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学院”语境下科学家角色分化及社会影响
科学家这一职业化的社会角色,是伴随近代科学诞生而出现的,并于19世纪后期趋于成熟和稳固。在现代科学庞大的社会建制运作下,科学家以其智识优势和献身精神不仅在增长知识、传播科学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而且以知识造福社会,极大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积累。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科学 |
高科技企业离职员工创业机会创新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进入新一轮商业革命,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机会。在此背景下,高科技企业员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和职业成长要求,选择离职创业成为普遍现象。高科技企业作为从事密集研发活动的高新企业[1],其员工大多为知识型员工, |
创业团队异质性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团队治理的中介作用
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团队创业是当前最主要的创业形式。与个人创业相比,团队创业虽然在资源整合和商机开发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内部成员的多样性,因此很难像个体创业者一样,完全充分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即企业家能力[1]。企业家能力历来被看作是创业成功的关键[2],对个体创 |
数字社会建设中的科技治理问题及其法治保障路径
科技进步是时代的主题之一,社会治理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使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更具成效,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起到积极作用,推动建设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我国信息技术进入大发展时期,数字社会建设刻不容缓,科技创新、科 |
网络嵌入、绿色动态能力与企业绿色创新——环境规制和管理者环境注意力的调节作用
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进一步强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2021年2月,国务院在《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 |
政策支持、创业激情与技术创业成功:政策感知的调节作用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来自于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参与到技术创业中。技术创业拥有实现“中国智造”、“科技兴邦”和“改善民生”等使命的潜力与巨大商业价值,受到政府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持续关注。在2020年1月人社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 |
企业创新倾向、吸收能力与跨界技术并购创新绩效—— 一项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近年来,由于传统行业发展遭遇瓶颈,企业通过产业融合或跨界发展寻求价值突破的行为愈发普遍。2018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联合创新、跨界互补,为企业资源融通发展注入活力。跨界并购作为企业跨界最有效的手段,已然成为企业并购行 |
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异质性环境规制影响与时空跃迁研究
在推动技术不断进步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粗放型发展模式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绿色技术创新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新兴领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经济高发展的重要途径[1]。科学测度与揭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演 |
京津冀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与政府协同治理效应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区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建立高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施跨区域协同治理正成为各级政府的共同诉求。通过对已有文献回顾,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Jia等[1]指出 |
地方科技创新目标约束、财政科技支出与城市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市是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有助于增强国家创新实力。作为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建设主体,地方政府是引导和支持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在中国式分权下,地方 |
基于研究联合体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转型升级评价 ——2016—2020年1 827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1 问题提出自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截至2021年11月,共设立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覆盖全国19个省份和62个国家高新区。作为高新区的升级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必须充分发挥其创新引领和内生增长作用[1]。“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 |
精英还是普惠?严格入孵对孵育绩效的影响
1 问题提出孵育机制是中国制度背景下创业研究历久弥新的热点。以往文献多以在孵企业为逻辑起点检验孵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孵育效果,或者以孵化器角色定位表征二元孵育过程中的组织效力[1-3],在孵企业绩效成为诸多实证研究首选被解释变量,但同时也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入孵机制对孵育效果的影 |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情感体验、道德思想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需依靠载体进行有效传播,而大学生所具备的优势明显可见,二者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促 |
浅谈“择中”文化及其影响
择中,择,选择。何为“中”?《说文解字》说:中,内也。但“中”作为文字符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的“中”,其形状像一面竖立的旗帜,上下各有两条旗帜向左飘动,方口为立中之处,表示中间。“中”之古义为“日午”,即中正之意。择中建都、建城于中的观念早在先秦就已形成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突出的价值,承载着中华民族记忆,彰显着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特质。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能够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得以实施。文章围绕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情 |
河南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越,位居中原腹地;人口众多,是全国人口大省;农业领先,是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发展较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省份首位。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1 791个乡镇,662个街道办事 |
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创意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陷入了传承难、生存空间较窄的困境。而在信息化时代,依托于信息数字化建立相应的数字模型,给传统文化及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行性方案。数字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资源得以完成创意转化,实现了历史赓续的另一种可能。文章重在讨论该现象的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 |
黄河精神内涵及其青年传承路径探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精神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中国广大青年进行精神塑造。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黄河精神积淀了5条内涵——包容精神、抗争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传承精神。针对目前青年传承黄河精神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若干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的创造性路径,以 |
湖州桑蚕文化发展现状与数字化建设传播机制研究
中国是世界桑蚕文化的发祥地,通过初步调研浙江湖州的桑蚕丝织技艺传承现状发现,湖州桑蚕文化和湖州丝织品的影响力日益衰落,湖州桑蚕业的传统工艺受到巨大冲击,且存在遗产历史展示不足、数字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结合数字乡村大背景,笔者提出湖州桑蚕文化和丝织技艺数 |
黄河流域早期丝织文化的历史价值
2 000多年前,中原丝绸作为经贸货品沿着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很多国家认识与了解中国都是从光滑轻盈、柔软飘逸的丝织物开始。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在《自然史》中对蚕丝有如下记载:“首先遇到的人被叫作赛里斯人,他们以出产羊毛闻名。这种羊毛生于树叶上,取出,浸之于水,梳之成白色绒 |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