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路径探索

作者:赵艳娇 余茂辉来源:《魅力中国》日期:2021-07-15人气:649

一、加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国内外意识形态的复杂形势要求必须长期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并且多次强调,要牢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国外,西方国家采用更加隐蔽的方式构建话语霸权,并且发动意识形态和心理攻势,推销以所谓“普世价值”为内核的思想文化,企图诱导人民淡化乃至放弃本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2]。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追求成为当代最显赫的“道德指数”[3]。正如哈维尔在写给总统胡萨克博士的信中所说的:“在人们高涨的、从未有过的消费热情背后,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屈从和冷漠,越来越多人变得什么都不相信,除了已经到手的和即将到手的个人利益”[4],因此,国内外复杂的意识形态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重大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

(二)价值观自身特点规律决定其培养践行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建设实践才总结和形成的认识和评价标准[5],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要经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现此次飞跃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不是一次或短期实践就可以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同时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认识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因而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6]。这些论述既表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性,也对高校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0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紧迫性

“00后”大学生给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习近平在2019年新春贺词中谈到:“我注意到,今年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大批‘00后’进入校园”[7]。尽管“00后”大学生彰扬个性、足够独立自主、更加务实、开放,但是他们的个性化隐藏着较强的个体意识,暗隐着外部群众的不理解,极易造成个体的固执己见及与其他群体的分化隔离。

思想开放的特点也容易让其他不良思想文化趁虚而入。“00后”大学生的新需求包括:小众的兴趣圈层、丰富的精神文化支撑、包容的试错空间以及多元的国际交流。然而,伫立于小众化兴趣圈层的“00后”大学生,隔离了与外界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圈外“正能量”的传播[8]。“00后”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多维度、易变化的特点。碎片化的需求是受到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网络的发展等的影响。这种需求特点极易导致他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够透彻,断章取义,从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随着手机的普及,数据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碎片化阅读是指基于类似电子书、手机和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每天新兴媒介会给人们推送大量无内涵、无深度的文章,这种文章除了浪费读者的时间,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有些文章出自于别有用心之人,故意歪曲事实,误导读者。正如最近部分港媒和外媒在香港示威游行报道中扮演的角色一样,在他们的报道中,他们绝口不提示威者现行攻击,也不播放暴徒施暴画面,只展示警察朝着“无辜市民”挥舞警棍。

“0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为高校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思政课教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

二、当前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薄弱环节

自《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教党[2014]40号)下发以来,各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部分高校在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

(一)系统设计和协同推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各地高校开展相当多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但是有些活动在规划、活动对象的筛选、活动效果等环节上有待改善。在活动规划方面,高校没有从长远的、整体的目标上来设计活动之间的先后顺序,不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核心价值观。每个活动要达成的目标不够明确,且目标之间没有衔接;在筛选活动对象上,有的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一刀切”让所有年级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相同的活动,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活动效果上,由于活动的规划、活动对象等方面没有考虑周全,活动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而是高校各部门、各类专业课教师的共同责任。但是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承担起全部工作,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高校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9]。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是德育的一部分。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课程及比赛中,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很多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投资力度远远赶不上理工科专业,而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政课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高校对思政课投资不足,违背了湖北省教育厅提出的“五个思政”中的“教师思政”。“教师思政”的第四点要求是拓宽思政教师发展空间,单设专项经费、单设人才项目、单设职评体系,确保思政工作队伍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不低于其他学科的设置比例,并加大奖励力度。

(二)思政课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0]。但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思政课被学生列为必逃科目之一,严重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一是部分思政教师理论功底不深,未能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并且道出“当前也有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的现象”[11]。这些说明了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亟待提高。二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权威造成冲击。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教师在信息的占有方面优于学生,从而形成了确立教师权威性不可缺少的前提之一。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教师在这方面的优势,对教师的权威性形成了冲击。因此,学生不会轻易接受教师选宣传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消极腐败的价值观也通过互联网得到传播。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可随时通过QQ、知乎等网站与各种“伪大咖”交流,而这些人当中部分人很有可能是错误思潮的传播者、西方敌对势力的追随者,大学生在与这些人的聊天中所获取的负面信息,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教师传播的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是否定。三是 “00后”大学生彰扬个性,但是他们的个性化隐藏着较强的个体意识,暗隐着外部群众的不理解,极易造成个体的固执己见及与其他群体的分化隔离,从而造成她们不会轻易接受思政课教师宣传的正确价值观,也加大了他们与身边道德模范疏远的可能性。思想开放的特点也容易让其他不良思想文化趁虚而入。伫立于小众化兴趣圈层的“00后”大学生,隔离了与外界的不良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圈外“正能量”的传播[8]。“0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为思高校建立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也为政课教师传播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

