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单一新闻事件的大时段直播探索——以《拯救“千手观音”》为例

作者:刘美麟来源:《视听》日期:2017-09-22人气:1078

从2011年至今,特别节目《拯救“千手观音”》多次在重庆卫视和重庆新闻频道并机直播。节目的核心新闻点是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最新进展。历时多年,修护完成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和市民见面。节目利用丰富的电视手段,展现了千手观音造像重新露面时的场景,介绍了文物修护的技艺和千手观音造像及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这档节目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观众表示媒体利用如此大时段展现一个文化项目,这种情怀让人感动。节目的收视表现也比较突出。以2015年6月13日的节目为例,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和平日同时段相比,重庆卫视在整个重庆地区的收视率上涨209%,重庆主城收视率上涨107%。重庆新闻频道在整个重庆地区的收视率上涨135%,重庆主城收视率上涨40.7%。

在传媒环境日趋复杂,内容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这档节目是如何由一个单一的新闻事件生发,发展为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大时段直播,做到“既叫好,又卖座”的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打破常规、创意编排打开单一主题新闻外延

2015年6月13日,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完工。按照常规的报道模式,记者会对这一事件进行拍摄,如果能够抢上时效,这条新闻会在当晚重庆卫视的《重庆新闻联播》和重庆新闻频道的新闻消息栏目《天天630》中播出,时长不会超过三分钟。可经过前期调研,节目组发现这一事件十分有看点:

第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凿于南宋,距今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是全球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摩崖石刻千手观音造像,艺术价值巨大。但由于风雨侵蚀,造像斑驳不堪,一些手指甚至已经脱落。2008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工程,这是我国首次对石质文物的主体进行修复,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言,难度可见一斑。正是造像首屈一指的艺术性和修复的巨大难度让这项工程成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经过七年修复,千手观音造像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无疑具有极大的新闻性;

第二、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里的许多技术装备,在我国文物修复中是首次使用,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居于领先水平。如果能深入展示修复过程,无疑是一次有趣、生动的科普传播,同时也是对我国文物修复水平的很好展现;

第三、大足石刻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它集佛、道、儒文化于一身,在我国石窟造像群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以千手观音造像这一代表石窟为切入点,多角度对大足石刻的石窟文化和造像艺术进行讲解,无疑是展现重庆文化传统、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绝佳机会;

第四、6月13日工程完工当天,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全国主会场设在重庆大足,如果能够全方面多角度报道这一盛事,也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关注。

经过分析,“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竣工”这一单一主题的新闻事件,生发出许多外延内容。极强的新闻性、有趣生动的科普效果、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中国文化遗产日”这个节点,这些都表明千手观音造像修护完成是一个新闻大事件。如果按照固有思维,进行传统的新闻报道,可能呈现的将是去掉丰富外延以后的“干货”新闻。就算做得更为丰富些,结合背景制作多条新闻形成组合报道,顶多也就是十多分钟的长度,难以形成集合效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带来好的传播效果。即便再引入直播连线,实时展现千手观音造像“揭开面纱”的时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传播的时效,可时间毕竟有限,格局也难以打开。

“非常”之事要用“非常”之法。综合考虑后,节目改变了传统报道模式,打破日常编播,结合电视短片、SNG卫星直播、演播室嘉宾访谈、现场演示和虚拟再现的方式,制作出了三个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拯救“千手观音”》。

 

二、丰富表达形式 打开单一新闻看点

从不到三分钟的新闻到三个小时的并机直播,这不仅仅是时长的变化,更是内容的延展和报道形式的丰富,要实现创意编播,并不简单。《拯救“千手观音”》特别节目,运用了三维虚拟动画、演播室大场景调度和文物修复高科技手段现场演示等手段。在直播中,仅台内演播室部分就使用了八个大型虚拟动画、二十张图片和十个机位(包含一个机器人摇臂和三个全景摄像头)。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一)三维虚拟动画 充分还原修护过程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设计师运用计算机在虚拟的三维世界,按照表现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以及场景,设定运动轨迹,依靠虚拟摄影机实现的。

三维动画技术,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确性、真实性和无限的可操作性。之前三维动画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教育、军事、影视等诸多领域。近几年,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情景再现,是三维动画在新闻节目中运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就《拯救“千手观音”》特别节目而言,对石窟造像的修护已经完成,对修护的展示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景再现。这里再现的不是某一事件,而是修护的原理和过程。

在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进行修护的过程中,科研组为了拿到最准确的原始数据,利用仪器对造像进行了三维扫描。节目组以扫描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千手观音造像的三维模型,利用三维动画展示了修护过程的三个重要阶段。节目主持人置身于虚拟的三维场景,结合生动有趣的调度展示,将原本枯燥的修复原理展现得明白晓畅,从而有利于观众理解,并进一步增强电视媒体视觉语言的表现力,提升传播效率。

