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质量提升体系研究

作者:晏然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1-07-29人气:747

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频发,相关事件报道屡见不鲜,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在反思大学生脆弱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的新途径,以期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心理预防干预服务质量提升体系,达到消除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目的。其中,“互联网+”技术因为具有卓越的信息传递成效,成为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分类

(一)认知危机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的认知朝着消极化的方向发展,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目前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导致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显著提升,这种情况将减少大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大学生对于生活与学习的体验受到限制,不利于其认知功能的发展。其二,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接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二)情感危机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被打破,这导致大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相互交流所产生的情感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成为他们表达自己内心负面情绪的主要渠道。例如,部分大学生在取得不理想的成绩后,在充满暴力、血腥的网络游戏中发泄负面情绪,最终在网络世界中迷失。

二、“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中的优势

(一)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具有开放性特征,“互联网+”技术凭借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可消除地域、时间等因素对信息采集结果的影响。相关学者正在积极构建“互联网+”与大数据融合的新技术体系,这种技术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二)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相比传统信息传播具有显著优势。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网络资源信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更新,并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为了充分满足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的工作要求,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缩短信息的传播周期,提升信息的传播时效,便于广大学生及时获取信息资源,自觉接受心理预防干预服务。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积极开辟信息预防干预的第二课堂

对于教师而言,应在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阶段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积极开辟以网络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探索并完善心理预防干预服务质量提升体系的新路径。对此,高校应将“互联网+”网络信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范畴,通过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了解各类网络信息知识,并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心理问题。在“互联网+”第二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为主题对广大学生进行宣教,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合理使用网络,通过网络查询有益于自身正向发展的知识点,将网络打造成大学生汲取先进思想的新渠道。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第二课堂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例如,聘请一些心理专业的专家、学者开设网络讲座,通过网络渠道,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互联网+”第二课堂讲座能够拉近大学生与专家、学者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这种开放的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点,然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留言、私聊等功能,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反馈给专家、学者,由专家、学者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解答服务,加快大学生不良情绪的消失。

(二)丰富心理预防干预服务内容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工作多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展,内容缺乏生动性,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需求。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完善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平台的工作模式,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丰富心理预防干预服务内容。例如,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手机信息推送、微信公众号、软件App等,提升大学生对于心理预防干预服务的接受程度,实现对大学生的隐性渗透,扩大心理服务的受众范围。在心理预防干预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以社会热点、实际案例为素材,选择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让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产生正确的认知,避免大学生抗拒心理预防干预服务。为充分展现“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等载体,实现校园内外网络信息的有效联动,整合各类动态资源,推动心理预防干预服务的有效覆盖。

(三)拓宽心理预防干预线上服务途径

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服务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是否自愿接受心理预防干预服务。为提高服务质量,要确保心理预防干预服务内容与大学生心理诉求的有效契合。“互联网+”背景下,针对大学生交流的隐蔽性,高校要拓宽心理预防干预服务线上服务途径,将线上线下相结合,共同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可在校园网站上开设心理咨询模块,针对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通过网络心理干预活动、网恋的正确引导、网络安全与规范的调控以及网络人际关系的教育等方法,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在线上平台进行思想交流。高校还可以依托“互联网+”构建心理健康电子档案,要求教师定期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电子形式入档,通过大数据等分析大学生心理状态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可以使心理预防干预服务工作更加规范,最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中困惑,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隐蔽性特征,大学生习惯于在网络上表达内心情感、发泄不良情绪。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言论的规范,通过大数据信息采集对大学生发表的言论进行提取、识别,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在采集大学生不良心理信息的基础上,找出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发出预警,对各种潜在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防。高校管理层应该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预防干预工作的重要性,保证充足的师资力量与资金投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心理危机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打造三级心理危机预防管理体系(学校→学院→班级),发挥辅导员以及相关班级干部的作用;通过微博、微信以及QQ等渠道,关注大学生网络活动,一旦发现消极现象,应第一时间与教师取得联系,向教师询问大学生近况,教师应提供大学生的日常数据,根据各方的综合评定结果,判断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一旦确定则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在心理预防阶段,教师应该与大学生保持密切交流,通过真诚的态度来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切实推进心理预防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压力与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心理预防干预服务质量提升体系建设,对各种潜在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