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微信的传播特性对人际关系的正负效应

作者:王新蕾 焦庆争来源:《视听》日期:2018-02-27人气:2342

 一、微信的发展历程

微信是由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的一款依托于智能终端,能够帮助用户实现即时发送和发布文字、图片、视频,并支持多人群聊和分享的免费即时通讯应用。

    2011年1月,微信1.0测试版发布,该版本仅有即时通讯、分享照片和更换头像等简单的功能;在随后发布的1.1、1.2和1.3三个测试版中,微信功能逐渐增加;微信2.0版本新增了语音对讲功能,使得微信的用户群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随着交友功能、交友方式进一步更新,至2011年底,微信用户已超过5000万;至2012年9月17日,海内外微信注册用户已破2亿。

2015年微信与QQ平台打通,同时丰富第三方服务,微信关联美团、滴滴打车等平台,让用户不用跳转App就能直接使用,更贴近了受众的生活。

微信与QQ均为腾讯研发出来的社交应用,但微信与QQ、微博等其他社交应用的不同让微信脱颖而出;2017年2月,Brand Finance发布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微信排名第100名;①超过九成微信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6.5亿②。本文在提出微信传播过程中的传播特性时,探讨这些特性会对人际传播造成哪些影响。

二、微信的传播特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信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继而发展出专业组织对网民的大众传播性质。③微信的传播范围类似一圈套一圈的圆环图,在最中心的一环主要是在身边的好友这一有限的圈子内,从小范围的交往随后一层一层往外扩展,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从而具有初步的全媒体性质。

(一)微信的实名性

这种实名性并不是指在法律约束下个体的实名,也有别于其他网络社交媒介的主体匿名,而是指微信在传播活动中传播双方具有主体认知的实名性。微信实行的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管理方式,也就是说,用户在注册账号时,应提供真实身份信息,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才能注册,同时即时通讯工具本就是基于熟人圈子的产品,手机号、QQ号码含有用户大量资料,这些都符合实名制的要求,因此通过手机号来添加好友的方式让传播双方主体认知更加明确。另一种扫二维码添加好友的方式,可以使得用户更方便地进行身份比对。微信的定位是一款熟人社交工具,它在最初就鼓励实名交友,这种实名性的社交网络,可以避免网络诚信和互联网隐私等热点问题的产生,增加用户粘性,改善移动网络社交环境。

   (二)微信的私密性

1.添加好友的私密性;微信添加好友的方式主要有这么几种:手机号码添加,QQ号码添加,附近的人、摇一摇添加,二维码扫描添加和好友推荐名片添加等。这几种方式都基于某种关联的主体确认后才加为的好友,相较之余微博大范围、凭兴趣关注方式,微信加强了用户在传播主体之间的强连带关系,保障了用户的私密性。

2.微信内容对第三方的保密措施,加重了微信的私密性;在用户通过微信进行的一对一和点对点的人际传播过程中,只有传播双方的移动终端才能显示传播内容,第三方在自己的移动终端上则无从得知,这是微信与其他的通讯应用非常显著的区别,同时微信的朋友圈可以让用户随意设置隐私权限或对通讯录好友进行分组,让用户自己选择对谁公开,尊重了用户的主体意愿。另外,摒弃QQ的用户登录信息,微信不会向对方显示用户在线或离线状态,这更大限度的保证用户的隐私。正因为有了这些私密性的保障,使得用户在传播过程中始终掌握话语权以主导话题内容和传播进程,提高了用户体验。

(三)微信的交互跟随性

从微信更新的脚步来看,它并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种聊天软件,自4.0版本以来,微信不断丰富自身功能,努力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去。4.0版本新增发送实时位置,5.0版本扫一扫、绑定银行卡,6.0的微信卡包,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用户通过小程序,链接另一个端口操作,与好友分享链接。现今微信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进一部深入,传播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接受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微信支付、微信红包、理财、打车、等线上线下的广泛结合,灵活运用用户快节奏、碎片化的时间模式,使微信更贴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相信未来的技术创新还将迎合更多用户的需求。

(四)虚拟和现实交融的传播空间

同样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运行的社交应用,微信在用户真实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构建而成的微信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强连带为主,弱连带为辅。微信将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相融合并,以此形成一个强连带关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微信构筑的空间中我们所拥有的感官和体验都得到延伸,这更促进了虚拟和现实的交互影响。

   三、微信对人际关系的正效应

人际传播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如同空气之于人类,阳光之于草木,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根据微信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有7亿多用户每天登陆微信,其中一半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达90分钟,微信用户日均发送信息74次。④这足以证明微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人际关系在微信之中必然有着高质量的体验,微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满足着受众的需求。

