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张艺谋《金陵十三钗》色彩艺术的新突破-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陈明志日期:2012-11-10人气:2314

  纯色的张艺谋作品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四部作品最突出的色彩就是高纯度、大面积的红色。前三部电影都关注了人性,但侧重点和切入的视角各有不同;这三部作品在红色喜庆的表象下是沉重的黑色主题:主人公想要挣脱束缚,却没有彻底打破束缚的勇气。《秋菊打官司》脱离了黑色主题的压抑,弥漫出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从电影《活着》使用暗红色之后,张艺谋开始了色彩方面新的探索,不再拘泥于红色。

  《我的父亲母亲》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有了大片黄色,不过还是没有离开红色的铺衬。《我的父亲母亲》以明朗的金色作为基调,人物的红围巾、红发卡、红贴纸、红棉袄则以细节的形式呈现在金色的桦树林背景中。

  《英雄》《十面埋伏》和《三枪拍案惊奇》将绿、黑、蓝、白、紫、红几大主要颜色高纯度大面积使用。《英雄》中张艺谋将色彩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对黑、红、蓝、绿、白的理解作为叙事方式。《十面埋伏》以绿色作为基调,人物服装与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埋伏”的主题。《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大红大绿和谐对应故事情节,小沈阳的一身嫩粉和闫妮的一身翠绿的鲜艳充分体现了这两个人物的喜剧效果。

  总之,在《金陵十三钗》以前,张艺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大片纯色作为创作主线。下文将从人物形象塑造、背景烘托、情节推动三个方面细看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中色彩方面的新突破。

  五彩斑斓的《金陵十三钗》

  (一)五颜六色的服装刻画人物,烘托人物性格

  张艺谋在2012年1月1日接受《北京青年周刊》专访时指出:“我从2006年第一次看到这个小说,就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场景,就是电影最后定格的画面,一个女孩从色彩斑斓的窗户望出去——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关于南京在抗战中的这段沉痛历史已经有《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两部大制作,要拍摄同一题材影片一定得有新的突破,因为张艺谋“不想太重复自己过去的东西”。这个突破定格在该故事独特的视角:从13个被视为下贱的秦淮河风尘女子的角度,直视人类历史上一场最没有人性的大屠杀。

  13个衣着光鲜的风尘女子来到肃然挺立在废墟中的大教堂,她们在嬉笑中打开大门,袅袅娜娜直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夸张的卷发、华贵雍容的皮草、色彩绚丽的旗袍、猩红的嘴唇、性感的步伐、肆无忌惮的笑声,与圣洁的教堂及其周围这片废墟格格不入。在服装颜色的选择上,张艺谋一改对纯红或者纯蓝的偏爱,使用了斑斓的色彩:女主角玉墨出场时所穿旗袍的底色是亮得晃眼的孔雀绿,上面还铺满夸张的紫色大花朵。在教堂避难时,她常穿的那件旗袍裁剪得体、凹凸有致,左半身是以金色点缀的同样夸张的蓝色大花朵图案,右半身则是单一的血一般的猩红色;一半是繁花盛开,一半是简单热忱。这些斑斓的色彩生动地对比出玉墨这位秦淮河头牌炫目的身份和她善良的本质;罩在华美袍子外的是蓝色的大衣,与袍子组成华而不俗的搭配,这也暗合玉墨身怀大义的个性,因而从她嘴里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时显得极为自然。这为影片结尾她带着这群风尘女子大义凛然地用生命换取女学生们能够“好好”活下去的机会不露痕迹地做出了铺垫。

  妓女们鲜艳性感的旗袍和女学生的素蓝棉袄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无数经历之后的老到和对红尘的看破,一边是如玉般的纯洁和世俗教给的对这群风尘女子的蔑视。两类截然不同的人相遇矛盾自然不可避免,更何况是在这硝烟弥漫、物资匮乏、危机四伏之中。鲜艳与素净、低贱与纯洁这两组色调,在善良的引导下、在危急关头各自有不同的体现。当日军在教堂内追逐意图凌辱女学生时,在瞬间的犹豫之后女学生们跑离开了妓女们藏身的地窖入口;为了保护女学生的纯洁,妓女们脱下光鲜的衣服穿上素蓝棉袄奔赴死亡之约,此时她们的灵魂升华如学生们一般纯净。

  妓女们五颜六色凹凸有致的服装与学生们简朴纯净的素蓝袄子的对比,将一群在乱世残暴中抗争的小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花花世界在烟消云散之后留下的是人性善与美的永恒。花花世界的破碎拯救了单纯的美的世界。在生死抉择面前,一群青楼女子生动鲜活地演绎了从卑微到崇高。

  (二)五彩斑斓的玻璃映照出深层寓意,深化影片主题

  任何观影的观众都无法忽略影片中另外一种五彩斑斓,即教堂的彩色玻璃,尤其是圆形屋顶的彩色玻璃。女学生书娟正是从彩色的玻璃望出去看到一群彩色的女人张扬地涌进教堂这片乱世中的净土。西方宗教背景下的教堂的彩色玻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教堂的采光,同时也是为了让阳光透过彩色的玻璃营造一种神秘色彩,让置身于教堂中的信徒似乎沐浴在上帝的仁爱之中,在通往天国的完美道路上,这种气氛足以让信徒虔诚地发扬宗教的信仰和文化。教堂、唱诗班、圣诞节等宗教元素都推动了“救赎”主题的表达。影片中多次出现以圆形彩色玻璃屋顶和彩色玻璃窗户作为背景的镜头,而且都是角色在重大决定做出前犹豫和取舍的时刻。

  约翰是以小人物身份出现的:酗酒,不修边幅,想趁乱发点小财占点小便宜,还有点好色。他来教堂是因为有人付他钱让他入殓殉职的英格曼神父。他对神没有什么敬畏,对宗教也没有兴趣。他换上英格曼神父服装也不过是自己的衣服太脏遭到了玉墨的嘲笑。此时日本兵进入教堂为非作歹,他们的残暴激发了他的善良和父爱(他有一个早逝的女儿并且为了女儿从此成为一个入殓师),他站在楼上大喝日本兵住手,叫学生们躲到他的身后。从仰视的角度拍过去的约翰在教堂五彩斑斓的圆形彩色玻璃屋顶映衬之下突然高大了,黑色神父服装下的人物显得如此庄严肃穆,完全没有了刚到教堂时的吊儿郎当。

  在书娟等参加日军圣诞节庆祝会的前一天,约翰听完女学生们的吟唱之后安慰她们不会有什么意外,仅仅是去唱唱歌。他的谎言苍白无力,当他在整齐排列的学生面前绝望地转身之时,日光从教堂的圆形屋顶倾泻而下,学生们笼罩在蓝色的光柱中,每一张脸庞都像天使一般圣洁;左右长条状的彩色窗户玻璃反衬出死神来临前的沉重;一张张鲜活清纯的脸在冷蓝的色调下显得异常宁静。约翰的低头和无言折射出他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此时的约翰已经在内心成了一位真正的神父。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指出“主要光源的位置在情调和性质方面,对影像的戏剧性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唱诗班的吟唱始终沐浴在教堂顶部发出的淡蓝色的光源中,引导观众思考这究竟是照亮了天堂的路还是打开了通往地狱的门。冷冷的由上而下的蓝光和周围的阴影冷静地描述了浸透在这个场景中的悲伤和绝望。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9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