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文化“两创”视域下非遗舞蹈的当代形式转化探索

作者:陈姝含来源:《尚舞》日期:2024-03-30人气:117

“ 伞棒舞”的起源地为山东聊城,聊城位于鲁西平原腹地,是黄河和大运河流经之地,“伞棒舞”是伴随着京杭运河航运的繁荣与运河文化的传播而形成的。“伞棒舞”是一项具有地域特色中国民间歌舞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是当下较为热门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根本遵循原则,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受地理文化、社会发展、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伞棒舞”在发展和继承态势上呈现下降趋势,表演形式单一、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表演者老龄化问题层出不穷。


1.“伞棒舞”的由来与特征分析

    “伞棒舞”距今三百多年历史,关于“伞棒舞”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例如劳动说、民间传说。“伞棒舞”是运河秧歌的雏形,在“伞棒舞”的基础上,后人添加了乐器、小曲儿,形成了今天的“运河秧歌”,逐渐趋于一项综合性表演艺术。 


1.1依河而生

梁水镇梁乡闸是古运河上的一个大型水闸码头,明朝永乐年间山东段运河进行了全面疏浚,曾几度兴废的运河兴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至此运河全线畅通持续了四百年之久。该村秧歌舞也随漕运的繁荣而兴盛,“运河伞棒舞”也由此而生 。运河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出现了南北文化交融的现象,例如“伞棒舞”的音乐风格上,民间伞棒歌舞中遗存了运河流域世代相传的“同源异域民歌”,这些民歌既保留了本区域民间音乐的保守和内敛性又吸收了其他区域民歌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使音乐具有多样性。“伞棒舞”表演“小场”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有《广东歌》《鲜花调》《卖扁食》都呈现出了南北交融的特征,例如聊城“伞棒舞”小调《卖扁食》中为贴合当代方言习惯,在其中2、7、10等小节做了下滑处理,在歌词上也加入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儿化音。。


1.2京官运粮搁浅传说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记载“明朝末年的一个春天,百余艘运粮船行至梁闸码头南,因枯水而搁浅了七七四十九天押粮京官闲居无聊,便令地方官邀聚当地艺人登船献艺”,京官命令梁某手持道具与他人搏斗,此时梁某与众弟子随机借用京官押运粮船的绫罗盖伞与差役手中的黑红棍,并折断手中的扁担,击打成有规律的节奏,直到手中的伞散了,棍和扁担折了才停下来,京官大喜,重赏梁某及众弟子,后来此事在村里传开,村民都引以为豪地将这形式继续表演,于是运河两岸的男子耍伞、舞动“纤板”、击棍娱乐的形式便流传开来。明清时期的运河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了巩固统治,政府对运河的管理万分重视,在运河沿岸囤积兵丁驻守,因此设置大量兵营。“兵丁皆壮士,有嗜酒尚武之好”,受兵丁在当地影响,当地村民也形成了以武为荣的风气,从舞蹈表演上来看,武术是“伞棒舞”所崇尚的风气。运河秧歌“伞棒舞”动作豪迈粗犷,因与武术套路相糅合,故此难度高,力度大,观赏性强,同时在打击乐的伴奏下,更显得铿锵有力,体现出鲁西汉子的刚强魂魄,在“伞棒舞”走街表演时,前面通常会有火流星开道,火流星是一根两端缀有铁球的绳索,铁球中点燃木炭,表演者需要花式舞动手中的绳索为队伍开道。伞的动作更是粗犷豪迈,有转伞、抛伞、耍伞等高难度动作,不仅要求执伞人需要强壮的体魄,还要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棒的长度约80厘米,左右手各一个,棒的击打过程融入了很多武术套路,有探海击棒、左右蹦打棒,跳跃幅度大且技巧难度高。因此无论从“伞棒舞”舞蹈表演特征,还是地理人文风气来看,“伞棒舞”都充斥着鲁西运河流域崇尚武术、动作粗犷见长的地域风貌。


