”的教师形象长期以来激励教师不计利益,无私奉献。反思这一形象的负面影响,它让教育管理部门忽视教师的生存状态,甚至为教师在生活压力下的难堪提供了合理性。显然,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置诸校外谋取利益,很大程度上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压力使然,因此只有改善教师的生活状态,才能促使其回心于教育工作。就改善教师生活状态而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当然是最为捷近之策,不过,作为知识精英,高校教师的生存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活”,变革教育管理制度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也亟待得到重视。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革除以权谋私的不良现象,回归“服务”的管理理念。试想,若高校教师既无生活困顿之忧,又无不公对待之虑,怎能不在自己倾心的教育与科研领域策马驰骋!

  3.鼓励学术创新是克服高等教育异化的重要策略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本质工作之一,学术创新水平是衡量科学研究的唯一标准。鼓励高校教师学术创新需要从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着手。为克服高等教育异化,在研究成果的评价上既要注重成果的质量又要注重成果的类型,对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应当给予更大程度的关照。只重视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助长了科研泡沫的产生,学术繁荣的表象掩藏不住思想的贫乏;只重视应用研究而不重视基础研究则催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只求短期效益难以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具有可能做出重大创新的基础研究,应当给予特别关照,既要为他们提供资金、设备等各方面保障,还要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在科研考核上应从宽从缓,而一旦获得重大研究成果,则应予以特别的表彰和奖励。

文章来源于《教育探索》杂志2012年第6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