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记忆,在黑暗中迸发光芒——浅析舞剧《记忆深处》

作者:施璐瑶来源:《尚舞》日期:2023-08-31人气:938

2014年2月27日,我国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国家公祭日设立于12月13日,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将南京大屠杀档案确立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自此这份记忆由13亿人扩大至全人类的记忆,烙印在历史柱上的南京大屠杀印的更加鲜红。[]南京大屠杀是世界的记忆、国家的记忆、民族的记忆、也是每个人不能忘记的记忆,舞剧《记忆深处》的创作正是与这一段应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的记忆相关。

舞剧《记忆深处》是由佟睿睿编导,江苏省演艺集团创排的一部写实性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的民族舞剧。舞剧在2018年12月8日至9日首演于国家大剧院。以幸存者(李秀英等人为原型)、救护者(拉贝、魏特琳为代表)、日本兵(东史郎等人)等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舞剧故事情节的主线,通过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探索过程,将历史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复现经历南京大屠杀的回忆。[] 早在2005年编导佟睿睿便创排过一部相同题材的舞剧《南京1937》,12年后因为不可磨灭的记忆,编导再次创排舞剧《记忆深处》,运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叙事方法再一次讲述了那段历史。


1.现实主义题材舞剧之“真”

佟睿睿说:“《记忆深处》的编排并未将“美”作为重要原则,这个作品中美的元素甚至会对作品本身产生干扰,力求展现“真”的元素,将历史事实、真实的人物和事件通过舞蹈作品展现在舞台上,突出对人性本真的演绎。”[]

南京大屠杀既是历史题材,又是现实题材,在舞剧创排中需要审视历史与现实。反映现实、塑造人物形象是现实主义题材舞蹈创作的一大方向,但是如何处理好真实性、理想性与典型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好真、假、对、错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现实主义舞剧创作之“真”的一大难题。舞剧《记忆深处》是一部极具突破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舞剧,除了舞剧选材上极具锐气之外,在立意上同样极具深度与高度。

南京是烟笼寒水月笼纱的风情、是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六朝古都,但是当南京与“1937”、“30万”联系起来,它便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沉重的记忆。舞剧《记忆深处》不似《南京亮》《活着1937》《南京1937》那样直白,却是编导佟睿睿对张纯如探寻那段惨痛历史的回应。民族的耻辱深深埋在记忆深处,对生命的敬重根植在记忆深处。张纯如以其学术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向世人宣告那段不该遗忘的历史,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屈辱;是一串冰凉的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而又真实生命的逝去。

编导佟睿睿在创作舞剧《记忆深处》时,以受害者、救助者、忏悔者、否认者、书写者的多方视角进行叙述,揭示那段历史的真相,向我们彰显“求真精神”的可贵。《记忆深处》以“真”为根本,立足于人性层面对剧中真实的人物进行剖析,由人物的行为动作到意识层面的不断深入,使观众与人物共情。在动作设计中,编导没有局限于某一种舞蹈语汇的表达,而是在多舞种身体语汇融合的同时立足于真实的历史现实中,寻找适合人物角色的舞剧语言。


2.独特的叙事结构:个体叙事的个性与共性

“《记忆深处》对剧情结构做出新的尝试、探索,事件的组织采用散发式、意识流的方式。作品选用张纯如的角度展开,贯穿整个事件和人物,舞剧中主要人物的发展虽然不在同一逻辑中,但是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齐驱并进;使典型事件能够相互印证,由此反映共同的真相。”[]

舞剧《记忆深处》并没有采取传统舞蹈创作串线式的叙事方法,而是采用意识流散点式的叙事结构方式,张纯如与历史人物彷佛是双线并行,但又像是在讲述张纯如在探索南京大屠杀真相过程中的内心精神世界。救护者贝拉、魏特琳;幸存者李秀英;忏悔者东史郎,这一个个历史中的人物,他们的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篇章,但是他们又是张纯如探索过程中的一个个记忆点,张纯如就是将其串联起来的线索,将多个点聚集在一起,揭示那一段历史的真相。

舞剧的开头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一张桌子,一把冰冷的手枪当张纯如拿起手枪时,没有想象中的枪响,而是简简单单的灯光熄灭,此时的无声却更胜有声,表达了编导多么希望那声枪响真的从未响起,没有夺走她的生命。

