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唐代仕女雕塑艺术研究

作者:张艺铭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4-01-10人气:152

唐代仕女雕塑产生的背景

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社会给予女性表达自我、展示个性的空间相对较少,服饰装扮则成为女性进行艺术创造、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政策开放、包容,唤醒了部分女性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武则天即位之后,女性不仅可以参加公共体育活动,而且可参加政治相关社交活动,女性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女性在婚姻上具有一些选择权,且拥有同等受教育权,可为官直接参政,在穿衣打扮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自由。


唐代政治体系下,各阶级等级观念并不森严,唐代贵族女性可以自由外出不受限制,很多平民效仿贵族女性的衣着、妆容,促进了女性服饰、饰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流行趋势和审美方向。唐代对外贸易频繁,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加上胡风的影响,唐代形成了以胖为美的时尚风气。以胖为美的社会风尚影响着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很多以丰腴仕女形象为主的雕塑作品。工匠将仕女形象作为原型,用雕塑艺术展示唐代女性的人格魅力。


文化的影响

唐代文化在继承前朝文化的基础上有许多创新,为雕塑艺术发展贡献了新思维。首先,唐朝重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加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互动,尤其在丝绸之路的助力下,唐王朝与外族之间实现了高度的文化互通局面,提升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其次,唐代借鉴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女性受道德的约束逐渐降低,女性逐渐改变社会地位,在社会中承担更多责任。最后,儒、道、佛宗教思想的影响,促使唐代形成对外开放、对内包容的文化审美风尚。佛教习俗渗透下,唐代产生了在女性额头点红、贴花的妆容,寓意平安聪慧。儒家强调女性的道德美,通过仕女图传递“真善美”的含义,丰腴的女性形象则贴近唐代儒家“善”的定义。道家思想注重女性身形美,为丰腴的审美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影响了雕塑艺术的审美理念。


唐代仕女雕塑的形象分类

贵妇雕塑

在唐代仕女雕塑中,贵妇雕塑最具艺术活力,象征着仕女雕塑的最高技艺。唐代贵妇雕塑虽然正面略胖,腹部较为圆润,但从视觉整体观感而言并不臃肿。雕塑高与宽造型比例适中,体现了唐代仕女雕塑和谐丰满的审美取向。在形态方面,贵妇雕塑体形丰腴、肌肤光滑、额头宽广、脸庞圆润、发髻精美;在服饰方面,贵妇雕塑服饰色彩明亮、袖口宽大,配有绣花纹饰,服饰造型多为袒胸帔帛;在姿态方面,贵妇雕塑展示出差异化的动态造型,与面部表情相配合,呈现不同的姿态魅力,尽显唐代仕女高贵、自信;在精神方面,贵妇雕塑神态端庄、优雅娴静,侧面反映了宫廷或贵族阶层中妇女悠闲的生活状态。


侍女雕塑

唐代仕女雕塑多采用写实手法来呈现仕女丰富多彩的形象。从侍女雕塑表情而言,具有愉悦、惆怅等多种神态,以展现年轻女性的生机和活力。侍女雕塑造型简单、装扮干练,与贵妇雕塑相比,身形更为窈窕,脸型依然保持唐代富贵、丰腴特色,但身材上不像贵妇雕塑那样富态。侍女雕塑可分为两种样式。一是戴幞头的侍女形象,服饰拥有圆领、折领设计,且为窄袖缺胯的袍衫,在腹部系有蹀躞带。二是为双丫束发形象,多以裹软巾或发罩固定发型。这种发型往往为高髻,呈现出一种年轻、活泼的视觉感官,是宫廷年轻少女比较偏好的发型。侍女雕塑通常眉清目秀,服饰款式简约朴素,色彩基调优雅典致,体形轮廓修长优美。从仕女雕塑的身体、手臂等轮廓上,可以感知唐代女性的健康之美。同时,仕女雕塑的发髻高度略低于贵妇雕塑,服饰造型多为短襦长裙,穿衣干练,举止得体大方,彰显年轻仕女的活力。


唐代仕女雕塑的表现手法

唐代仕女雕塑是传承唐代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对促进唐代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发挥了直观重要的推动作用。唐代女性地位的独立,使其展示出不一样的人文魅力,也为工匠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雕塑艺术创作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唐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写实手法