1.3民间自娱

  明政府规定:“兖州、东昌二府为保护运河堤岸,会通河沿线闸坝浅铺夫役人等,均需在沿河两岸栽种一定数量的柳树,不按数量种植者要扣旷工银,盗拔者问罪。每年入秋,需将沿河各湖及运河堤岸上生长的芦苇,蒿草,水草等进行收割,每夫一日采20束,每束晒干后20斤,草尽为止”,在如此强度下进行日复一日的劳动,百姓需要释放压力,“伞棒舞”等一些民间歌舞成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自我娱乐和排解疲劳的重要手段,因此从题材上来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反映出了聊城人民的淳朴民风。例如“伞棒舞”小曲《烧布机》中诙谐地讲述了婆媳之间生活的琐事,就是世俗生活的写照。


2.“伞棒舞”的现状思考

    “伞棒舞”作为聊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1994年东昌府区文化馆对梁乡闸秧进行发掘到2016年“伞棒舞”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当地的发展现状来看却呈现萎缩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与发展,当地经常举办一些民间艺术表演比赛来丰富精神生活,“运河秧歌”多次在比赛中荣获奖项,据传承人崔老师描述,当时群众在他们表演完之后要求他们再表演一番,一直到晚上整条大街都被堵的水泄不通。然而“运河秧歌”发展到今天,并没有繁荣兴旺,表演形式逐渐单一化,从最初有锣鼓、唱曲、扭秧歌、舞伞、舞棍等综合性表演艺术到如今只有拿着伞扭两下,表演人数也逐渐减少,如今还在传承的多是在村子留守的老人,原因是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急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年轻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年轻人大多会对老一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不感兴趣。“运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也简化到了形成之初的状态,由于会吹奏的人员都已上了年纪,乐器伴奏已经几乎没有,舞伞、舞棍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老艺人的身体状态很难再去进行高强度的演出,而年轻的男人都把体力放在转化物质财富以提高生活水平上,主观上对这种传统民间艺术不感兴趣。


3.“伞棒舞”“两创”的内涵与价值

    “创造性转化”就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同时科学的融入新时代精神,并赋予符合新时代文明要求的内涵和现代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当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创新性发展”是按照新时代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创新、拓展,其目的是增强时代感和影响力。大运河流域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财富,“伞棒舞”是大运河流域非遗的典型性代表,是运河两岸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传承人的流失,表演形式的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伞棒舞”的发展可谓是处于一个瓶颈阶段,而文化“两创”为“伞棒舞”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书记又在“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方针。文化“两创”方针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到聊城看博物馆”近些年成为一项旅游热点,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江涛说,与时代接轨,历史故事才能讲得更生动。近年来,聊城市政府深化落实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利用锻压机床厂、老杂技团排练厅,废旧剧院等历史建筑,在古城区建设各类博物馆52家,大运河作为山东省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山东省充分重视运河两岸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采取实名动态管理、完善大运河非遗分级分类等措施,统筹大运河沿岸特色博物馆建设,建立大运河博物馆联盟。


4.“伞棒舞”“两创”的途径探索

    文化“两创”是一个实践话题,必须结合现实需要,本章节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尝试对“伞棒舞”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探索“伞棒舞”的“两创”途径。


4.1 继往与开来耦合

   中国非遗舞蹈“伞棒舞”历经百年发展,体现大运河流域人民生活方式,蕴含两岸人民的思想文化精髓。在思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上,应该形成“双轨并行”的发展趋势,即要走“原生路线”又要走“创新路线”,这二者之间应该是平行关系,并行不悖,各司其职。所谓“原生路线”就是要保护内聚力与原始动力,保护真实的舞蹈元素,保留鲜明特点,例如“伞棒舞”是结合武术来表演的,因此在表演形式上要给人刚劲、洒脱的美感,能够表现中华南子的豪迈和顶天立地的形象,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形象的概括。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程式化,从而忽略了其内在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追求,“创新路线”要求在不毁坏“原生态”的基础上能够让传统舞蹈更好的融入当下,创新不是天马星空,要合理的掌握创新的度,比如在“伞棒舞”的的舞台编创与教学上,要先忠于风格、尊重民间,不能让传统文化“变味”。对待传统文化要持有严谨的态度,合理研发,科学“两创”。


