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基于符号学原理浅析网络节目《奇葩说》

作者:王观燕来源:《视听》日期:2019-02-27人气:2202

新媒体时代伴随着媒介融合优势逐渐显露,各大视频网站开始着手打造一个以内容为基础的运营模式,并积极探索起自制内容的发展之路。以此为背景,一系列形态各异的网络自制节目应运而生。而民众自身审美水平与娱乐需求的不断提高,也使其不再简单满足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固有形式与文本内容,反而将注意力投射到更具活力与开放性的网络节目之中,实现从原先“被接受者”到如今“探索者”的角色转变。《奇葩说》凭借其节目形式新颖、选手个性鲜明以及内容独具创新性等优势,逐渐成为众多网络节目中的佼佼者。究其成功之处,除却辩题紧扣社会,节目中形式各异的符号因素亦为其助力不少。

一、人物符号:建构“奇葩”、凸显个性

随着网络文化的侵入,“奇葩”一词发生了一定异化。由原先形容优秀的文艺作品或出众人物变为代指思想行为较为出格的人,词语本身蒙上了一层贬义的色彩。而《奇葩说》自推出就旨在寻找华语世界中观点最独特、口才最出众的人,通过观点与观点的碰撞对辩题进行不同解读。节目利用新媒体较为宽松开放的环境,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紧扣“奇葩”一词,并通过整体的意义输出赋予这个词新的含义。辩手作为节目内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是其中包含元素最多的“符号”,其服装造型、语言语速都最大限度的迎合了观众的审美与娱乐需求。节目通过对辩手进行包装编码使其各具特色,有限避免了同质化,共同构成了《奇葩说》获取成功的不二法宝。

(一)语言符号

在网络节目中,制作者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符号以吸引受众注意,而这些符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旨在将节目文本内容通过主持人或嘉宾之口向观众传递以营造良好的节目效果。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基于刺激-反馈机能作用能迅速对节目进行评估,几秒钟的画面内容显现决定了观众的接受与否,故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注意力逐渐成为节目制作者探寻思考的问题。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快节奏生活,更是对节目内容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观众的注意力愈难集中,只能依靠独特有趣的文本内容进行填充,而这些填充的内容正是一系列通过嘉宾或主持人之口所输出的语言符号。《奇葩说》摆脱以往严肃的学术辩论氛围,有效地将辩论精神与娱乐需求相结合,开拓了新的内容策划与制作生产模式。语言符号不仅成为辩手塑造个人形象与风格的工具,对于强化节目主旨与营造娱乐氛围亦是强大助力。《奇葩说》辩手范湉湉发言犀利搞笑,肖骁毒舌幽默、陈铭“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等等这些语言风格都成为了建构人物身份的符号,而辩手们有理敢说的语言风格也反过来为节目进行编码定位。

(二)造型符号

造型符号作为最具冲击力的符号意义之一,对于人物态度的表达、人物性格的传递具有直接有力的作用。色彩的搭配、线条的组合以及款式的选择都在某种意义上映射出了人物本身的特质。造型符号作为一种间接表达工具,色彩上的张扬,款式上的夸张都成为他人对自己进行解读的渠道之一。《奇葩说》中节目主持人、导师与选手所穿的服饰,与平常所看到的节目主持人严肃正经的样子不同。比如在第一季的海选录制现场,马东、蔡康永与高晓松就穿上了苏格兰的格子裙,并配上了底裤与外套。与此同时,选手的服饰也都能成为节目特色。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因为这些造型符号,突出了节目极具网络化风格的特征。

二、辩题符号:紧扣现实、牢抓观众

在《奇葩说》节目中,每一期节目都存在着一个核心要素贯穿始终。它作为线索引导着当期节目的走向,这个线索就是对社会议题的辩论。“完成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是《奇葩说》自开播以来就始终坚持的节目主旨。

(一)编码社会议题

“父母提出住养老院支持吗”、“在职场中要不要当邀功精”这些问题均来自于社会热点,并在网络的加工下通过网络语言表现出来。然而这些辩题在节目编排下逐渐被符号化编码,使其不单单作为一个讨论的焦点而存在,转而填充了更多的意义与内涵。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这种对辩题本身的编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辩论双方能够在解码辩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探讨与拓展。另一方面,在辩手进行辩题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辩题进行发散,更多需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成长经历来对辩题进行具象化描述与分解。在每一期节目中,正是因为辩手在阐述观点时添加的自身经历,促使每一个辩题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节目增添了许多情感聚合力。

(二)观众自我认同

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个体对于文化现象的追问可以表现在对某种文化和族群的认同之上。因此,互联网视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更应当在内容上立足于一种共同身份的建构,引起受众的共鸣。而这种对于共同身份的建构,即是所谓的自我认同。《奇葩说》节目通过对人物、辩题的编码建构了一个符号系统,并统摄于“奇葩”一词之下。在观众收看节目时通过辩手的发言表态、服装造型等个性化特征联想到自己,实现观众与节目的互动。《奇葩说》结合网络社会环境特征,基于共同的文化意义体系,同时契合了受众对于辩论精神与娱乐的潜在需求,通过对“奇葩”一词的意义输出与符号建构,唤起了观众的自我认同。

三、视听符号:吸引注意、展现风格

新媒体时代所伴随而来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不仅改变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对于媒介内容制作与节目决策方面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节目舞台布景、背景板设计以及场景色彩线条的组接都成为间接传达节目风格的工具。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一方面能通过张扬的色彩搭配缩近观众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能快速进入节目氛围,用视听上的冲击保持对节目的长期注意力。

(一)画面视觉符号

影像画面作为一个重要传播媒介,在吸收了大量跨界元素与流行文化的基础上,用其生动逼真的画面进行组接以吸引观众注意。《奇葩说》舞台符号多元,人物方阵的设定、造型张扬的标语牌的放置甚至辩手所坐椅子颜色的选择都是节目中的舞台布景符号。而《奇葩说》自第一季开始就展现了浓重网络文化痕迹的舞台设计:绚丽夺目充满活力的背景板、“U CAN U BIBI”的标语牌以及以《奇葩说》大舌头为标识的logo无一不充满了年轻人所崇尚的网络文化气息。同时,节目在展现辩题时主要依靠演员情景再现或动画视频播放这两种渠道,而动画这种极具风格的展现方式能使得整档节目的视觉表达更为生动。

(二)音乐听觉符号

适当的节目配乐能同视频画面产生显著的效果,电视节目作为一个视听符号双结合的产物,观众在收看时除却被现场画面所吸引,在节目的关键点所增添的音乐更能疏通符号传输渠道,让观众的接收通道更加顺畅。节目中适时的音乐添加,让辩手在阐述观点时更具感染力,主持人也能通过音乐的起落来把握节目节奏,同时,在《奇葩说》的舞台上,由于其本身的开放性与娱乐性,不少辩手在阐述观点时反而会使用日常化、网络化的语言,节目对于敏感词汇的处理十分巧妙,没有对辩手的整句话进行全部剪辑,而是同“哔”的声音来代替原声,并在此基础上辅以提示性动画,通过与视觉符号的配合来让观众理解这些敏感词汇。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