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寺门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作者:刘自亮 张明何 刘四兵 王均杰 郝景宇 陈义才 周月来源:《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日期:2022-09-08人气:481

随着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致密砂岩油气藏已成为现今非常规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1-6]。大量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储层总体具有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孔喉结构复杂和成岩改造程度高等特点[7-8],其形成和分布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9-16]

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生烃条件良好[12-24],发育一套致密砂岩储层[25-27],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受到油气产业部门和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针对研究区广西雪峰山南缘下石炭统寺门组致密储层形成的层序地层与充填模式[28-31],沉积环境与有利相带分布[28-29,31-35]等基础地质研究已有一些优秀的成果,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这套致密砂岩储层的时空分布、优质储层成因和控制因素等制约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问题还有待深入讨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区的20余条露头剖面、308件露头样品以及204件东塘1井岩心样品的详细观察,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雪峰山南缘寺门组碎屑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讨论,建立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模式,为研究区石炭系碎屑岩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

1 区域地质背景

雪峰山南缘桂中坳陷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其北部为雪峰山隆起,西部紧临黔南坳陷和南盘江坳陷,东部与大瑶山隆起和桂林坳陷相接(图1a),主要以寒武系浅变质岩为基底,属于晚古生代海相沉积坳陷[36-39]。早石炭世,桂中地区基本继承了泥盆纪台-盆相间的沉积格局[25,39],发育台地、台盆、滨岸和混积陆棚等相带。台盆相主要出现在早石炭世早期,分布在鹿寨—宜山一线,与南丹-河池台盆相通,两侧发育宽阔的浅水台地相[32]。早石炭世晚期,桂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台盆、台地相逐渐萎缩,随着陆源碎屑供应增加,碎屑滨岸沉积范围不断扩大[32-33]

图1

图1   广西雪峰山周缘构造单元划分(a)、剖面位置及沉积相平面图(b)与寺门组地层综合柱状图(c)

Fig.1   Maps showing the division of structural units (a), section position and planar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b), and the composit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the Simen Formation (c)around Xuefeng Mounta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研究区包括柳城斜坡、罗城凸起、环江凹陷、宜山凹陷及其周缘等地,下石炭统自下而上为尧云岭组、英塘组、黄金组、寺门组和罗城组[33]。寺门组包含一个三级层序,主要为滨岸-潮坪相沉积体系[31],由东北到西南依次发育后滨、前滨和临滨亚相(图1b),岩性以中-薄层细砂岩、泥岩夹薄煤层为主(图1c)。由于来自雪峰山古陆和大瑶山岛的物源控制了研究区东、西部碎屑岩储层的分布[25],为准确理解储层成因的差异,将研究区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西部地区包括南丹、环江和罗城等地,东部地区包括鹿寨、柳城、柳州和东塘1井地区(图1b)。

2 储层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寺门组砂岩骨架颗粒以石英颗粒含量较高(平均90.82 %),岩屑颗粒(平均7.38 %)和长石颗粒(平均1.80 %)含量较低为典型特征。空间上,西部地区由北往南、东部地区由东往西,都呈现出石英颗粒含量逐渐升高(图2a1,a2)、岩屑颗粒含量逐渐降低(图2b1,b2)的特征,体现了搬运距离对骨架颗粒成分的影响。砂岩成分成熟度西部地区(平均13.5)高于东部地区(平均11.3),反映了不同物源沉积体系的差异。但砂岩整体特征仍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石英砂岩,含少量岩屑质石英砂岩(图3a1,a2);粒度较细,以细砂岩为主(图3b1,b2);岩屑含量普遍较低,仅环江和柳州的部分样品岩屑含量在10.00 %~15.00 %,以变质岩岩屑为主,火成岩岩屑次之,沉积岩岩屑含量极少(图3c1,c2)。填隙物以粘土杂基(约3.96 %)和自生石英胶结物(约2.50 %)为主,含少量方解石胶结物和铁质胶结物;总体分选较好,磨圆度以次棱状和次圆-圆状为主,接触关系主要为线接触和线-凹凸接触。

图2

图2   雪峰山南缘西部、东部地区寺门组砂岩石英(a1,a2)及岩屑骨架颗粒含量(b1,b2

Fig.2   Contents of quartz (a1, a2) and skeletal detritus grains (b1, b2) in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图3