写实手法主要指在最大限度不改变细节的基础上,将其移植到作品中。工匠采用写实手法雕刻出与日常生活中唐代仕女高度相似的作品,既整体勾勒出仕女的丰腴体态、高贵气质,也通过点线面等细节塑造仕女面部神态和精神世界。写实是唐代仕女雕塑的基础特点,仕女雕塑虽在初唐时期还保留有鲜明的隋代特色,在人物造型上存在明显的比例偏差,但在盛唐时期,仕女雕塑造型比例更加精准,服饰、五官、妆容等更加贴近生活,雕塑整体形态呈现出细腻、生动的特点。同时,唐代仕女雕塑在现实特征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审美。绝大多数仕女雕塑沿袭了传统女性神韵,虽然领口设计比较开放,但以丝巾搭配增添了造型的古典感,而裙摆的褶皱设计赋予了仕女雕塑动态韵律,展示了人物的妖娆身形,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创作。


夸张手法

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夸张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其由写实上升到艺术加工,促使艺术作品更具个性,富有感染力。唐代仕女雕塑采用精致的艺术语言,基于细节创作出精致的雕塑作品。工匠通常以仕女体形特征为基础,从点线面等细节处进行夸张处理凸显仕女雕塑的丰腴基调,仕女雕塑形体略带夸张又不失和谐美感。比如,唐三彩仕女俑釉面素雅,传递出一种古典感,契合了女性的柔美气质,并以夸张方法表现色彩,促使釉在高温之后展现出诗的意境。唐代仕女雕塑头部占比往往较大,在有马的雕塑造型上也是马大人小的感觉,给受众带来一种视觉比例失衡的感觉,但华美的服饰、生动的形象设计在保持基本写实特征的同时,赋予雕塑作品一定的艺术浪漫气息,由此又消除了受众的视觉不适感。


变形手法

了解唐代仕女雕塑的艺术语言,才能充分诠释雕塑的艺术魅力。比如唐代出土的哭泣仕女雕塑仍保留了饱满的体形轮廓、流畅的服饰纹理的现实特征,但工匠有目的地降低了抱膝哭泣仕女雕塑的高度,加强了人物的简练感。这种高度变形不是简单的夸张,是从受众的潜意识出发,让其深层次感知仕女雕塑的情感。而在骑马胡服仕女雕塑中,人物头戴高帽、脚穿长靴,脸带微笑,眉眼唇清晰可见,马匹身形高大、秀美,与人物组合成完整雕塑作品,而人与马可以分离。这样的雕塑设计即使在现代也是罕见的。细致分析骑马胡服仕女雕塑可知,仕女下身设计比上身短一些,手指非常细和短,并不完全符合人体结构。这实质上是工匠的变形处理,在特殊情境或样态下,立足现实仕女形象进行恰当的变形设计,更加契合受众的视觉审美需求。


浪漫主义手法

唐代仕女雕塑作品创作,在重视外形相似的同时,将仕女的精神气质植根于雕塑中。唐代工匠在创作唐代侍女雕塑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使雕塑更加鲜活、立体。唐代仕女雕塑大多以丰腴体态为主,头上搭配高高耸起的发型,拉长身形,眼睛细小却炯炯有神且目视远方,白净脸上点缀着红色腮红且勾勒出的樱桃小口,再加上仕女雕塑华美长裙和微微向上举的双手,淋漓尽致地还原了唐代仕女的真实样貌和形态。通过唐代侍女雕塑,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侍女的优雅气质和唐代以胖为美的视觉审美。


唐代仕女雕塑的艺术审美特征

唐代仕女雕塑既是唐代仕女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人安居现实生活、崇尚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其人物形态、服饰、妆容、发型等内容均体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


