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浅析传统媒体人离职的心理因素

作者:陈曦琳来源:《视听》日期:2017-08-26人气:1504

有学者调查发现,传统媒体行业已经出现了3次离职潮。第一次离职潮发生在2000年左右,传统媒体人纷纷转向新媒体和门户网站就职;第二次离职潮中,传统媒体的一些编辑和广告人员开始建立公关或者广告公司;第三次离职潮中,离职的传统媒体人大多开始从事一些诸如市场、营销等的具体工作,也有不少人创办了互联网新媒体公司。什么样的职业能够在近 年的时间里发生三次成规模的离职现象?原因引人深思。

人的行为与其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记者做出离职这一举动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值得探讨。斯波尔丁(Spaulding)在对被《巴尔的摩太阳报》裁员的一群员工的网站叙事进行分析时发现,很多前员工撰写的从事新闻业的“告别叙事”中都表达了他们对于工作和职业的依恋。这种“依恋”的情节将记者个人与媒体组织联系到一起,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桥梁。[1]可见,个体的行为与组织也是分不开的。经济观察报辞职编辑记者刘知远在其离别文章中写道:“当身陷一个组织中时,我们很容易就以为这个组织就是整个世界,我们担心一旦离开,是否就意味着安全网的消失,就意味着很多麻烦。”[2]组织既能够为组织中的个体带来益处,同时组织也会给个体带来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持续累积则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个体脱离组织。记者这一职业所要面临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经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的自卑心理。

通常,专业记者对应的采访领域相对专一,但是在涉及具体采访对象时,所触及的问题会涉及到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做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记者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搜集较为全面的资料本身就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容易产生疲劳感,同时记者在面临诸多新领域的知识的时候很容易对自己的知识局限性的现状产生自卑心理。

此外,记者的受访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一。记者很有可能遇见行业精英、领域专家等的佼佼者。因为采访过程不能被完全预知,所以在采访过程中,当高级知识分子或者行业精英提出一个新的专业术语,而这个专业术语恰好不在记者的预先准备之列,这时候记者很有可能面临一些相对尴尬的境地,虽然这种短暂的尴尬境地很容易通过记者一些采访技巧被化解。但是这种心理自卑感受有可能随着类似事件次数的叠加而被放大,此时,这种长久以来的自卑心理就转化为了记者的心理压力。

二、个人理想没有在预期时间内得以实现产生的挫败感

从湖南某纸媒离职的记者雷沛在其文章《我为什么离开媒体圈?》中说道,“理想与现实大多时候无法共存于当下中国。鱼与熊掌的人生之辩,有人求仁,有人求富,想要二者兼得的往往痛苦其中。或许媒体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3]不难发现,在许多离职记者的离职文章中,他们均表达了初入新闻职场时候心中的期望。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郎朗在离职信《我为什么要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开头提到,“其实对于在燕园象牙塔里呆了7年的我来说,当时对南方报业还是充满了憧憬,不仅是听同学说南方报业记者的收入还不错,而且当初对南方周末、21世纪经 济报道这些南方系的媒体打心里是尊敬的。”记者初入职场对于新闻理想的美好愿景是记者对于职业的心理预期,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很多坚守新闻理想的记者发现体制和大环境是个人无力改变的事实存在。光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往往并不能“妙手著文章”。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也给记者内心带来心理落差,体现为挫败感的累积。

三、焦虑感的累积

 有学者将焦虑看成是人格特性的组成部分,并指出:一个人形成了焦虑的人格特征,意味着在紧张威胁的暗示下,焦虑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动机和行为倾向,具有似乎是人本身己固有的对危险或威胁的特定的不良反应。[4]也就是说,焦虑感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发展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死于自杀的《遂宁日报》记者刘欣雨,其遗书中写道离职“并非心血来潮”。对于记者来说,一旦焦虑感成为常态,那么很可能产生诸如抑郁等精神疾病甚至做出过激的有害生命健康的行为。  

此外,个人时间被缩短导致的生活不无规律也是记者焦虑感的来源之一。在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人员中,传媒工作者的时间最长,平均每天工作10.56小时,其次是“商业服务业工作者”,为9.28小时。[5]工作时间长直接导致记者个人时间被大大缩短,自己的生活问题得不到有效得解决,长此以往,生活中的烦心事被带到工作中来,压力大增。

三、对新型知识结构的好奇心理

不难发现,在离职的传统媒体人中,选择投身于互联网和新媒体行业的人不在少数。笔者认为,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行为源于一种对新型知识结构强烈的好心理。这种好奇心理的产生基础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递新闻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同质性。新媒体行业与传统媒体同可以作为新闻的载体,这种同质性使得传统媒体人坚信自己具备投身于互联网和新媒体领域的信心,即对自身的新闻素养和职业经验持乐观态度。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就在其辞职信中写道,“世界正在翻页,而如果我不够好奇和好学,我会像一只蚂蚁被压在过去的一页里,似乎看见的还是那样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无关。”[6]好奇心理是做出离职决定的基础。

结语:

自我认知偏差、理想与现实冲突、焦虑感的累积,这些因素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而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则为这些处于迷茫状态的传统媒体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但是,角色的转变并不影响为社会服务。这是个媒介无所不在的社会,对于已经离职的传统媒体人来说,虽然发声的渠道发生了转变,但是只要心中所持,就会有所实现。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