图3   雪峰山南缘西部、东部地区寺门组砂岩类型(a1,a2)、岩性分布(b1,b2)及岩屑类型(c1,c2

Ⅰ.石英砂岩;Ⅱ.长石质石英砂岩;Ⅲ.岩屑质石英砂岩;Ⅳ.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Ⅴ.长石砂岩;Ⅵ.岩屑质长石砂岩;Ⅶ.岩屑长石砂岩;Ⅷ.长石岩屑砂岩;Ⅸ.长石质岩屑砂岩;Ⅹ.岩屑砂岩

Fig.3   Rock types (a1, a2), lithological types (b1, b2) and detritus types (c1, c2) of the Simen Formation sandstone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2.2 储集空间类型

研究区寺门组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包括粒内溶孔、粒内微孔、粒间溶孔和铸模孔等)以及裂缝(包括构造缝和微裂缝等),总面孔率平均值为3.7 %,孔隙半径平均值为36.03 μm,孔喉比平均值为0.017。总面孔率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主要为次生溶蚀孔(约占60 %),其次为原生粒间孔(约占30 %)和裂缝(约占10 %)。东塘1井储层中裂缝和次生孔隙的占比明显高于露头(表1),则是由于深埋环境下压实作用的影响使原生粒间孔大幅减少,同时裂缝沟通溶蚀流体促进溶蚀孔隙的形成。

表1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储层孔隙类型构成

Table 1  Pore types of the Simen Formation reservoir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地区孔隙类型占比/%总面孔率/%
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裂缝
西部地区3058124.42
东部地区336162.96
东塘1井1372151.93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1) 原生粒间孔

寺门组砂岩储层原生粒间孔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图4a,b),孔径变化较大,普遍在10~80 μm,孔隙连通性较好,这些特征也与储层骨架颗粒中石英含量较高的高成分成熟度一致。

图4

图4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a.粒间孔(红色箭头)和粒间溶孔(黄色箭头),环江赖洞剖面,单偏光; b.三角形粒间孔(红色箭头),东塘1井,埋深677.2 m,扫描电镜; c.粒间溶孔(红色箭头)和粒内溶孔(黄色箭头),柳州新圩剖面,单偏光; d.粒间溶孔被片状高岭石和片丝状、毛发状伊利石集合体充填,柳州长蛇剖面,扫描电镜; e.长石颗粒溶蚀形成铸模孔(红色箭头),东塘1井,埋深660.6 m,扫描电镜;f. 长石颗粒向高岭石转化,溶蚀形成的微孔,东塘1井,埋深1 021.9 m,扫描电镜; g.多期次裂缝(红色箭头),东塘1井,埋深589.4 m,岩心; h.网状微裂缝(红色箭头),南丹地马剖面,单偏光; i.高角度缝(红色箭头),方解石半充填,东塘1井,埋深663.5 m,岩心

Fig.4   Micrographs and pictures showing spac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en Formation reservoir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2) 粒间溶孔

该套储层粒间溶孔发育(图4a,c,d),常见颗粒间杂基、胶结物溶蚀和长石、岩屑颗粒边缘溶蚀,孔径较大,通常在20 μm以上,反映了该套储层的溶蚀作用较强,但也常见高岭石、伊利石集合体充填于粒间溶孔,降低了储层质量(图4d)。

3) 颗粒溶孔

常见长石、岩屑等易溶颗粒的溶蚀,形成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图4c,e)同时,也可见到云母、伊利石和高岭石等蚀变矿物的溶蚀形成的粒内微孔(图4f)。颗粒溶孔的孔径大小不一,孔径可达100 μm,而粒内微孔孔径在100~1 000 nm。

4) 裂缝

主要由构造作用或压裂作用产生的高角度裂缝和微裂缝(图4g—i),裂缝宽度普遍介于10~40 μm,极个别裂缝宽度可达160 μm,多呈北东向延伸、有主系。裂缝内多以方解石充填为主,易溶解,常见沿缝溶蚀形成溶蚀孔洞,改善了储层质量,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形成。

