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贵州民族特色村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白平院 田正国 肖云来源:《炎黄地理》日期:2024-01-19人气:165

一、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分析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17个少数民族,从《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可以看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是贵州省民族特色村寨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总计有809个民族特色村寨,占全省的60.91%。这些民族村落集中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特征和民俗文化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间、地域和文明类型下聚居形态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村寨对于研究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国务院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政府都积极参与并实施了相关项目,取得了明显进展。然而,通过专家学者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在建筑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

(一)贵州民族村落建筑文化保存和传承的研究分析

在新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呈现出两种极端的蜕变形态:

一是有些民族村落出现了再次衰落的现象。这类村寨在当地政府和外来资金的推动下,经历了短期的繁荣兴旺后又陷入衰败,形成了所谓的“空巢村”。这主要是对民族村落建筑文化的传统保存与继承过于单纯,未能满足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需求。仅依靠对民族建筑知识了解不全面的外来者,在保护与传播民族村落建筑文化方面缺乏正确的途径和本土民族文化力量的支持 。

二是部分民族村寨经历了涵化过程。由于贵州民族聚居区域的特点,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交往密切的情况下,各族之间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和民居建筑发生了变化,相互影响并呈现出融合的趋势。虽然一部分村落仍保留着相对完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文化,但也有许多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建造技艺和材料受到了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导致本民族建筑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即所谓的“汉化”。

(二)贵州民族村落建筑文化继承和创新的研究分析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贵州民族建筑在继承和创新上表现出以下三种特征:

一,贵州民族建筑既有本土的建筑风格,又融入独特的外来建筑元素。随着历史潮流的推动,贵州的特色村寨建筑逐渐融合了独具时代文化的元素。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知识的洗礼后,开始认为本民族原有的建筑风格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便捷需求,也觉得传统建筑技艺繁琐难以传承,因此建造的民居呈现出不完全具备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误用、滥用和乱用建筑形式。由于民族建筑传承体系不健全,口传心授的建造口诀失传,构造技艺和施工方法缺失,导致民族建筑形式被错误地使用、滥用和乱用。比如,侗族鼓楼的宝顶蜂窝构造被错误地应用到六边形和八边形的宝顶上,侗族风雨桥中的部分构造方式也被滥用。此外,在开发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时,由于缺乏民族建筑文化知识,出现了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民族建筑,缺乏传统的建造结构和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部件,有些甚至将民族建筑作为符号简单加以应用。

三,现行的建筑设计管理体制与传统建筑管理体制脱节。贵州各民族建筑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族人民创造和培育的,其继承和发展依赖于各族人民的工匠行动。现代的建筑学知识对传统民族建筑的管理帮助有限,同时,传统民族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建筑民俗文化、建筑技艺、建筑用料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也没有得到充分传承和挖掘。因此,需要专家和民族文化爱好者花大量时间精力进行田野调查,努力去发现、挖掘和传承贵州民族建筑的文化价值,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

二、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一)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保护

民居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乡村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承载了少数民族独特的乡村建设文化,更是贵州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向外界宣传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保存特色民居现已成为保护与弘扬民族村落建筑文化的核心工作与内涵,而贵州对民族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大致有这样三条路线:

首先,是对贵州特色村落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进行维护。在保障少数民族村落建筑风格与生态自然和谐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民族村落的传统建筑施工技巧与建造技艺,对房屋的保护与修缮当尽量维护其原本特质,以展示出民居建筑的历史完整性。例如:寨门、钟楼、风雨楼、鼓楼、屯堡、历史文人故居等,就很有必要对其采取类似的文物保护方法,并对外立面进行修缮,对内部空间格局的物料结构材质进行加固,以消除木制建筑容易发生火灾、漏雨、坍塌等安全隐患,使其能够在社会发展中继续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第二,是改建与民族村寨不协调的新起建筑。由于贵州旅游业发展及外来文化的进入,村落中产生了大量崭新的建筑物形态,破坏了民族村落景观的总体和谐性和建筑空间结构的美感,为使新建筑与生态环境、村落空间格局协调,多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者就采取了“戴帽子”式的改革,村民在政府的引领带动下,自然而然接受并建造既能保持一些民族特性又能展示形态美感的居住房屋,以达到经济美观的要求。

第三,是在村寨更新中,再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民居。在村寨另建居所时,需引导其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不仅要在新民居的外立面上大量采用民族建筑元素,例如民族图腾、建筑部件的装饰、宗教信仰等因素,更是在内部空间格局按功能流动性进行布置,以需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此外,建筑的主体结构可使用现代材料,综合利用经传统民居营建工艺改良后的各种适宜技术,既满足节能保温、抗震防火、节约士地、舒适环保等要求,还契合原有民居的形态布局和村寨生态环境景观。

(二)民族村落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

村落自主发展的第一类主体就是村落原住民,村落原住民包括离乡游学归来的精英、受村民尊敬的“乡绅乡贤”以及当地的农民。这些离乡游学归来的精英具有田野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和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信。他们在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弘扬和创新方面起到了带头人的作用,并影响着新一代青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而“乡绅乡贤”作为家族血缘传统的代表,在村寨的社会构建和村风教育事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农民则是乡村文明建设和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真正主人和继承者,他们不仅是乡村基础建筑设施的主要使用者,还掌握着地方自然资源和传统技艺,是乡村建筑技术等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