舞剧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摄影展,有一名穿着白色裙子的普普通通的年轻女子张纯如。在这一次摄影展之后,张纯如开始了探索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之旅,编导以张纯如的探索视角来带动出拉贝、魏特琳、李秀英、东史郎等人物,于是舞台上出现了张纯如探索真相的“五人舞”。这段五人舞在整个舞剧中起到了引领全剧的作用,将观众带回到那段悲痛的历史之中。

编导通过张纯如的个人视角,在舞台上呈现了一群垂臂、跺脚、挣扎、瘫倒、抗争的“亡灵们”,紧接着“亡灵们”变成犹如雕塑一样定住,张纯如如同身临其境,而剧情也由此展开了对各自人物叙述;首先是对中国施以援手的拉贝——虽是德国人但身边却围绕着中国平民,拉贝安抚着遭遇不幸却又无处可躲的平民百姓,在他们的头顶举起了象征安全区的幕布,向身处黑暗却又在战火中无处避难的中国公民伸出了援手。此时既是以张纯如的视角来叙述,又是《拉贝日记》中真实残酷的场景。编导并没有直接安排侵略者出现,而是通过拉贝的保护,张纯如拼命的阻拦人群一个个的被杀死推入万人坑来表现侵略者的残忍。突然镜头一转,东史郎出现,编导在《拉贝日记》活化之后,突然插入《东史郎日记》的内容。于平在《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中提及舞剧《记忆深处》“舞剧中,采用了一种精妙的巧思,通过救助者“日记”与侵略者“日记”之间视角的跳转,将意象进行“组和连接”,通过被屠戮者与入侵者这两个方面不仅体现了对于侵略战争的泣血控诉,更加批判了入侵者发动战争的丧心病狂……”[]。编导从张纯如、拉贝和魏特琳、东史郎三种不同的立场来进行,形成了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不同人物叙事。

随后出现的叙事人物是幸存者李秀英。在舞台的又一次由暗转明之后,出现的诉说者便是张纯如在探寻真相过程中所寻访到的李秀英,她在诉说着侵略者给她所留下的伤害。

佟睿睿说:“舞剧的每个篇章都是一场相对独立的对话,是张纯如的对话,也是与过往、与人性、与良知的对话,最终归结为善与恶的较量。”[]在舞美的变化之中,张纯如将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串联起来——《拉贝日记》中看到的血腥屠戮;《魏特林日记》中看到的残暴奸淫;《东史郎日记》看到侵略者的暴行与尚有良知者的忏悔;对李秀英的探访中感受到切身的痛楚。

舞剧的最后,在那一方平台之上,是张纯如对于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抗辩;是张纯如根据前述者所留下的日记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指证。平台上张纯如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激烈争吵与平台之下死不瞑目的亡灵们不断向上够的的手,给与观众以强烈的思考,使得观众不得不反思在当下时代的背景之下,我们对于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事件时我们的态度与作为,同时我相信他也在给予着那些仍然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事实的日本右翼势力份子压力。

舞剧结束时大屏幕上出现的头像、名字,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将会永远地提醒着人们那段惨痛历史的真相。


3.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并存

舞剧《记忆深处》在追求题材之“真”、人性本真的表达的同时又给人们极强的观赏性,以“真”直击人的内心,给人以震撼,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唤起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与人性的思考,具有极强的思想性。

编导在编舞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强调作品的叙事性,通过肢体动作将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呈现给观众。编导将舞蹈的编排目光聚焦在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之中进行编排,从亡灵们灵魂之舞的挣扎到主要人物舞蹈语汇的张弛顿挫,编导通过多角度、多层次阐释人物的内心随着事件发展产生的变化,引出深埋在记忆中不可遗忘的历史。

如:张纯如的独舞片段,她将自己所探寻到的真相和无法抑制的悲愤倾注在打字机的键盘之上,当背景的字幕随着音乐节奏与张纯如极具张力的舞台动作出现之时,给予观众极其强烈的冲击力与观赏感,令观众感同身受的感受到张纯如对于那段“记忆深处”的悲愤之火。又如:在中国平民头顶举着的幕布象征着这是战火中尚可避难的安全区,边安抚惊恐的难民,边在黑暗中向中国公民伸出了援手的无畏的拉贝。魏特琳保护妇女的舞蹈段落中,魏特琳站在桌子上,或是向周围的妇女张开关切的手臂,或是向周围怒吼的张开手臂,同时几名疯狂挣扎试图逃离的女性与围成外圈的日本兵以简单的动作与队形变换营造了当时的紧张氛围同时将每个人物的形象特点与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剧的创作始终忠实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以“小我”见“大我”,从真实的历史人物上反应出国家与民族。以善良的救助者、勇敢的忏悔者、坚强的幸存者、历史的探寻者的角度共同揭示着日军残暴的罪行,隐喻着国难时国家、民族、百姓的的伤痛。舞剧不为重现悲痛,而是如实讲述那段历史,提起这一段应该在记忆深处回荡的惨痛历史,引起人们对于人性的思考。