2.3 物性特征

孔-渗数据统计分析(西部地区样品111件,东部地区样品134件)表明,寺门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4.4 %,主要介于1.0 %~3.0 %和3.0 %~5.0 %(图5a1,a2);渗透率平均值为8.7 × 10-3μm2,呈双峰分布,主要在小于0.1 × 10-3 μm2和大于1.0 × 10-3 μm2两个区间(图5b1,b2)。对比东、西部地区孔-渗数据差异,发现西部地区样品的孔隙度大于5.0 %的样品数量占39.64 %,渗透率大于0.6 × 10-3 μm2的占22.85 %;东部地区样品孔隙度大于5.0 %的占21.64 %,渗透率大于0.6 × 10-3 μm2的占19.49 %。西部地区样品孔-渗相关性较差,孔隙度渗透率变化较大(图6a1),储层的渗流性能与孔隙发育程度关系不大,渗透能力的改善主要与裂缝有关,储层类型主要为孔隙-裂缝型。东部地区的孔-渗相关性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孔隙度变化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图6a2),说明该区的孔隙结构较为简单,裂缝对储层的储集性能仍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储层类型主要为孔隙型。东塘1井寺门组储层呈低孔高渗(孔隙度平均值为2.44 %,渗透率平均值为1.68 × 10-3 μm2)的特征,随着埋深的增加,寺门组孔隙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图6b1),说明埋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寺门组砂岩储层的致密化;而渗透率与埋深的相关性较差(图6b2)则印证了东塘1井裂缝较为发育的特点。

图5

图5   雪峰山南缘西部、东部地区寺门组孔隙度(a1,a2)及渗透率(b1,b2)分布

Fig.5   Histograms showing the porosity (a1,a2) and permeability (b1,b2) of the Simen Formation reservoirs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图6

图6   雪峰山南缘西部(a1)、东部(a2)地区寺门组孔-渗关系及东塘1井寺门组孔隙度(b1)和渗透率(b2)随深度的变化

Fig.6   Porosity‑permeability correlation of the Simen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a1) and eastern (a2) parts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and the variation of porosity (b1) and permeability (b2) with depth of the Simen Formation in Well Dongtang1


综上所述,寺门组储层总体呈低孔低渗特征,但西部的物性条件优于东部,具备优质储层发育的条件。两个地区之间储层物性的差异,可能跟研究区寺门组沉积期北部雪峰山古陆和东部大瑶山岛两支物源体系控制下的储层物质基础差异有关[25]

2.4 储层类型及分布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储层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的改造[18,29-30,39],不同地区储集性能差异较大,参考前人致密砂岩储层的分类标准[40-41],将研究区寺门组储层分为较好、中等、较差和非储层4类,将Ⅰ类储层定义为相对优质储层(表2)。

表2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砂岩储层分类评价

Table 2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类别孔隙度/%渗透率/(10-3 μm2评价结果
Ⅰ类>6>0.8较好储层
Ⅱ类6~40.8~0.3中等储层
Ⅲ类4~20.3~0.1较差储层
Ⅳ类<2<0.1非储层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纵向上,寺门组发育4期储层砂体,其中第三期砂体孔隙度最高,平均值为6.19 %,渗透率平均值为1.53 × 10-3 μm2,属于Ⅰ类储层;其次为第四期砂体和第一期砂体,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4.97 %和4.57 %,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60 × 10-3 μm2和3.74 × 10-3 μm2,属于Ⅱ类储层;第二期砂体物性条件最差,孔隙度平均值为4.50 %,渗透率平均值仅为0.20 × 10-3 μm2,属于Ⅲ类储层。平面上,西部地区的环江中屯剖面物性条件最好,平均孔隙度达到10.36 %,平均渗透率达到3.90 × 10-3 μm2;东部地区的鹿寨寨沙和柳州长蛇剖面物性条件表现相对较好,平均孔隙度都在7.00 %左右,渗透率分别为8.77 × 10-3 μm2和2.98 × 10-3 μm2;垃甲、肯后等剖面物性条件一般,平均孔隙度超过5.00 %,平均渗透率大于1.00 × 10-3 μm2;其余剖面物性条件表现较差(图7)。