体态健康

唐代仕女雕塑形象非常简练,从头到脚一气呵成,整体感处理恰到好处,各部位又彰显细腻之感。从仕女雕塑整体形象而言,体态丰满、挺拔匀称、发髻乌黑、装扮高雅;从细节上而言,头部额宽脸圆雕刻十分独到,且配备多变发式,脖子略略加粗,而肩膀收窄,身体重心向下移,雕塑中间部位具有显著的梭子形。仕女雕塑的精致五官、纤细小手及裙装下隐约可见的小脚和健硕体型、宽松衣摆设计形成明显差异对比。唐代仕女雕塑的恰当“扩大”或“收缩”设计,促使整体形象具有节奏感和立体感,也表现出唐代女性体态的丰腴并不是单纯的肥胖,在视觉观感上更加赏心悦目。仕女雕塑面部表情的生动刻画与优美的身姿设计,是唐代仕女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唐代社会具有丰富的运动类型,女性可以参加拔河、蹴鞠、骑射等多种项目。因此,仕女雕塑丰腴的体态是一种健康、真实之美,是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


服饰华丽

服饰文化是唐代重要的文化构成,唐代服饰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多样款式、绚丽色彩及华贵气质等特点。女性服饰主要分为三类,即襦裙、男装和胡服,其中襦裙是最主要的款式。襦裙领口设计偏大,胸部呈现出半隐半露状态,多以轻纱蔽体,在胸部下配有束腰,以显示女性修长身姿,襦裙外部搭配以装饰为主的半臂和帔帛,是唐代仕女追求人体美心理在服饰上的有效呈现。这些服饰设计在仕女雕塑上有着很好体现。中唐时期襦裙整体设计相对初唐更为宽松,到晚唐时期逐渐流行大袖衫,仕女雕塑的服饰色彩多以鲜艳明亮为主,服饰纹样种类繁多,款式风格多样,展示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妆容多彩

唐代女性重视化妆,认为妆容是增添女性魅力的重要方式。在前代妆容的基础上,唐代进行多样化创新。唐代女性化妆通常分为7 个步骤,脂粉→额黄→画眉→花钿→面靥→斜红→点唇,仕女妆容样式丰富且富有创意。花钿是唐代仕女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妆容,多以红色小花造型为主,将其点在面部或额头进行装饰。唐代女性审美发生了巨大变化,面部妆容包括眉饰、额饰、面靥、点唇等,覆盖整个面部,甚至耳部都采用胭脂进行装扮。同时,唐代仕女妆容胡化趋势明显,会采用植物提取物作为眼影,在脸上涂抹胭脂,唇上绘制红色樱桃唇形增加女性妩媚感。在眉形设计上,唐代仕女往往剃掉眉毛,以柳条烧焦物作为眉笔,绘制各种眉形。


发型多样

古代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良好的发质和发型可以展示出一个人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个人形象。高度开放的唐代社会融入了大量外来文化,丰富了唐代女性的发型。唐代仕女雕塑发型多样,有高髻、半翻髻、发鬟等诸多样式。初唐仕女雕塑流行高髻,即将头发梳拢于顶,形成高耸之势,有助于拉长身形,增加个人气质。半翻髻是唐代初期宫廷仕女雕塑中比较常见的发式,即将头发盘高于头顶,顶部再朝下半翻,赋予仕女雕塑发型的柔美曲线之感。发鬟是将头发全部盘起在头顶周围构成环状的发式,在视觉上有种厚重浓密效果,以表达女性健康的体格和精神状态。唐代仕女雕塑的发式中还喜欢插步摇、花冠、珠宝等,制作华美、色彩艳丽。发型及装饰品均体现了唐代女性乐观向上的生命力,表达了唐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气质自信

唐代仕女雕塑是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代表,仕女雕塑的整体气质展示正是大唐王朝雍容华贵气质的有效体现。强盛的国力、开明的政治以及包容的文化促使唐代人民具有空前的自信,这种自信的气质被工匠完美地复刻在唐代仕女雕塑之上。在唐代仕女雕塑中,工匠对仕女的传神表达几乎做到了极致,比如,仕女精致的五官雕刻从视觉上感到恰到好处,置于胸前的双手增添了仕女的优雅、端庄气质,每处设计都赋予唐代仕女雕塑一定的艺术美感。同时,唐代仕女雕塑丰腴体形中彰显着高贵、华丽造型中带有优雅气息,最为重要的是从仕女雕塑眼神可以感受到其由内到外的自信。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