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非遗的表现与阐释:青海千户营社火音乐的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白凌滋来源:《炎黄地理》日期:2024-01-18人气:437

一、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概述

(一)湟中拦隆口镇的地理生态文化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位于青海省东北方向,隶属西宁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东临多巴镇、西有上五庄、南接湟源县、北靠李家山镇;有祁连山支脉娘娘山和拉脊山分别坐落在北、西和南方向,三面环山、沟谷相错。本地区主要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族等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民间音乐方面有“花儿”、“小调”、“秧歌”、“平弦”、“皮影戏”“佛教音乐”等音乐形式;民间美术方面有“酥油花”、“面塑”、“堆绣”、“壁画”、“木雕”、“银铜器”等传统工艺形式。

(二)千户营社火音乐的历史渊源

千户营社火同源于青海其他各地社火,起于移民文化,“在解放前的《新西北月刊》上,方志学家陆俊光曾著文:‘这一乡农民大半由南京苎丝巷来。据各乡民讲述,为犯罪而流放于西北者……大概洪武时期江苏人口已经稠密,因此借犯罪之名,而实行移民政策,是将罪人集中于苎丝巷,一同出发,故逐以苎丝巷为其老家焉。’”由此可见洪武时期,大量汉族人集中于南京苎丝巷出发,西迁至河湟地区。关于移民至河湟地区,在刘启尧发现的湟中“许勇百户诰命”等历史原件和青海人家的家谱中,确证了此次移民及屯田。社火随之被带来,并借社火表达对故乡的怀念,逐渐形成一种习俗。青海是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区,社火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与青海本地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青海社火。

(三)千户营社火音乐的艺术特征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内容丰富多彩,融合了民歌、舞蹈、武术、面具、曲艺、戏曲等形式的表演艺术,其音乐曲目繁多、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大多数是采用青海民间小调音乐。

1.唱词特点

千户营社火音乐采用“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原话西北区西宁片”的语言演唱,唱词句式以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最为常见;讲究唱词的字数、句式对称,一般以字尾押韵较为常见;善于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塑造形象,文字纯朴。唱词内容以叙述故事、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神话传说和少数爱情故事,随时代发展,还有歌颂新时代、新气象的新编歌曲等,语言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内容通俗易懂,是当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社会演进的感性凸显。音乐中常“呀”、“么”等衬词的广泛应用,在听觉上给人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效果,加之地方方言的使用,不仅起到渲染歌词语气和氛围的作用,也是其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如《织手巾》《抬花轿》。

2.旋法特征

千户营社火音乐中多以二度音程级进、三度、四度音程跳进和连续的音阶交替出现,音域多集中在中高音区,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高亢而不失婉转,旋律流畅富于多变;调式调性以商、徵调式为主,宫、羽调式次之的五声调式,也有少数七声调式。旋律具有西北方音乐中典型的“双四度音调框架”,高亢嘹亮,富于装饰性的特点;又受到多民族文化的渗透,如藏族民歌中“昂叠”唱法,其曲调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和融合性等文化特质。

3.伴奏乐器

千户营社火音乐中以二胡、板胡、笛子、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演员进场、退场时以大鼓、锣、镲为主,以鼓点的变化组合成不同的节奏,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不管是扭秧歌、舞狮还是矮跷都以这三种乐器为主,以鼓为主要乐器,锣和镲为伴奏乐器进行演奏,比如舞狮中的伴奏,也有以鼓、镲同时为主,锣为伴奏乐器进行演奏。其中,唢呐是千户营社火音乐中独有的伴奏乐器,普遍应用在高跷表演和“八大光棍”的表演中,演员随唢呐悠扬的声音和锣鼓铿锵有力的节奏进行表演,如《浪花灯》是千户营社火音乐中以唢呐为伴奏的经典曲目,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突显了闹花灯时的热闹的气氛。


二、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的生存现状

(一)传承人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辛勤劳动,传承是民俗文化的本质,而传承人是传承的核心,众多民间艺人对传承社火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雷有顺

青海省湟中人,1966年出生,于1986在湟中文化馆工作,期间他与文化馆的艺人相处甚欢,主动与艺人交谈,逐渐对社火、花儿音乐产生强烈兴趣,在这里得到了社火音乐的启蒙。他为人务实,勤于学习,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学习社火音乐。于1988年考入西宁市文化馆成立的“花儿艺术团”,开始了自己的歌手之路。1998年,雷有顺老师担任青海省花儿艺术团演员业务主任等职,带领团员演出四千余场,途径青、甘、宁、新疆地区。同时培养了许多社火音乐的传承人,为青海社火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2.李富先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村村民,1963年出生,据访问得知,他是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高台社火的国家级传承人。他说:“我从小就被当作高台娃娃,着装演出,因此逐渐对高台社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富先老师18岁开始成为绑扎高台的主要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绑扎技艺越来越精湛,人物形象逼真,逐渐形成特有的绑扎技艺,涉及题材广泛、主题明确。曾荣获民间艺术家“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

3.范明周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东村村民,1955年出生,1982年27岁的他在师父范得全认真的教导和自己潜心学习的时光中,经过几年的努力,熟练掌握高台社火的绑扎技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一套自己独有的绑扎经验和技巧,成为高台制作的妙手。他对古代神话人物的制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麻姑献寿》《麻姑采药》等。

(二)传承方式

经过与民间艺人的多次访谈,了解到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近几年湟中还出现了特有的传承方式“非遗进校园”。

