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谈文化兴国战略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育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教育探索》杨军日期:2012-11-06人气:865

  一、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国际竞争软实力

  把文化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对待是恰当的,因为文化竞争力是一种软实力,当前全球竞争中也包括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于1989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和军事能力等而言的,主要指一个国家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一个国家,其综合国力既包括他的由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等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硬实力通过经济、科技与军事等体现之,软实力则通过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体现之。

  以史为鉴,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曾几何时,原苏联的军事实力不仅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而且还常令美国和西方寝食不安,但这样的硬实力并不能避免它解体。原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它的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刻意地企图摧毁中国的文化,他十分露骨地说:“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类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盐译幸一清楚,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他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那他就只配做奴隶了。印书馆和图书馆等的作用尚且如此之大,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的文化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可见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如何,确实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和一个国家的存亡。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们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的战略,他们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也是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渗透。

  任何国家,它要持续发展,都要有他们共同的理想。这正如哲学家涂尔干所言:“如果社会缺乏统一性……那么社会只不过是一盘散沙而已,一丝震动或一阵微风就足以使它烟消云散。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首先我们必须努力取得对共同理想的信念。”“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上的兴盛,而且更是文化上的繁荣。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棋局》中曾提出了大国兴起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和富有文化上的吸引力。软实力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无根基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是僵化而无活力的,文化是软实力中的重中之重。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作为支撑。

  二、文化兴国战略的哲学基础

  1.文化兴国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文明标志着社会的开化状态和进步程度。《易经》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隋唐著名儒学家孔颖达将文明解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里的文明指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仓禀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说法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不科学的、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它如鸟之两翼,如车之两轮,能使社会架构保持稳定,任何一方的偏废都会导致社会的倾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文明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时只有有了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兴国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文化兴国战略与我们所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之间是相互呼应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点论”、“重点论”与“统筹兼顾”的思想的具体运用。中国社会的发展如果仅仅只是经济的和政治方面的发展,那么它就是一种不全面的、不协调的发展,是不能持续的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文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3.文化兴国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原理

  任何一个系统,它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结合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系统中,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要素强也不等于系统一定也强。要使系统正常运转并发挥出其最好的作用或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必须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必须使之有合理的结构方式,即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科学而合理的组合。这样,如果把我国社会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生态等就是它的构成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生态是条件,而文化则是使各要素能结合为一体的“强力胶”。好的要素是前提,是硬实力,好的“粘胶”则是保证,是软实力。

  三、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实施文化兴国战略实质是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它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和谐文化建设中要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的建设为一体,它反映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我国人民的美好追求。“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关于融合、平和、和睦与和谐的思想和追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仁义”,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提倡“兼爱”,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倡“无为”,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对此,庄周更有独到的发挥。庄周提倡“天和”、“人和”和“心和”。罗素在19世纪30年代曾说过,在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和是第一位的。中国的关于“和”的主张若能被世界各国所采纳,那么地球上肯定会有比现在更多的欢乐与祥和。我们在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应在其中体现出对中国的文化之根的尊重和扬弃、对中国的文化之魂的坚守和创新,同时也体现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和借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一定的文化之中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是主导人们的信仰、理想和精神风尚的灵魂。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意识,它都既是对其以往历史时代的意识和价值追求的继承,也是对该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仅要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且还要吸收人类一切文化中的精华以为我所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的物质保障,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目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从哲学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认识的逻辑进程与历史发展的进程是相一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理论的逻辑与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其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其价值标准是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此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其实践价值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评价标准。邓小平以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实践价值观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论基础。现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进行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强的包容性、整合性和感召力。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增强我们社会的凝聚力;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引导人们确立起和谐的理念,培育出全社会的和谐精神;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起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抓住了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才能在全社会营造出和谐的舆论氛围,塑造出人们和谐的心态。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在和谐文化建设和“文化兴国”战略战旗飘扬、鼓声阵阵的背景下,在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出新特点与观念大碰撞的国际环境下,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应高度重视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育。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予以施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笔者拟从高校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完善高校的以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制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以校党委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在这一体制中,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学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实践的理论是缺乏生命力的。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当然也包括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使之切实收到实效,所以笔者建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应采取以学生+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党委决策的决策方式。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部工作人员的作用,又有利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的模式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全员育人”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全员育人”的平台尚未建立。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的框架下,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仍人为地被分为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还是彼此分离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专业学习在高校一般是由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分管的,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由学校的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的。在执行层面上,智育由教务部门执行,德育则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部门执行。这样,分工明确与合作不足就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脱节的状态,就导致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较难在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步调下进行。在高校,要实现“全员育人”就要求高校领导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制度上有保证,在行动上能加以落实,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为之做出努力。

