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其回归-教育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教育探索》郭华鸿日期:2012-11-07人气:603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1.教育目标和内容:重整体、轻个体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分析,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存在着“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过多地强调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其对于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和对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作用。诚然,教育目标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必要的,但这种目标只是个整体的目标,并不是具体的目标。学生是存在着差异的生命个体,如何针对不同的生命个体有所区别,提出分层次、个性化的要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缺失的。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政治)层面,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二是道德层面,即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求;三是人学层面,即对自身的关注、尊重和自主性的高扬和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和个人服务的共同需求。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侧重于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教育,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社会理想灌输和道德规范导向的“传道”作用,而对学生个体感受到的巨大现实落差或压力的“解惑”则不够重视,尤其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个人存在意义等精神层面的需要和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际问题处理技巧等现实内容被淡化。一部分学生陷入物质享受与精神需要、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教育组织:重教师、轻学生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亦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组织过程中,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及权威。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具有主体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是当做“美德之袋”、“道德之洞”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的灌注,学生变成了“静听”的被动式的接受者,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这些做法完全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最终导致学生出现逆反、戒备甚至对抗心理。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真正的自主和自由,也就没有了生命的灵动和创造。

  3.教育方法:重认知、轻情感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也是非理性的存在物,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是辩证统一的。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做到“以情动人”。然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偏重于以理服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知识传授和理性思维培养过程,而较少从情感、信念等非理性方面进行引导。因为由“知”转化为“行”最为重要的中间环节——“情”被抽离、被遮蔽,学生所得到的往往是某些“道德知识”,而非形成“道德信念”,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德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忽视了人的情感的非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学生懂得一大堆做人道理,而人生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却难以改变,最后变成麻木不仁的知识篓子,无情无意的单面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

  1.建构富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其目标应是培养“完整人”。这里“完整人”的涵义,一方面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政治、思想、道德各方面能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态度,“和而不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应注意处理好学生社会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将教育的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体发展价值整合起来,在关注其社会功能,致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其社会发展的同时,关注其个体功能,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国家统一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个性化的、具体的和可操作性的目标,不能搞“一刀切”。为更好地实现其个体功能与目标,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就是要关心人的需求,尊重和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需求外,还有文化、生存、安全需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建构富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具体来说,在注重社会政治层面和道德层面等传统教育内容基础上,应突出以下几点:一是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教育;二是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和谐心理的教育;三是培养高尚德性、丰富精神世界的教育;四是适应社会发展、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的教育;五是唤醒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教育;等等。在以上教育中尤其要以解决学生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和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作为突破口。

  2.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交往教育模式

  师生关系是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现实中人与人关系的本真状态是什么?传统主体哲学“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将师生中的一方作为客体,实际上是将“人”等同于“物”。因而在教育中总会存在着过分注重教师的强制灌输,学生主体性不能充分体现,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对立和恶化的现实矛盾。现代主体间性哲学突破了传统主体哲学主客关系思维模式,对于人的共生性存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共生性关系。从这一视角出发,教师与学生作为相互依赖的共生性存在,其关系的本真状态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师生关系生成和彰显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沟通、理解和“视阈融合”,为建构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主体间性关系。师生不是作为角色扮演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进行的是真诚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不是“布道者”,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不再是俯首贴耳的、唯唯喏喏的“羔羊”,而是具有同样人格的对话者。这样的师生关系将摆脱“单向传递”和“简单服从”的束缚,教师将成为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体现了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师生互动教育模式。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体验性

  个体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信念、品德形成不仅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且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即指生命主体在生活世界里,对事物深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富含价值判断的态度,产生丰富、活跃、深刻的德性感悟,并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超越自我的过程。叔本华认为,世界不是在理论上认识到的世界,而是指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认识活动在更多的意义上是生命体验而非“逻辑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定要摈弃“美德袋”式的教育,而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从心理学上讲,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宿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情感的生成。没有情感体验的伴随,思想道德的知识不可能转化为德性行为。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动之以情”。即教师要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体验不仅是主体的一种内心生活,也是生命与生命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只有将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深切体验和领悟通过真情传达给学生,才能感染学生,引起情感的共鸣,达到真正的共识。二是要“感之以境”。这里的“境”是指富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源与学生相互作用构成的教育场景和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直接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从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最终推动其认知向行为转化。

文章来源于《教育探索》杂志2012年第6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