1.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社火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在社火传承中普遍存在。如高台社火艺人范明周从1982年学习制作高台,先后在师父范得全及同行的指导下,勤于钻研,熟练掌握高台绑扎技巧,并有许多徒弟学技;雷有顺从九十年代开始,相继就有很多的学生去拜访学习,目前为止,带出来的学生有近一百二十多名。他利用空闲时间传授徒弟们技艺,培养徒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树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无论学员年龄长幼,都要从基本功开始学起。这使社火得以发展。

2.家族传承

在千户营社火音乐中,以家族传承方式学艺的艺人不乏其人,如李富先的祖父李润林、父亲李生芳都是社火演员。他们平时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社火表演并随父亲等老一辈演员学习社火技艺。他们在继承老一辈社火表演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创新。在他们的带动下,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社火演出的团队中,接触新颖的风格,学习相关社火的表演形式,使每个人的表现都大放异彩。

3.社会传承

这一类人一般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社火音乐,经常去观看各类文艺演出,在平时观看社火演出活动时,不由得心动,跃跃欲试,并留意将扣人心弦的演出过程记录下来,便于日后观看与练习。如民间艺人刘尔昌,他自幼喜欢唱歌、跳舞,从小就是社火演出的热心参与者,他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耳濡目染、通过媒体传播和社交平台上的交流学习、通过身边人的演出、网上视频等方式,刻苦钻研练习学成。这使社火音乐的传承方式变得多样,同时也让社火音乐被更多的人了解、学习。

4.非遗进校园

自2017年4月起,湟中班沙尔学校开启“非遗进校园”活动,共开设了八项非遗课堂。其中雷有顺老师教授的“河湟花儿”非遗课堂中,加入了社火音乐的教学。雷老师说:“我在每周三下午的两节课程中,也加入了社火小调的教学,一节课教授‘河湟花儿’,一节课教授‘社火小调’,这些学生的学龄主要集中在四到八年级,比较有意思的是,目前学生们学唱的社火小调曲目比河湟花儿曲目多。”学校通过文化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潜移默化的将社火音乐渗入青海人的血液中。“非遗进校园”是青海湟中区所特有的传承方式。

(三)生存现状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变新,成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的地位可见一斑。本人在访谈中了解到千户营社火的生存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1. 资金来源相对匮乏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每一项社火表演都需要高额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影响社火规模的大小,资金投入的越多,社火演出的形式越多样、演出的内容越丰富、服装道具越精致、演出的氛围越热闹,观赏性越高、人们的积极性越高、社火的规模越大。而千户营社火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于社火队员的捐款或者是各村社火队轮流出款举办,社火的成功演出靠的是大家的信仰,资金来源相对匮乏,导致社火表演的水平和质量得不到保障,服装道具落后,导致观赏性下降,无法激发人们参与社火的积极性。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当前社火发展的主要问题。

2.后继乏人

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的演出需要大量的参演人员,尤其是需要体力好的青壮年。然而近些年受到经济的影响,该地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回家的次数很少,有些人常年不得返乡,导致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外流,村里多为老、少、弱,无法很好的呈现出精湛的表演效果来给大众观赏。由于社火表演的经济收入微薄,多数艺人会选择另谋生路,一些社火爱好者也无法完全投入到社火的保护与传承中。因此,人员缺乏是制约当前社火进步的主要阻力。


三、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的传承策略与保护思考

    基于笔者的田野访谈和上述对其生存现状的分析,为了使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扶持,乡村振兴,打造本土优势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与肯定,中国人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积极建立民俗文化展览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积极组织社火展演,如“2019年湟中县春节期间社火集中展演”、2019年在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由西宁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农民剧团优秀剧目进城展演”等活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一定保障。同时还可以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利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打造本土特有的文化生态村,以民俗物质为载体,如社火道具相关的工艺品、社火人物相关的纪念品,带动产业发展,使社火文化在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培养人才,挖掘潜力,提高生存能力 

社火音乐的传承者应该是一个群体而非某一个个体,在这个群体传承者中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如职业传承人、非职业传承人。社火音乐要在广大群众参与的基础上生存,要让群众通过感受民间技艺和社火音乐的乐趣,激发群众对社火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兴趣,挖掘社火音乐的潜在魅力。同时让社火音乐进入校园,成为公共教育,开设传承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如湟中班沙尔学校开启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每星期一次的非遗课堂,传播传统文化,感受社火音乐的艺术魅力。让社火音乐进入课堂,是正确认识社火音乐、提高社火音乐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与时共进,积极创新,开拓发展视野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城市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思想观念的转化,使得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遭到忽视。社火音乐原本的韵味流失,一些社火音乐中的故事逐渐被淡忘,社火音乐面临着考验。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此情况下,只有与时共进,积极创新,开拓社火音乐的发展视野,才有可能使社火音乐在保持其本原的前提下长长久久的存活。


结语

综上所述,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函内,在青海地区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对青海湟中拦隆口镇千户营社火音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现状调查及传承策略与保护思考,对于研究千户营社火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使更多的人了解青海民俗文化,重视传承与保护青海民间音乐,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中国人彰显了强大的文化自信,这对于社火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常有利。我们要以传承为核心,既要保持本原,又要适当创新,全民参与,创造活力,发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本文来源:《炎黄地理》https://www.zzqklm.com/w/xf/310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