  3.建立“大学工”的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部门较多,高校的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高校学生团委、各院系的党总支及团总支等都在从自己的角度来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工作中缺少彼此间的协作与配合,从而就导致在整体上推进的力度不足。一些高校在关于学生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经费拨付及校级领导的分工方面或者互不隶属,或者职能重叠,也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不高。虽然有一位党委副书记在分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但在目前的体制下,仍难以使各部门间有令人满意的协作与配合。鉴此,笔者建议,可考虑建立一种“大学工”的模式,即在高等学校实行由学生工作部(处)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招生办、团委、武装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可以尝试将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的部门或科室重新进行组合,使之形成一个功能较为专一的、直属高校校党委的学生工作部门,下设若干个中心,如招生与注册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生活与行为指导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学习辅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勤工助学与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中心、学生健康服务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等。各院与系视情况或者设置与学校相应机构相对应的分中心,或者合并设置几个分中心以承担与学校相关中心相对应的职能。这种管理体制仍属三级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有关学生事务的机构设置切块小、分解细、职责单一、互不重叠;管理人员的职责不交叉,上下一条线,主从分明,各司其职,有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对于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均适用。至于学生人数较少的高校,则可尝试采用二级管理体制,即学校建立若干个职能中心,专司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负责学生事务的管理,或向学生提供各方面的的服务。在这种体制下, 可以考虑让学生辅导员在负责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承担起学校某个中心的相应的工作。国外有些高校实行的就是这种做法。这种二级管理体制实行的是扁平化的运作方式,它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甚或直接减少了管理的层次,同时也拓展了学校一级管理的范围,因而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能。

  4.建立“外源内生性”的实现机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机制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大学生所接受,从而使大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和方式,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潜价值”向“显价值”转变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主要有“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种途径。所谓“外源性”途径,是指在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大学生价值需求的变化和行为的调整。我们应当把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于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于我国思想与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并使其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所谓“内生性”的途径,是指大学生出于自身的需要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选择及其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需要是人的本性。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人,除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之外,还有对价值、对真善美的追求的需要,有自我完善的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主体的精神,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丰富,精神得到提升,并将之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这是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要实现的目标。通过“外源性”和“内生性”两种途径,并使之相互配合,共同贯穿于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之中,我们的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能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

  5.建立“双向”反馈机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层级管理的四级链条依次是:校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门—二级院系—年级或班级。这样,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决策、信息和任务由学校领导层面达到学生,在层层传输的过程中,信息就往往会被“耗散”。具体点说,学校分管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重视的往往都是理论性较强的那些方面的教育,而院系、年级和班级则往往更重视或更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的范围,这就导致学校育人理念和德育内容的要求在经过了较长的传输链条后很难完整地抵达学生层面,从而也制约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反馈(Feedback)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反馈指的是系统所输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达到输入端,从而对信息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同样需要建立反馈机制。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施控系统(教育者)对受控系统(教育对象)不断施加影响(施加教育影响),教育对象则必定会对这种影响产生反馈信息。不同的反馈信息通过各种通道被反馈到教育者那里,就成了教育者下一轮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建立一种完善的反馈机制,对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网络、学生工作群、建立书记接待日制度、举行座谈会和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以避免领导者与执行者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沟通障碍或信赖不足。

  6.建立“双态”调控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避免运转过程中一些子系统的工作偏离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就需要高校要建立一种“双态”(常态和危机)调控机制。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运用调控机制,要重视运用常态调控机制和非常态即危机调控机制。常态调控机制是一种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调控机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时间管理机制、沟通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沟通机制是对活动进行控制的最基本的方法,有效的沟通对化解矛盾与建立和谐都是极为重要的。沟通包括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的沟通、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及学生工作系统与其外部系统间的沟通。时间管理机制指的是应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具体目标,然后按时监测各子目标的达成状况,确立起重要的时间节点,并对基于相应节点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项目管理机制是指管理者为了达到某种管理要求,召集属于不同部门或不同系统的人员临时组建成一个项目小组,并针对某一特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进行管理。危机调控机制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突发状况时的一种必须有的调控手段。当前大学生面临较多的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面对思想更加活跃且不成熟的教育对象,高校教育工作的难度是很大的。当上述某种挑战变成了公共突发事件时,此类事件通常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选择产生强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应建立一种分工明确的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这种危机调控机制中应包括危机的预防、危机的处理及危机的解决三个方面。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要重视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要建立一种统一协调的、能够快速作出反应的网络信息监控机制。

文章来源于《教育探索》杂志2012年第6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