图7

图7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西部(a)、东部(b)地区不同剖面孔-渗对比

Fig.7   Comparison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imen Formation on different sections in the western (a) and eastern (b) part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综上所述,相对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第三期砂体,平面上主要分布于中屯、寨沙和长蛇等地。相比其他三期砂体,第二期砂体较低的渗透率特征可能与该期砂体较薄、砂体中裂缝不发育有关。不同地区储层的孔隙度(平均值分布在1.19 %~10.36 %)、渗透率(平均值分布在0.047 × 10-3 μm2~8.77 × 10-3 μm2)差异较大则可能反映了储层中发育较多的裂缝。

3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3.1 沉积环境对储层发育分布的控制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42-44],通过研究区野外露头层序界面识别(图8a—d),认为寺门组发育1个三级层序和4个四级层序。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相时空分布,是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在寺门组沉积期间,处于三级海平面上升阶段[31],沉积可容纳空间增大,随着来自北面和东面两条物源的持续供给[25],砂质碎屑在滨岸地区大面积分布,泥质细粒碎屑物则被进一步搬运到水体较深的槽盆区,碎屑滨岸沉积不断扩大,砂体不断变厚,集中发育在环江、柳州及其周缘等地。

图8

图8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层序界面及沉积微相识别标志

a.三级层序底界面SB1,上部为寺门组灰黑色泥岩,下部为黄金组灰黑色泥晶灰岩夹泥岩,环江塘现剖面; b.三级层序顶界面SB2,上部为罗城组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下部为寺门组灰黑色泥岩,环江塘现剖面; c.四级层序MCS1与MCS2界面,上部为灰黑色泥岩,下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鹿寨石古剖面; d.四级层序MCS2与MCS3界面,上部为灰黑色泥岩,下部为浅灰色细砂岩,鹿寨石古剖面; e.泥坪微相,水平层理,环江塘现剖面; f.沿岸砂坝微相,小型交错层理,环江赖洞剖面; g.混合坪微相,透镜状、波状层理,鹿寨长胜剖面; h.砂泥质滨岸微相,泥质粉砂岩,波痕构造,东塘1井,埋深825.0 m; i.潟湖微相,以水平层理为主的复合韵律层理,东塘1井,埋深719.1 m

Fig.8   Pictures showing the markers to identify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of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寺门组主要发育沿岸砂坝、砂泥质滨岸、泥坪、混合坪及潟湖等微相(图8e—i,图9)。对比不同沉积微相下储层物性的差异(图10a,b),处于相对高能沉积环境的砂泥质滨岸、沿岸砂坝和混合坪微相储层物性表现较好,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5.2 %,4.3 %和3.8 %,渗透率平均值超过1 × 10-3 μm2;而处于低能沉积环境的潟湖和泥坪微相储层物性条件较差,孔隙度平均值低于2 %,渗透率平均值低于0.01 × 10-3 μm2,难以形成优质储层。砂岩粒度与储层物性的关系[45-47]也反映了临滨和混合坪沉积中相对较粗的砂岩颗粒更有利于储集空间的形成,表明高能的沉积水体环境对寺门组储层物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特征均反映了沉积环境对砂岩组分、结构的控制作用,进而影响砂岩储层的物性条件[48-49]

图9

图9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连井剖面(剖面位置见图1)

Fig.9   Cross-well correlation of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see Fig.1 for the section location)SB1.三级层序底界面;SB2.三级层序顶界面


图10

图10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沉积微相与孔隙度(a)及渗透率(b)关系

Fig.10   Correlation betwee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porosity (a) and betwee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and permeability (b) of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3.2 构造裂缝对优质储层的控制

雪峰山南缘桂中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的改造[50],具有良好的裂缝形成条件。统计发现,约18.1 %的薄片发育1~2条裂缝,约5.3 %的薄片发育3~5条裂缝,约22.3 %的薄片发育了5条以上裂缝,说明研究区内裂缝普遍发育。同时,研究区西部裂缝比东部发育,也体现了西部地区物性相对较好和孔-渗相关性较差的特征。

寺门组储层中的构造裂缝主要形成于中成岩晚 期—晚成岩阶段,以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微裂缝和高角度缝为主[18]。微裂缝大幅增加孔隙之间的连通性,提升储层的渗流能力,是寺门组储层局部低孔隙度、高渗透率的重要原因。同时,高角度缝还能为溶蚀流体提供通道,促进溶蚀作用发育,常在高角度缝周围发育串珠状溶蚀孔(图4i)。

