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山东海阳秧歌传承方式及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李苏霖来源:《魅力中国》日期:2022-01-19人气:3834

山东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山东海阳秧歌起源于明朝末期山东海阳一带,其秧歌表演确独具一格自成体系,在表演过程中以粗犷奔放、情感丰富远近闻名。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的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2006年,山东海阳秧歌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中。

山东海阳秧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海阳秧歌包括音乐、舞蹈、武术、场图、人物服装等秧歌的各类要素,而狭义的秧歌则将其他因素进行了剥离,主要着重舞蹈表现形式,目前各大院校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海阳大秧歌,看重海阳大秧歌的动作特点,主要用于舞蹈教学。本文将从山东海阳秧歌的传承方式与发展现状两个角度出发,在广义上对山东海阳秧歌的传承意义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传承方式

山东海阳秧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目前有据可查的两种传承方式是山东海阳秧歌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方法,一种是属于“抓胎”,一种是请师学艺。由于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秧歌艺人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故教学方式以身传口授为主。老艺人们将山东海阳秧歌的精髓和他们所独创的特色都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下一代,使海阳大秧歌别具一格,传承至今。

第一种传承方式,俗称是“抓胎”,即排练秧歌时,一些有名望的老艺人到秧歌队或者是在民间挑选一些年轻的后生随同着学艺。学生们一般会看着师傅的声台行表来模仿,慢慢跳的多了就开始加入自己内心的情感,动作上也会略微有变化。这种方式属于是被动的选择秧歌队员,但是利于去挖掘一些有着潜力的演员,有利于发展秧歌的个性的特点。秧歌发展到现在的社会,秧歌演员的需求量不高,人们喜爱秧歌的程度减弱,这种“抓胎”的方式已经不复存在了。

还有一种传承的方法是请师学艺。这种方法一般是以村为单位组织,村里的负责人组建秧歌队,请一些比较知名的老艺人对这些演员进行传授指导。这种请师学艺的方式比较容易形成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套路,要比自己去摸索容易得多,它不像“抓胎”的方式那样发掘大秧歌的个性,这种方式更像是形成集体的秧歌特征。

二、发展现状

山东海阳秧歌由民俗走向讲台。距今已有600年历史的海阳秧歌已不仅仅是存在于乡间土地上的民俗活动,在国家与民族的集体关照下,它被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教育家、文艺工作者,通过不断的挖掘、整理,走进了舞蹈高等教育学府,搬上了艺术殿堂的最高舞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艺术瑰宝。

山东海阳秧歌文化为文旅赋能。在海阳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山东海阳秧歌在当地乡镇中全面普及。各种比赛活动每年都有很多,致使山东海阳秧歌队从乡镇发展到了企业、学校、机关及工厂等。由此可见,山东海阳秧歌已经不单单是年节时村落之间的民间传统习俗,而是转变为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当地经济的一种文化辅助手段。这种功能的转变是山东海阳秧歌原生形态传承发生流变的内在影响因素。

群众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对山东海阳秧歌进行发掘整理,并将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搬上了更大的舞台。1994年山东海阳秧歌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获得金玫瑰大奖第一名;1995年山东海阳秧歌获全国“群星奖”最高奖;2002年山东海阳秧歌参加中国新秧歌大赛获演出、编导大奖;2008年山东海阳秧歌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让世界又一次认识海阳秧歌。参与各种大赛与大型活动,将传统的表演程式进行人为的删减与重新组合,这都对原生态的山东海阳秧歌做出了一种“范例式”的举动,使得民间的传统也向其学习,进行缩减与整合,对原生态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无意识的引导。

山东海阳秧歌从民间走进了艺术院校的课堂。山东省烟台市群众艺术馆张荫松老师,自1973年开始深入海阳民间,学习海阳秧歌,并大量整理素材,海阳秧歌教材的雏形由此初步形成。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民间舞学科带头人许淑英教授等一行人到海阳采风学习,对海阳秧歌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于1983年纳入北京舞蹈学院课堂,作为教育系民族舞班第一届本科生教材。1984年,北京舞蹈学院第一届民间舞教育专业毕业汇报演出晚会上,第一次由专业舞蹈工作者将海阳秧歌以一种独立的民间舞蹈素材组合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自1983年进入院校以来,山东海阳秧歌这一山东民间舞蹈形式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

三、结语

山东海阳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北方四大秧歌之一,其传承方式与发展现状的研究,对于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的秧歌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篇论文通过对山东海阳秧歌“抓胎”与“请师学艺”这两种传承方式进行了研究总结,并从政府、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三个视角进行了山东海阳秧歌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在广义上对山东海阳秧歌的传承意义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期可以对山东海阳秧歌的多元化价值的挖掘提供重要的学术理论支撑。

 

本文来源:《魅力中国》:https://www.zzqklm.com/w/wy/25805.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