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碎片》中的疏离感-文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万向兴日期:2012-11-24人气:794
  一、青山七惠及其《碎片》

  生于1983年的青山七惠,常被称为“日本新锐小说家”或“新生代作家”。作为80后的青山七惠,获奖颇多:2005年她以处女作《窗灯》获得素有“芥川奖摇篮”之称的第42届日本文艺奖;2007年,以《一个人的好天气》荣膺芥川龙之介奖,成为史上第三位获此大奖的年轻女性;2009年,青山七惠又凭借短篇小说《碎片》成为最年轻的川端康成文学奖得主。青山七惠的文学创作才华受到了中国读者和书商的青睐,我们从青山七惠简体中文版作品的出版情况来看,短短五六年间,内地就已出版了她的六部译作,其中包括十五个篇幅不同的小说。

  短篇小说《碎片》是2012年在内地出版的小说集《碎片》当中的一篇。该小说叙写了父女二人参加樱桃采摘一日游的故事。故事中,原本说好一家五口人一起出游的,可最后因为各自的缘故,只有女儿桐子陪父亲一同出发。通过一路上的言谈交流,父女关系的疏离感、主人公桐子内心的孤独感,都被传神而巧妙地表达出来。可以说,小说从开头到结尾,几乎全是支离破碎的对话与场景,虽然种种事件历时性地发展着,但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观察到的一切,却使这个看似连续的过程如同碎片一般,这或许正是小说名“碎片”的寓意所在。《碎片》中的桐子表面上特立独行,手持单反相机四处寻找景致,但内心却孤独无助,难掩支离破碎的疏离感。同时,明显的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将大篇幅的内心描写与尴尬乏味的对话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幅水彩画般、倦怠而疏离的淡雅哀情。

  二、无处不在的疏离感

  1.亲情中的疏离感

  涉及亲情的疏离感在这篇小说中最为明显。故事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一丝不情愿的伏笔,与父亲同行,完全是由于家里其他三个人临时爽约造成的。此外,从桐子“特意选择了神奈川最远地区的大学、搬出去单过”,亦可看出她有意疏远家人。

  与父亲的关系更是这篇小说中疏离感的核心体现。开头处与父亲寡淡的相会,聊天时的冷场、话题难寻的尴尬局面,怀疑和爸爸两人到底像不像父女,以及对父亲为人的生疏了解,无不体现了这种亲情中的疏离感。即便在父亲和哥哥打架的回忆中,桐子也显出一副冷眼旁观的态度。可以说,桐子一直在静静地观察着父亲,好像一位观察者,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父女关系有着显然的差别。如果与青山七惠的另一部成名作《一个人的好天气》相比,我们便能发现两者的一大共性:它们都有着贯穿全文的长幼关系,即一个老年人加上一个青年人的人物安排。虽然从关系上来说,吟子是知寿的姨奶奶,属于隔代关系;桐子和她爸爸则是父女关系。可更近的血缘关系并未让两人心灵靠近,对桐子来说,“他充其量就是个‘爸爸’”。

  2.成长中的疏离感

  《碎片》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桐子成长中的疏离感。开篇时,桐子就注意到旅行社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喊着旅游大巴的路线”以及笑声连连的女人,她一副冷眼看世界的样子,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而作者正是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这些熙熙攘攘的女人与主人公桐子相形对比。当写到这些女人聊着八卦,“聊得不亦乐乎”时,桐子立即联想到自己:“那个时候的我,在别人眼里,恐怕也是个轻飘飘的年轻人吧,就像后排的那几个女孩子一样。”很显然,在这一群喧闹的女学生身上,桐子看到了自己的曾经;然而,这个曾经的自己在如今看来却是幼稚可笑的。别人的笑逐颜开,在桐子眼中无疑是一种幼稚的“轻飘飘的”表现,而她自己则“处在所有乐趣的范围之外”。成长给予桐子的,莫过于情感上的自我孤立。