(二)现场演示文物修护科技 将电视语言发挥到极致

首次在文物保护工程中运用的高科技是《拯救“千手观音”》特别节目的重要看点。按照传统表现形式,修复已经完成,只能通过资料画面制作电视短片呈现当时的场景。可这种节目样态,一方面相对比较单一,另一方面,因为时间久远,难免会让受众有一种疏离感,不易接受。

特别节目除了用资料画面编辑新闻短片展示修护过程,还把“高精尖”仪器搬到演播间现场演示。不是简单地重现,而是结合演播环境再现。

例如,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造型复杂,千眼千手。为了全面了解造像,帮助建立修护档案,文物工作者运用了红外线三维扫描仪。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扫描仪被搬到了导播间,该如何演示呢?难道现场搬来一尊佛像,用它扫描?特别节目选择了扫描主持人的手。

这个设计很有意思。首先,扫描活生生的人,说明了仪器是无害的,安全性良好;其次,主持人不比石像,可以即刻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仪器发出的光束,看似红红的,但没有温度,并不觉得热,也没有任何感觉;再次,扫描的过程可以完整呈现,一边扫描,另一边笔记本电脑立即成像。然而最后成像结果,手的形状并不准确——文物修护人员解释:扫描仪很敏感,主持人正常呼吸带来的上下浮动,也会影响扫描结果,因此,在对石像扫描时,必须得屏气凝神,才能保证成功。对于主持人的一只手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造像的千手呢?这样一个结合演播环境的演示设计,既生动有趣,又不露声色地展示了仪器的特点,以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工作的不易。

再比如,造像修护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回贴金箔。工作人员专门制作了仿真的佛手进行练习。特别节目把模型和工具搬到了演播间,请文物保护工作者现场贴金,还让主持人现学现练。

(三)专题式新闻片 展示新闻纵深背景

不了解重庆大足、乃至全国的石刻文化,就很难理解如此“做大”一个单一新闻事件的背景。三个多小时的直播,有可能显得空洞,为做而做。

在日常新闻直播中的短片,通常以展示新闻事件为主,时长不长,叙事也更偏向“消息体”。而在特别节目中的新闻片,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来分钟,叙事更像新闻专题。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文字、恰当的音乐、精妙的编辑,处处体现出电视语言的美感。就内容来说,这些电视片展示了文物的修护过程,还讲述修护进行中的故事,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千手观音造像的历史沿革。

据了解,2011年,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特别节目的制作方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开始着手拍摄新闻资料。四年时间,详实的画面被保留,再加上前期勘探、实验的素材,千手观音八年修复,积累素材近5T。这海量的素材,最终被编辑为30个短片,总时长近一小时。再加上航拍器、十五米摇臂的应用,才有了最后精美的呈现,带给观众的是视觉震撼。

 

三、进程式外场直播关注 拉长新闻报道时间轴

《拯救“千手观音”》特别直播,在演播室之外,选取了两个外场直播点。一个是千手观音造像所在的殿宇大悲阁,一个是大足石刻景区大门外。

千手观音造像在修复期间被一个帷幔遮挡,所在的大悲阁也一直关闭。新闻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帷幕拉开那一刻,时隔八年,修护后的千手观音所呈现出的状态。将其中一个外场直播点设立在大悲阁,第一时间传播新闻最核心画面,这不难理解。可如果外场直播仅仅限于此,就会略显单薄。文化工作者、文物爱好者、佛教信徒,对再次见到造像真容都是充满期待的,事先得知消息的人们,很有可能会提前赶到大足石刻的景区门口,一睹文物修护后的效果。因此,特别节目设立了第二个外场直播点,关注参与新闻事件中的“人”。事实证明,在大足石刻景区门口,的确有人早早排队买票。在整个特别节目中,千手观音造像拉开帷幕前,景区门口的直播点通过实时连线,展现了这一事件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对核心亮点进行了预热。让大家对整场直播的高潮更加期待。

更为核心的第一个外场直播点,在帷幕拉开后,也没有戛然而止。继续将关注点放在了专程赶来一睹造像真容的人们和完成工作卸下重担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身上。他们的状态,通过多次直播连线得到呈现。最真实的情绪,通过摄像机镜头传递向屏幕外的观众。

在整场节目的时间轴上,造像帷幕拉开那一幕,是情绪传播的最高峰,而前后的多次直播连线拉长了情绪传播的时间。从预热到迸发再到舒缓释放,张弛有度、节奏适宜,更能强化传播效果。

 

 

近年来,涌现出大量制作精良的真人秀、综艺类娱乐节目,观众对电视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简单的新闻制作、传统的播报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新闻同样需要大手笔。《拯救“千手观音”》面对的是单一的新闻事件,采用的却是大时段直播,多手段展示的手法,有点“晚会”“娱乐”的效果。新闻中不应该有“娱乐”的态度和思维,但可以运用“娱乐”的手段,那就是如综艺节目般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传媒环境的变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都对电视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度互动、表达真实、触动人心、有内涵的节目。笔者认为,不断挖掘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性题材,并且以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正途。重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拯救“千手观音”》用“娱乐”的形,做“新闻”的事,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