寺门组储层的孔-渗相关性和埋深-渗透率相关性较差,说明储层的储集和渗透性能除了受孔隙发育程度影响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构造裂缝形成的渗滤通道。在优质储层相对发育的中屯(孔隙度平均值10.36 %,渗透率平均值3.90 × 10-3 μm2)、寨沙(孔隙度平均值7.18 %,渗透率平均值8.77 × 10-3 μm2) 和长蛇(孔隙度平均值6.96 %,渗透率平均值2.98 × 10-3 μm2)等地,构造裂缝都极大地促进了储层的输导能力,发育较多孔隙-裂缝型储层。这表明成岩中、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改善储-渗性能的关键,对优质储层的发育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3.3 成岩作用及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研究区寺门组具有埋深大、时间长以及演化程度高等特点,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

3.3.1 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寺门组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之一,主要发生在早成岩时期。随着早期快速埋深,上覆地层压力加大,沉积物被不断压实,岩屑、云母等塑性颗粒发生破碎、扭曲及变形(图11a),碎屑颗粒紧密堆积,颗粒之间多呈线-凹凸接触(图11b),大量原生孔隙被破环、充填,导致寺门组储层的孔-渗条件大幅下降。如东塘1井的岩心相较于地表样品更致密(图7a),说明强压实作用加剧了寺门组储层的致密化程度。

图11

图11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储层砂岩镜下特征

a.云母压实断裂,东塘1井,埋深456.6 m,单偏光; b.线-凹凸接触,环江水源剖面,正交光;c.连晶式方解石胶结,东塘1井,埋深1 121.7 m,扫描电镜; d.部分斑点状方解石充填于长石溶孔内,鹿寨长盛剖面,正交光; e.自生石英不发光,环江水源剖面,阴极发光; f.次生石英加大作用,东塘1井,埋深1 121.7 m,扫描电镜

Fig.11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sandstones in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寺门组砂岩分选较好,分选系数S0在1.1~1.3。按照砂岩的初始孔隙度计算公式(Φ1=20.91+22.90/S0[51])得出寺门组储层的初始孔隙度在40.0 %左右,实测孔隙度平均值4.4 %,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胶结物含量)平均值3.8 %,溶蚀作用增加孔隙度平均2.3%,得出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初始孔隙度-胶结物损失孔隙度-实测孔隙度+溶蚀增加孔隙度[52])为34.1 %。从压实率的计算结果来看,寺门组储层由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损失率达到了85.2 %左右,说明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影响储层质量的第一要素。

3.3.2 胶结作用

研究区寺门组储层的胶结物以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石英为主。早期方解石形成于浅埋藏阶段,呈连晶式和孔隙式产出,具有较高的负胶结物孔隙度(图11c),中-晚期方解石多充填于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中 (图11d)。硅质胶结物常见自生石英形成的加大边或石英颗粒以他型粒状集合体的形态充填于孔隙内 (图11e,f)。

方解石胶结物含量与储层物性呈明显的负相关(图12a1,a2);而硅质胶结物由于来源多样,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其含量与孔隙度呈较弱的负相关,与渗透率相关性不明显(图12b1,b2);总胶结物含量与储层物性的关系总体呈负相关(图12c1,c2),当总胶结物含量超过8%时,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明显降低。说明胶结作用,尤其是方解石胶结作用对寺门组储层物性条件影响较大。

图12

图12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方解石胶结物、硅质胶结物及总胶结物含量与孔隙度(a1,b1,c1)、渗透率(a2,b2,c2)关系

Fig.12   Relationship between calcite cement content, siliceous cement content, total cement content and porosity (a1,b1,c1) or permeability (a2,b2,c2) in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从胶结程度来看,寺门组胶结作用减孔量(胶结物含量)平均3.8 %左右,胶结作用孔隙损失率在9.5 %左右。另外,砂岩胶结物含量与负胶结物孔隙度投点图[53],显示大部分样品位于左下侧区域(图13),也说明寺门组储层的化学成岩作用较弱,胶结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较小。

图13

图13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储层负胶结物孔隙度与胶结物含量投点图

Fig.13   Plot showing minus‑cement porosity and cement content in the Simen Formation reservoir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3.3.3 溶蚀作用