  3.交往中的疏离感

  如前所述,桐子和父亲俩明明同一群人在一起,却几乎看不到他们与旁人的交往。文中,除了父亲被误认做樱桃园工人的那一段有过一些基本称不上交流的交流外,他们与同行者几乎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交集。

  这种交往中的疏离感还表现在桐子和男友的关系中。谈到男友时,桐子说他是个“成天嘻嘻哈哈的人,让人有时候都受不了”。矛盾的是,桐子也不喜欢像爸爸那样性格随和的人。此外,身处神奈川的桐子与身处东京的男友,似乎暧昧地表明了二人的异地关系。虽然涉及男友的篇幅很少,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即便是处于恋爱当中的桐子,也只是保持着一种淡淡的爱情。

  三、现代人难以调和的疏离感

  明治维新后,日本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种剧烈的社会政治变化,被视做日本私小说产生的一个条件。青山七惠的小说,常用这种私小说的文体形式叙写,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分对错、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在《碎片》中,我们正好可以透过私小说通透的表达性,窥见人物内心的疏离感。

  那么,青山七惠的写作意图,是在描写日本的社会现状吗?在一次采访中,她明确指出,她并不是在描写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此外,她的写作也并未强调人生的孤独,或指向婚姻制度。可以说,她的这番回答就像她在小说中的一贯行文风格那样:字面上满不在乎,却也还是真诚地表现了年轻一代涉世的迷茫,以及他们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实际上,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被人们冠名为“飞特族”的80后一代所具有的真切感受,已被青山七惠刻画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阅读其小说时,那让读者感同身受的真实的疏离感,也一同变成其小说的独特标志。正如此处的《碎片》那样,身处大好田园风光的父女俩,却因疏离而若有隔阂。从更广的意义上来看,与其说青山七惠是在描写日本青年,更不如说她是在描写当代人的常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网络服务,以虚拟的视野取代真实世界。朋友变成网友,恋爱变成网恋。人们在网上欢畅言谈,在现实当中反倒不会亲切交往。文中,当桐子看到美丽的田园风光时便寻思道:“即便存在着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也还是有人会窝在家里头上网吗?”这无疑是对今日宅男宅女渐多这一社会现象的一番思考。

  今天,就“人格”(这个来自拉丁文persona的词汇,原指“面具”,即存放在天井里、规定了祖先的蜡制面具)本身而言,已在各种虚拟的表象、数码中丧失了意义,成为一种去人化的身份。个体的生命意义本身,也与原来代表善恶忠奸的面具相分离,转而变成一种无限可能的身份——借由互联网、移动电话,人们为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实现多种生命的可能。而可叹的是,这其中没有任何一个身份是自己真切拥有的,它们都像是一堆碎片般的姿态。

  现代人在利用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让人际关系网络经历着一种彻底的革新。个体与他人之间难以保持亲切而产生的孤立感,难以同家人和谐共处而产生的孤寂感,在《碎片》中都能明显看出。桐子对父亲的感觉——恍惚觉得很早以前就十分了解,但照片里又是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无疑包含着一种非真实感。这些不自然的感觉,归根结底来说,就是人物的乃至整个时代的疏离感。从前文分析来看,此种感觉或非个案,恐怕是现代性之下难以调和的共性。

  疏离感是一种和谐关系不再的感受,青山七惠通过小说,为读者传递着种种疏离,并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体会。《碎片》的写法波澜不惊,随意而支离地描写着旅途中的琐屑体验和细腻感受,却照见每个现代人切身体会到的疏离感。当然,随之而来的各种关系的疏离——亲情、爱情的意义重构——显然不是作者想要探讨的问题。然而,看似完整的固有人际关系,在现代性的洗礼下,如碎片般摇摇欲坠,余下一个个疏离的个体——这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文章来源于《名作欣赏》杂志2012年下旬刊第10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