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作者:宋雨蔓来源:《炎黄地理》日期:2024-01-23人气:185

文化与自然遗产代表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文化遗产是一种珍贵而又难以更新的资源,因此,对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  

在《中国南部喀斯特世界遗产名录》中,云南石林被定义为“既有独特的地形景观,又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在审美层面,则是“最佳的自然景观,独特的自然美,尤其是在审美层面上有特殊的价值”。在文化遗产方面,"云南石林独树一帜,既有极高的观光、观光价值,又有极高的科普、科研意义。"从自然与科学的层面来看,“其集合了剑形喀斯特的典型特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复杂多样,在世界范围内的石林喀斯特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世界遗产开发的基础理论

(一)世界遗产基本概念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教科文和国际文化遗产理事会共同认定的,是人类为数不多的、不可代替的稀有财富,无论是在历史、艺术领域还是在科学、自然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孙克勤,2005年)由《公约》可知,遗产主要指向的目标是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

(二)世界遗产的作用与价值

这些文化遗产的载体形式十分丰富,主要以历史名城、风景名胜、建筑物、古遗址的形式存在,它们向人们展现出了一个多彩的文明世界。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遗产,大部分都是以艺术创造、科学应用、科技创造为特征的,是人们的智力成果。“自然遗产”是指“世界遗产”在整个地球的生态和环境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指“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一些自然遗产地注重的是展现出了该区域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甚至是其独特之处,这对保护世界上的物种多样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这对于改善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对文化与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任的体现。世界遗产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意义不仅在于带动地区经济、旅游与社会的发展,也体现在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效益,是探索人类智慧和文明、自然奥秘的充分体现。

(三)世界遗产地的开发

《世界遗产公约》中清楚地指出,只有在保证了遗产的真实感和完整性后,才能向其展现,并坚决禁止未经授权就对其进行改建,也坚定地拒绝把世界遗产变为一种被少数公司为了谋求经济效益而形成的独占的资源。然而,光说要保护,而不去发展,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时间一长,当地的经济必然会被拖入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连人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那么在贫困落后的环境下则更加无法对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最终生态环境将会陷入恶性循环。在世界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应该反对合理的开发利用,世界遗产应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自身价值并得到可持续发展,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与文化价值,为世界文化、经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化载体,让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能够逐步迈入良性的道路,使其更好的走向世界。

三、云南石林自然遗产地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省林彝族自治县的石林世界遗产地处云南省东部滇东高原上,其距离省会78km,是昆明所管辖的远郊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8′-103°30′,北纬24°37′-24°57′,见图1。研究的区域则在云南石林景区范围之内。石林世界遗产地总面积为397.5 km2,核心地区占地47.5 km2,缓冲面积为350 km2。



石林遗址地处于半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带,位于滇东高原和曲靖喀斯特高原的西南部。云南石林遗址是一个四季如春、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5.6摄氏度、年降水946.3毫米、以西南、东南为主的自然生态区。光照充足,每年平均的光照时长为2318个小时。这里拥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植被覆盖率十分高,据统计,遗产地深林覆盖率目前已经超过了遗产的30%。

(二)资源概况

(1)自然资源。石林区域的风景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据:1.石林喀斯特地貌总体特点;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和存续现状;3.空间分布聚集性;4.石林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环境;5.科学价值;6.审美价值;6.文化遗产的品位。5.喀斯特地貌的科学价值;6.审美价值;7.文化遗产。文章还把石林区域内的风景作了归类,按其风景形式可把石林景点划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地面石林类型,如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第二种是喀斯特类型,如七风洞和芝云洞;第三种是水域类型,如长湖和月湖。石林资源十分丰富,其最重要的景点有:大石林,大石林,乃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长湖,月湖,大叠水。

(2)人文资源。云南石林县市汉族居民的聚集地,“阿诗玛”和萨尼部落就在这一地区。从根本上来讲,撒尼文明是以阿诗玛文明为特点的,在历史的积淀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民俗文化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盛会,主要涵盖了衣食住行文化、歌舞文化、生产文化等。

四、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的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发展不均衡

石林县有很多喀斯特风景区,现在已经有了七个风景区,但在人气方面,还处于不平衡的状况。除了大大小小的石头森林,其余的风景名胜较少。跨国和跨省大规模游客是以旅游为导向的旅游目的地,他们通常会选择国际级和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受此影响,在喀斯特岩溶地貌中,大量游客倾向于选择地位和知名度较高的岩溶地貌,而不选择其它岩溶地貌。石林的名气很大,但是因为175块钱一张的昂贵入场券,所以很多人都会跟着一个旅行团一起来,这个旅行团通常都是早走晚走,除了在玉器店、山银店和午饭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欣赏石林,这也导致了很多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欣赏石林里的风景。