4.2 与教育体系有机融合

    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指引,以技艺传承、非遗教学为视角,深入课堂,首先要打造核心课程,组织专门人员从文化观念、知识体系出发,结合区域特色以及当地特色为教师提供示范课程和教学案例,非遗项目传承人现场为学生展示并教授传统技艺,切实将非遗与文化相结合,打破传统教学分科途径,将非遗知识、精神内涵全方位融入到思政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学科课程当中。    

   不仅如此,还要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隐性课程建设,鼓励各级学校特色办学,在学校环境布置、精神文化层面融入非遗元素,例如课间操可以融入“伞棒舞”的教学,可以将“伞棒舞”改编成简单的活动操,工具改为简单轻便的“伞”和“棒”,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宣传非遗文化,加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4.3构建传承人保护体制

    在新时代下催生的“功利性”导致非遗传承人的评选成为了刺激传承的新动力,,非遗传承人与经济利益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上要加强管理,促进良性传承。首先加强对内培养,非遗传承人是“两创”的核心动力,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带头人,“两创”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承人,而是具有多样技能、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善于创新和学习的传承人,对非遗传承人建立考核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加强对外培养,文化传承不能闭关自守,融入现代化专业人士也是对文化“两创”的有效方法,社会上,收集对“伞棒舞”有兴趣的社会人士,成立专业社团,在社区中大力宣传,提高文化知名度。在高校,将他们所学专业和技能用到“伞棒舞”的现实发展中去,为“伞棒舞”注入新鲜血液。总之传承人队伍要尽可能的数量多、质量高、类型全,只有这样“伞棒舞”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4.4数字化赋能文化传承

     在“数字科技创新”战略的科学引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呈现数字化的特征。2015年“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开启,变革了非遗舞蹈的传承方式和保护手段,“5G”思维又给非遗舞蹈带来崭新生机。科技对非遗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影像收集、电子刊物、数据库技术对易消逝的非遗舞蹈信息能够做长久的记录和储存,虚拟VR、三维动画、3D动态技术能够实现原生态舞蹈场域立体环境的构建和复现,为观赏者提供沉浸式观摩体验,社交平台的普及和易触性媒介为大众了解非遗舞蹈提供便捷、实时、互动渠道,“伞棒舞”作为运河流域的文化瑰宝,其独特性与它的地域文化分不开,最完善的“伞棒舞”是伴随着当地小曲,穿插着锣鼓、火流星等众多表演形式,但在现实生活中,表演一场完整的“伞棒舞”耗时耗力,运用数字化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以数字化推动非遗舞蹈“两创”有着科学的依据和明朗的前景。

   第一、利用大数据,整合文化资料,打破信息壁垒。目前,数字化非遗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但各地区、部门的资源数据库存在“交通不畅”的现象,搭载的数据库往往只存在于当地部门单位,造成信息壁垒和资源浪费,打破这种格局,就要在国家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政策引导下,建立统一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体系,搭建关联系统,逐步完善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

    第二、采用多模式打造全景呈现,实现空间共享。任何文化的体验都要依托固定的实地文化场景才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氛围,在过去单一的传承方式很能实现这一点,如今随着VR、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虚拟现实场景已成为可能,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体验方式,能够发挥数字技术在场景呈现和虚拟现实方面的优势,提升线下文化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5.结语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道路,“伞棒舞”作为大运河流域传统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前进的动力,努力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途径,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还要注意在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不能“失真”,应结合教育、政策、现代科技等不同的应用场景及应用对象,不断创新民间舞蹈的样态形式和应用表现,拥有新时代内涵。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