4.时空的交织:舞美的运用

对于舞台设计在舞剧中并未采用华丽的设计,而是运用了极简的设计风格。通过极简的风格,契合整个作品肃穆,简洁的气质。对于主体形象的设计,在舞台的上下分别设计了一大块锋利的白色折角,用大色块、白色、锋利的这些元素组成了作品需要的意象,虽然没有特别的具体的形象,但这样的设计具备了纪念碑的质感,在光影的运动下有时像一本书,有时像一个吞口,整个白色的倾斜也旨在加强进深感,使得整个空间有一种吞噬感和压迫感,舞台上空的白色景片可以倾斜翻折进一步去构造舞台空间的多变[]。舞台整体设计如同一本书或一块纪念碑的感觉,与主角张纯如和南京大屠杀的题材紧密联系。舞美的整体设计没有停留在视觉血腥的层面之上,编导没有试图复原屠杀现场,而是通过简单的舞台设计来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拉贝撑起了一张白布,试图庇护手无寸铁的难民,但却仍然无法阻止许多普通人一个接着一个的跌入万人坑之中;几张普通的桌子和几名疯狂挣扎试图逃离的女性便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痛的画面。舞台设计以极其强烈的形式感给人以十分高级的感觉,舞台整体空间与形式设计十分简洁,大部分主体背景色调以黑色与红色为主,给人一种在那黑暗与血腥之中仍有一缕阳光,虽然渺小,虽然黯淡但是却撕开了那如同梦魇一般的惨痛历史,让那一个个沉沦的灵魂,绽放出圣洁的光彩。这强烈的舞台视觉的对比,使得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加明确。

舞美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进行舞蹈表演的虚实切换,同时编导巧妙的利用空间,使得舞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同时,又将现实与历史之间的交汇通过空间的并置进行表现。编导以狭小的空间作为张纯如的书房,又在舞台的后区使用多媒体来表现《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东史郎日记》(如图1)、李秀英的访谈,搭建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张纯如在与过去史实对话的过程中在主观上又对历史进行了再次重构。

全剧之中只有张纯如身上被赋予了暖光,与亡灵、救护者、幸存者、施暴者、忏悔者、否认者等人物形成鲜明对比,柔和的暖光让张纯如呈现出了圣母的光辉,将张纯如的形象刻画的更加生动。不同人物的舞台灯光的强烈对比,让舞剧更具感染力。

舞剧《记忆深处》讲述的是一段惨痛的历史,是一段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的历史,那是泪水的深潭。在那记忆深处是泪水、是血腥、是呐喊,是经历了这段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的史实中鲜活个体的具体的、真实的、深刻的遭遇,他们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事件的真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舞剧的人物造型极具鲜明的特征,如日本兵的舞段,每一名日本兵的脸上都带着类似骷髅的面具从黑暗之中缓缓出现,当他们出现的时候如同预示着灾难的降临。


5.结语

12年前佟睿睿创编舞剧《南京1937》,12年后她再一次选择南京大屠杀题材编排舞剧《记忆深处》,以张纯如探索真相的过程为切入,将南京大屠杀中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的原型复原,以意识流散点式的叙事结构、至净至简的“真”来向人们再次揭露那段悲痛的历史,从与《南京1937》不同的叙事角度与叙事方法再一次讲述了那段历史。舞剧《记忆深处》在揭露那段悲痛、血腥的历史的同时又不止是在重提那段悲痛的历史,而是将思想性与观赏性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总体内敛的风格之下,让人物形象凸显出来,让那些深埋记忆深处惨无人道的、充满黑暗的、无比沉重的历史事实,无数次的提醒着后人。黑暗的结束是无数前辈付出了极大代价的结局。曾经的磨难不该被遗忘,曾经的功勋应当烙印在记忆中,成为照亮黑暗的光明。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