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社交媒体平台下传播中华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迟明阳来源:《视听》日期:2019-03-27人气:3101

当下搭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平台应际而生,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中华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契机。本文将梳理社交媒体的概念和发展现状,探究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中华优秀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和传播策略。

一、社交媒体的概念

(一)概念源起

“Social media” 最早源于I Crossing(独立数字媒体营销公司)公司的副总裁安东尼·梅菲尔德的电子书中,“Social Media”最初除了翻译为“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媒体”以外,还有翻译成“社会性媒体”。随着业界对新媒体理论认识的加深,“社会性媒体”已经不再使用了,而在学界仍然对“社会化媒体”这一概念频繁使用。作者安东尼·梅菲尔德将社交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

(二)概念纷争

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学者在探析这一概念的释义,比较典型的文章有:赵云泽、张竞文、谢文静、俞炬昇所著的核心论文。文章对社交媒体发源的几个英文词汇进行溯源分析,并结合中国历史环境分析出对这一概念在我国所造成的种种错译。这篇文章纠正了当前对这类新媒体的错误提法,认为“社会化媒体”等概念较为模糊、不准确,今后应当摒弃。虽然目前对于社交媒体这一概念还没有得到一个权威的、普遍认同的定义,但是,综合不同学者的定义来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定义对核心概念的把握还是可以体现出一致性的。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并针对当下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以个人的角度尝试着解释社交媒体这一概念。即:基于web2.0时代下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并搭载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而出现的一系列网络社交应用(媒体)。其特点是全网络用户参与并搭建关系,由网络用户生产内容、交换意见、表达情绪、自发传播的过程。其目的是精准的讯息推送,实现人的无障碍参与,公开平等的交流对话。

二、社交媒体平台下传承中华文化:契机与挑战并存

(一)中华文化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具有一定优势

移动社交媒体在我国的普及率非常高,用户以青年居多。并且移动社交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优势。例如:1、用户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精准推送,不受时空限制,可以短时间内传播传统文化等海量信息。2、在专业化社区中容易迅速聚集粉丝,产生粉丝效益。如果在传统文化的某一专题下产生粉丝群,那么在“偶像”与粉丝、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密集频繁,传统文化将会得到迅速传播,成为品牌。3、跨平台传播。在移动社交媒体中,传统文化可以是音频、视频、图片、商业等不同平台的形式;也可以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中联合发挥影响力。4、面对年轻用户,更接“地气”,受欢迎,能够改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过于便捷的使用损害了人们基本的文化技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操作简单的社交应用,只需要拇指轻触几下,文字即可显现,使得文字单纯的变成了表达信息的工具。但当人们真正需要拿起笔书写的时候,提笔忘字的现象却成为了常态。甚至遇到不会写的汉字,还需要拿起手机,输入拼音来确定某字的写法。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已经掌握的最基础的文化技能正在悄无声息的退化。另外,仍需提到的是,社交媒体的普及还导致了网络语言的泛滥。而网络语言的滥用,会影响当今的网络空间里的青少年,一旦这种网络语言流入中小学生的校园里,将是我们每一个人不愿看到的结果。设想孩子们今后在问好的时候,不再使用富有语言美感的“您好、再见”,而换成了“886、666”,日后传统文化语言的严肃性如何保障?

三、社交媒体平台下传承中华文化的传播策略

要想打造中华文化品牌,我们就必须生产出大众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传统文化产品。以用户为中心,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让大众自愿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增加体验感引发共鸣情绪,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走入群众的心里,固化在民族的精神血液中。这才是我们当下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的正确思路。但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简单的迎合用户的趣味,而是要从微观、宏观的角度,全方位地积极探索、创新适合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创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打造中华优秀文化品牌的过程。

(一)微观角度

1.占领移动社交媒体阵地,从即时通信社交媒体入手

即时通信工具是我们经常下载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展到现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利用微信、微博设立文化平台,增加导入传统文化的窗口;设计文化类APP,提高公众兴趣。近几年,电视文化类节目非常火热,社交媒体可以借助这股“传统文化风”,设计出一些文化类的APP或者小程序。比如将汉字听写形式设计成在线游戏,对用户的每次听写进行打分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将分数上传至好友排名中。以此为例,激发起用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改善当前人们提笔忘字的常态。

2.社交媒体中植入优秀文化公益广告,实现精准推送

互联网时代下,公益广告的形式仍然是非常有效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计算,社交媒体可以精准的将观众按照年龄、学历、职业、性别来进行划分,并为目标观众量身制作传统文化的宣传内容,将精准的内容推送到正确的观众眼前。通过制作精良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发目标受众的内心共鸣,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内心,影响到每一个人。例如:在打开微博时,我们今后看到的不将是某化妆品牌的宣传,而是一段充满人情味儿的传统文化片段。

3.打造中华文化网红品牌,塑造文化的亲民形象

故宫博物院,听起来就很“高冷”、“不食人间烟火”。但谁又能想到“故宫”竟然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百万粉丝,转向“呆萌”的网红形象。以故宫淘宝为例,体现了打造传统文化网红品牌的新思路。设计者将故宫、皇帝、紫禁城等传统文化的形象变得更加亲和容易接受,并发挥社交媒体的优势,目标群体瞄准年轻人。相继推出了“故宫淘宝博主、文创”,“明成祖朱棣Rap H5”,“皇帝版表情包”等新形式的传统文化载体,一时间刷爆了各大网页和朋友圈。故宫系列的创意跨界产品赚足了人气和经济效益,人们不仅在娱乐和消费中找到了快感,同时也接触到了传统文化,并愿意传播我们的文化。故宫形象跨界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用户出发,将当下人群喜好特点与文化本身相结合,寻找文化产品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亮点。

(二)宏观角度

1.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加强信息把关能力。

对此要建立长效的、全面的监管机制,并要求信息把关工作多方位开展。例如,将问责机制切实落实到社交媒体平台上,一旦出现不良信息,立刻封杀,绝不姑息;信息把关更为严格,要开展多层把关工作,层层审核,净化网络空间,使之成为文化优质传播的重要渠道。

2.海外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利用社交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在我国崛起的背景下,“中文热”成为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一股热潮。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将上述已经搭建好的传统文化社交媒体品牌适时地推广出去。例如:在全球建立的孔子学院,运用到他们的课堂上,为中华传统文化“圈粉”;留学生也是推广传统文化社交媒体品牌的重要力量之一。这一切都将成为国外了解中华文化的新窗口,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强化综合国力。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归纳,梳理并探析了社交媒体的概念和发展现状,探究使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并从两个角度探究了在社交媒体平台下打造中华优秀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任何一种传播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本身,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内容的生产者。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创新思路,迎接挑战。方法上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希望此文能够为相关文化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并促进民众自觉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促进全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