(一)用户通过微信获取资讯,丰富社交资本

个人能覆盖的信息领域,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换的区域,用户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将各自领域覆盖不到的地方相互交换,微信则承担这种交换的载体⑤。作为一个全方位的社交平台,它既有一般网络社交工具的弱连带网,也有着近似现实生活的的强连带网,它是比之微博、Facebook等更具有用户粘性的社交纽带,这一纽带帮助人们维护和扩展原有的关系网络;它已不是简单的社交平台,而是起到了个人多媒体信息终端的作用,这不仅能够帮助微信用户丰富个人自我认知,更能为用户在线下人际互动中增加谈资,从而使得微信用户有了更广泛的人脉资源、信息来源、兴趣爱好和利益资本。

(二)社交范围有限扩展

微信用户的添加方式有这样几种:手机号、微信号、QQ号、群聊、二维码和名片添加等,同时这几种方式皆可以让用户选择是否同意他人通过这种方式加为好友,保障了用户的权益。此外,微信传播具有较强的双向选择机制,这意味着传授双方都要同意添加对方为自己的联系人,传播行为才能建立,人际交往才能实现,此举也为从“附近的人”和“摇一摇”以及“漂流瓶”处添加来的好友摆出一道防线。比之微博和QQ,微信少了一个推荐好友的功能,推荐好友是指系统会根据用户之间的关联度来推荐好友的好友、好友的关注、共同的好友。

    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微信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传播范围起到了拓展作用,但总体来说,这种拓展仅向于二层三层的好友,拓展范围比较有限。

(三)即时通讯的实现

2014年微信网页版的推出令很多人不解,如果说QQ是PC端的产物,那么微信则是应运移动通讯而生,将适应了手机的东西再搬回电脑,能适应吗?从用户体验来看,似乎并不乐观。将微信手机客户端和网页捆绑在同一个服务器,微信网页版只能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登陆,手机扫描以后还需点击“确认登陆网页版”,虽然这为人所诟病,但此举的本意就是为了确保用户的即时通讯,确保当用户上线时用户是正在设备的旁边,能及时的看到讯息,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此外,网页版在页面跳转一段时间后再次返回,需要手机端再一次确认,多设备登陆,单一上线的模式,与传统社交应用不同,提高了用户粘性,强化了用户之间联系。

   四、微信对人际关系的负效应 

 微信为用户搭建了一个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平台,满足各类社交需求的同时,填补了现实社交的不足,但过度依赖虚拟环境的人际互动会相应地淡化现实环境下的人际互动,在人际交往中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一)缺少互动的朋友圈

在朋友圈中,只有互为好友才能知晓对方的评论,同时,可以自己选择朋友圈的开放程度,对谁公开、对谁私密,增加了朋友圈的神秘感。在使用中微信给用户添加了层层保障,这些保障使微信不像微博、Facebook这类社交平台,使用户能第一手掌握评论的大趋势,在用户无法看到的情况下,用户可能对另一方发布的信息采取旁观的态度,长此以往,人际互动惰性显现,从先前的不作为到后续的可能性点赞,再到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共同好友的缺失降低点赞互动的可能性,沟通频度和深度不足,仅仅出于礼节性互动,长此以往会对用户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效应。

(二)大数据应用,虚拟与现实的冲突,使人际关系隔离

2017年3月23日,微信官方推出了微信指数的功能。微信指数是微信官方提供的基于微信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指数。⑥微信步步为营,想要打造出这样一个平台,用户在使用微信的同时,后台采集数据,使应用能够识别用户,推送贴合用户的生活的讯息。与第三方软件互联只是第一步,通过大数据的汇总判断出用户的生活轨迹,从而进行更及时的公众号推送,更精准的广告推送。网页版的扫码登录,可能是第二步的一次尝试,未来可能会开放API,通过二维码提供第三方账号授权,微信就在打造一种生活方式。用户过于依赖微信,忽略了现实生活,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

(三)谣言的传播

微信的用户数量进一步增加,朋友圈和公众号的出现使得微信内容总量不断增加,朋友之间的信息互动和分享,都为谣言的传播提供土壤。2017年2月8日晚10:45分左右铜陵市一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仅仅几分钟后,微信里各种渠道消息纷至沓来,有网友在微信群发布“我在现场都死了23个了”等虚假信息,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微信的强连带关系使用户对熟人发来的消息有一种本能的信赖感,而在这一基础上的层层传播使谣言变成了“真”;公众号良莠不齐,媒介素养不足,发布的信息繁杂;微信的私密性也为粉碎谣言带来一定难度。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微信十条,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一次大扫除,能对往后微信中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谣言起到监管作用。在微信的人际交往中,似乎印证了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用户敢于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即时指出信息的真伪,终止谣言继续传播。

  五、结语

随着六年的时间发展,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全面,正如他的广告语:“打造一种生活方式”,微信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新社交技术的背景下,微信以其独有的特点影响着人际传播,它的强连性弥补了线下交流的不足,它虚实结合,适应了当今的人际交往模式,同时也只有将其管控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不让它滋生事变,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传播。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