(二)石林的地质旅游和遗产旅游工作有待加强

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地理公园,同时也是一个世界的天然文化遗产。这样,石林就具备了地理和文化两个方面的特征。在石林开发中,应该把发展地理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所谓地理旅游是指人们通过对地质遗产进行考察和研究,深刻把握遗产地的地质特点,进而提升人们对地质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认知。地理旅游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旅游方式。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1)在喀斯特地区(岩芽、溶丘、峰丛等)设置标志物,对其地理内涵和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详尽的解读。(2)提高石林导游员的地质知识水平。大部分的向导对于每个人的解释还只是一个传说,一个是对其外表形状的简单的描述,一个是不现实的联想。导游的解说在游客的旅游认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地理旅游和遗产旅游做得更好,就一定要注意提高导游的职业素质。

(三)石林在云南省旅游资源中地位下降

近几年,尽管石林的游客数量和总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增加幅度很大,与丽江、香格里拉等新兴景点和旅游产品迅速发展的态势相比,石林的旅游业发展缓慢,其自身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石林在云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游客选择地的位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出现了“顺位”的趋势。保护好云南石林的品牌迫在眉睫,在未来云南石林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重新塑造云南石林旅游形象应该是首要任务。

(四)加强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伴随着石林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居民数量和外来人员数量日益增多,在这一过程中景区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接待服务、基础设施,进而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水资源、空气等问题。现阶段,景区已经存在大量的废弃物、污水、有害气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遗产地的生态平衡,大气层在受到污染之后产生的降水会对石灰石表层产生侵蚀,从而引起了风景区内的分苔藓植物的死亡。

四、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加强石林遗产地基础设施建

遗产地区的公共服务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旅游景点周边区域的公共服务,包括交通、餐饮和住宿;二是公园内的硬件设施,主要有游览廊道,路标等。而从大石林到古石林,却要靠自己花钱买车,这实在是太不符合常理了。由于两个景点都是在买了票后才买的,因此,旅游地有义务为两个景点提供方便。在园区的基础设施方面,因为大小石林的开发时间较早,所以有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所以园区的硬化程度也相对较高,游览车在核心区穿梭,就像是在城市公园中穿行。如果能将石林地区的沥青道路换为泥泞道路,再加上游客车辆的数量,那么石林地区就能更好地展现出石林的天然风貌,以及自然的奇迹了。让人感受到风景名胜的融洽。

(二)加强石林景区的文化建设

石林应在加强对自然风光的宣传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其旅游文化的内涵,石林地方彝族、撒尼等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电影《阿诗玛》曾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瑰宝,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要从彝族的民俗节庆,饮食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人居环境,服饰,歌舞形式,婚丧,体育活动等多个角度去展现民族文化,展现撒尼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当地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石林遗产地的自然生态保护机制

因为这一地区的可溶岩营养成分欠缺,因此很难形成优质的土壤,久而久之土地贫瘠的现象出现。此外,由于当地人们并没有良好的应用水土和自然资源,使得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生态较为脆弱。为了使遗产地的自然环境得以恢复,就要尽可能对这一地区生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处理,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自然灾害防治机制,合理科学的保护遗产地生物种群。最后,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对生物的保护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测,以保障生物种群得以延续和维持,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

(四)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策略

喀斯特岩溶洞窟既能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又能作为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场所,为探索人类智慧、文明轨迹及大自然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国南部喀斯特"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类型,是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文遗产数量相对较少,而自然遗产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为了争夺世界遗产的指标,尽可能地对我国的自然遗产地进行开发、宣传和保护,就成了一种战略性的目标。

我国北部喀斯特岩溶地貌与世界喀斯特岩溶地貌比较,既有一定的缺陷,又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所以提议可以模仿沈阳皇城,将其当作北京故宫扩建工程,顺利申报,并将其命名为“明、清故宫”。我国北部喀斯特石窟也可以被列为中国南部喀斯特的扩展工程,并将其列入《中国喀斯特》名录。该计划不仅扩大了中国的世界遗产点,而且不占据世界遗产点所需的空间。这就为我们国家的其它天然地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创造了条件。

中国北部喀斯特是"中国南部喀斯特"的延伸,若申报获得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喀斯特的国际学术交流,并提升我国喀斯特地区的科技、文化品味与国际认可度,实现对我国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其打造为全世界的永久性科研与教育基地。从长远来看,该项目将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本研究拟将我国北部一批喀斯特岩洞旅游资源纳入中国南部喀斯特旅游资源库,并将该旅游资源库纳入我国南部喀斯特旅游资源库,并以"中国喀斯特"命名。若申报获得成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喀斯特地质景观的国际交流与交流,增强我国喀斯特地质景观的科技与人文品味,促进我国喀斯特地质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该项目将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炎黄地理》https://www.zzqklm.com/w/xf/310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