第二类主体是来自城市的新农村居民是在城镇化推动下搬到农村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城市居民。他们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乡村建设,参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甚至迁移到民族村寨居住。他们为村寨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为原住村民带来新的视野,并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地村落的民俗文化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建筑文化创造的主体。这些新农村居民可能是热心奉献于农村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外来精英,也可能是寄情于田园生活的自媒体人,还可能是选择在家乡安度晚年的退休老者。他们的个人阅历和接受的文化教育使他们对乡村有着独特的认知,为特色民族村寨的建设带来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方式,能够更直观地宣传民族建筑技艺。

(三)村寨主体的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建筑既是民族特色村寨更为直观的代表作,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只有作为民族村寨主体的他们将本民族建筑文化进行有效的挖掘、传承和提炼、创新,并将其作为特色元素与新时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改进,才能将其建筑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使民族建筑文化能够永续发展。

第一,更新和管理民族村落的空间布局:随着城乡建设的均衡发展,民族村落已经形成了一种更为开放和崭新的文化群落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加强富有特色的代表性公共建筑设施的建设,例如寨门、戏台、钟楼、鼓楼、风雨桥、村史馆、民族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来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多样化的建筑风貌和形态:为了适应现代文明空间功能生活布局的需要,民族建筑产生了全新的建筑种类和形态。外来者的入驻使得民族村落具备了适应现代都市生活需要的空间功能构造和住宅舒适性。同时,旅游开发也促使许多本土住宅转型成为传统建筑民宿,新型的公共建筑设施如旅游接待中心、民俗馆、商铺和酒店也相继建成,此外,在特色民族村落的规划中,现代化建筑如民族学校、医院、发电站和水厂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三,加强和推广少数民族村落建设的施工技能: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已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生活需求,因此在少数民族村落建设中,运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变得更加普遍。因此,需要加强对传统民居营建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合理利用村寨的建造材料,并改进传统繁杂的营造技术,以形成经济适用、易于掌握和富有地域特色的适宜性建筑技术,从而保持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贵州特色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特色村寨精准分类,挖掘村寨建筑文化差异

首先,根据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和互补性,将村落进行划分,并成立区域乡村旅游协作联合体。通过区域合作,以形成相互联系的文化区域旅游区,同时也能充分挖掘各村落的建筑人文特点,突出在相似文化背景下的景观特征区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还能促进村寨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

其次,根据民族村落的现状做界定,提供不同的乡村建筑文化发展意见:针对不同村落的建筑保留情况和民俗文化的保护程度,制定相应的发展意见。对于保护得很好、环境景观完整、风俗习惯保持较多的村庄,可以继续加强保护工作,推动其成为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性村寨;对于发生了较大改变、环境景观破坏严重、民俗活动衰落的村庄,可以考虑恢复和重建传统元素,保护历史建筑,提升文化氛围;对于生活形态发生质变、传统民俗活动基本消失的村庄,可以探索创新发展路径,注重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满足村民的现代生存需求。

(二)适应现代要求,提高村寨风貌协调性

一是对村寨民居风貌进行分类保护:根据村寨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方式。可以采取原样保存的方式,修缮保护传统建筑形式、材料和技术,使其呈现原始的建筑样貌;也可以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新建,结合中国传统建设形式、建材和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还可以通过创新建设方式,注重吸纳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是对民族村寨旅游服务建筑进行管理:在开发成旅游景区的民族特色村寨中,建设旅游接待场所、特色店铺、公共卫生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时,需要融合该民族文化特色和建筑元素,并考虑建筑外观、体量和空间布局的协调性。建筑外观要体现民族特色,建筑体量要符合当地的游客量,空间布局要考虑建筑流线的畅通性。只有将旅游设施与民族村寨的空间布局结合起来,才能展现民族建筑特色,避免造成突兀感。

(三)提倡低碳环保建造技术,择民族建筑材料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特色村寨建筑需要顺应低碳环保、绿色生态和经济便捷的要求。这就需要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并结合当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建造技艺。

首先,考虑选择乡土材料并融合现代材料。传统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需求。而在新建的大空间建筑物和承重构件方面,现代建筑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在弘扬当地建筑传承文明的同时,需要加强对本地建筑材料性能、成本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本地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以避免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

其次,运用民族传统的建造技术。当地民族传统建筑技术是各民族人民在改善生活环境、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民族民居,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的独特特点。例如,传统木结构施工的榫卯建筑技术、夯土施工技术和干栏式建筑技术等。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些传统技术逐渐失去了适应性,因此,重拾传统制造技艺非常重要。

四、结语

民族建筑文化是民族村寨的灵魂,它凝结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因此,保护和发展民族建筑文化对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自豪感至关重要。而民族村寨建设的核心是保护和发展民族建筑文化,要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处理民族村寨建设问题,重视民族村寨建设的整体协调性,通过精准分类挖掘不同民族村寨文化特征的独特之处、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良、在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中进行整体协调。然而,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建造技术同样不可忽视,要考虑民族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重视民族村寨建设整体协调性的同时,选择乡土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融合现代材料和建筑技术,提升建筑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保留传统的民族特色,又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极大地丰富和弘扬我国多元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推动特色民族建筑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利用


本文来源:《炎黄地理》https://www.zzqklm.com/w/xf/310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