(三)“环境思政”仍需要加强

“环境思政”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而提出的“五个思政”之一。2018 年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五个思政”改革示范点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做好“环境思政”,就要净化政治生态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典型养成环境、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健全制度保障环境。目前,许多高校都致力于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但是这对于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所需要的环境要素还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在政治生态、校园文化、典型养成、制度保障的建设有待加强。部分高校没有及时发现典型的先进群体,即使发现了,宣传力度、辐射范围还不够大。还有些高校没有健全部门协作常态机制,而健全部门协作常态机制是健全制度保障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制度保障环境也是部分高校在建设“环境思政”的薄弱环节。目前,信教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高校在政治意识形态建设、净化政治生态环境上仍需要发力。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学生进入校园的主要目标就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而学校的学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国家社会的要求。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学会了“官僚做派”“聚餐文化”,这种情况值得高校反思、整改。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针对部分高校在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应重视构建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一)建立健全系统设计和协同推进机制

各地高校开展相当多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为保证活动的效果,应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高校各部门,尤其是校团委、人才培养中心应当协同合作。高校应指定相关的几个部门负责人,齐心协力做好活动规划。活动的规划应从整体目标的角度来进行设计,每一个活动都完成一个局部目标,进而完成整体目标。在筛选活动对象上,应考虑不同的年级、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评估效果时,应把是否完成活动规划目标、活动对象是否合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后学生的反映加入评估选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为更好地整合力量,完成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高校应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各部门和学院负责、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组织协同配合的齐抓共管局面,组建以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为多数、其他行政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团员骨干共同参与的“大政工”队伍,各展所长,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建立和实行严格科学的考评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政策法规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刚性约束力,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约束。

(二)推动思政课改革

思政课对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应当加快思政课的改革。习近平强调,提高全体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是思政课改革的要旨。时间充足是思政课教师提高理论水平的必备条件,为此,高校应实行行政和教学分离,如此,才更加符合分工合作的原理,思政课教师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提升自己。不少高校教师反映,行政任务和各种非教学活动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学习、科研。课程竞赛、学习培训是教师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多举办学习培训、讲课比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其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宣传核心价值观。“00后”大学生在接触到的网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使其对思政课教师宣传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因此,思政课教师很有必要利用互联网传播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高校或者高校教师可开设公众号、抖音账号来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岳松开设了一个“脱口岳”的微信公众号。他将课上课下、网内网外相结合,以思政课为平台,多渠道地传播正确地“三观”。他在公众号累积发表了233篇聚焦大学生成长困惑的原创文章,粉丝由初建的400余人增至两万余人,收获留言评论6200余条[12],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最后,思政课教师应当依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务实是“00后”大学生的特性,他们在消费、确定人生目标时,甚至是上课都表现出务实的特点。因此,他们在上课时只愿意听那些有趣,与自身需求紧密相关的课。思政课教师可根据“00后”大学生的这个特点,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

(三)加强“环境思政”建设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而建设“环境思政”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但是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只是建成“环境思政”的要素之一,部分高校要建设“环境思政”,仍需要在政治生态、校园文化、典型养成、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发力。建设榜样文化是培育典型养成环境的核心。榜样文化是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将凡人善事、平民英雄等道德楷模所蕴含的品格、美德作为价值目标来追求、弘扬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样态[13]。张耀灿认为榜样文化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形象性和历史性,能够成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优良载体。来自于身边的榜样更能影响人们,因为那些遥不可及的榜样,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很少人能够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因而他们对人们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此,各高校应当及时发现那些以核心价值观为信念并且身体力行的学生,加力度大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引导其他学生以这些学生为榜样。同时,高校也应打击反面榜样,以儆效尤。系统设计和协同推进机制是健全制度保障环境的重要措施,因而建立健全系统设计和协同推进机制,能够推动制度保障环境的建设。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高校信教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需要净化政治生态环境。净化政治生态环境,要从课堂、讲座着手,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宣传正确地价值观。同时,高校应当尽可能举办有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讲座,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从而消除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