寺门组储层中大部分骨架颗粒发育溶蚀现象,是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途径[54],形成粒间、粒内溶孔以及少量铸模孔(图4),对储层质量产生积极影响[55-57]。东塘1井寺门组储层溶蚀作用普遍强于野外露头样品,东、西部地区寺门组储层的溶蚀程度相当,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均在60 %左右(表1),主要发育两期溶蚀作用。早期溶蚀形成于早成岩阶段,此时埋深较浅,主要由不稳定长石溶解形成少量次生孔隙,在持续埋深过程中受到强压实作用的破坏难以保存下来。晚期溶蚀作用形成于深埋环境,主要发生在中成岩阶段,伴随着生烃高峰,有机酸注入,大量钾长石、钠长石溶蚀形成次生孔隙,溶蚀作用增孔量大约为2.3 %,使储层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3.4 有利储层分布区预测

研究区东、西部寺门组储层虽然分属不同的物源体系,但总体上储层的基本特征、沉积背景及形成机制都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认为寺门组在研究区内存在一种优质储层发育模式(图14):沿岸砂坝、砂泥质滨岸和混合坪是形成寺门组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寺门组储层整体致密的最主要原因,成岩中、后期的晚期溶蚀作用使储层质量得到微弱提升,晚期构造运动产生的大量裂缝极大地促进了储层的输导能力,局部地区具备优质储层发育的物性条件,如在研究区的德胜和洛埠为有利储层分布区。

图14

图14   雪峰山南缘寺门组储层发育模式

Fig.14   Sketch diagram showing the reservoir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Simen Formation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Xuefeng Mountain


德胜地区位于环江县德胜镇西侧,处于雪峰古陆物源区的临滨相区。北侧的中屯剖面寺门组地层约80 m厚,其中砂岩厚度为29 m,砂岩连续厚度可达15 m,岩性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砂岩单层连续厚度可达15 m。露头样品测试孔隙度平均值为10.36 %,渗透率平均值为3.90 × 10-3 μm2,储层中裂缝发育,属于Ⅰ类储层中的孔隙-裂缝型储层,显示了较好的储集条件。

洛埠地区位于柳州市以北,鱼峰区洛埠镇以南,处于大瑶山岛物源区的临滨相区。北侧的长蛇村剖面寺门组地层厚度为423 m,砂岩厚度为192 m,岩性主要为灰色、灰褐色中-厚层状细-中粒砂岩,砂岩单层连续厚度可达十几米。露头样品测试孔隙度平均值为10.48 %,渗透率平均值为2.98 × 10-3 μm2,储层中裂缝发育,属于Ⅰ类储层中的孔隙-裂缝型储层,显示了较好的储集条件。

4 结论

1) 广西雪峰山南缘石炭系寺门组储层砂岩类型单一,以细粒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分选较好,磨圆一般,接触关系主要为线接触和线-凹凸接触,填隙物成分包括粘土杂基、方解石胶结物、石英胶结物和少量铁质胶结物。研究区西部地区储层储集空间优于东部地区,其类型包括原生粒间孔(约30 %)、次生溶蚀孔(约60 %)和裂缝(约10 %)。

2) 研究区寺门组储层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西部地区裂缝较为发育,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差,主要为孔隙-裂缝型储层,东部地区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好,多为孔隙型储层。相对优质储层在横向上主要分布在中屯、寨沙和长蛇等地,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第三期砂体中。

3) 通过对研究区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沿岸砂坝、砂泥质滨岸和混合坪微相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分布,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最主要原因,造成的孔隙损失率约85.2 %,胶结作用孔隙损失率约9.5 %,溶蚀作用增孔量约2.3 %,使储层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构造裂缝极大地促进了储层的输导能力,使局部地区仍具备优质储层发育的物性条件。

4) 综合研究区寺门组储层发育的区域构造背景、有利相带分布,有利储层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预测研究区存在德胜和洛埠2个有利储层分布区,储层砂体展布较好,孔隙度、渗透率水平较高,储层中裂缝发育,属于Ⅰ类储层中的孔隙-裂缝型储层,显示了较好的储集条件。


关键字:优秀论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