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跨文化热播之启示

作者:翟晓丽来源:日期:2014-09-11人气:2050

《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开播以来,收视率屡屡攀高,获得了0.55%的平均收视率,成绩卓越,在央视纪录频道创造了佳话,成为央视纪录片的翘楚。据专业人士和机构统计《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播出后在海外受关注程度很高,引起了强大的连锁反应,或者说在海外引发了中国食物热。正如海外网友Maru mori在Youtube视频网上留言所说:“虽然我不是中国人,我非常喜欢这个视频,我不仅了解很多食物,还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①”。

在国外掀起的中国食物热背后,许多专家学者及社会评论人士开始探寻该纪录片成功的秘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舌尖》,如曲靖电视台的邢玉娥从导演的精心策划,编导对表达现场尊重,摄像师的精美拍摄,编剧的叙事等角度来研究②。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只隐形的手----翻译,将这部纪录片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饮食文化。诚如美国最大的视屏网站YOUTUBE的网友评论所说:《舌尖》的标题翻译很到位,优于许多中国电影名的翻译①。该网友的评论从某种角度道出了《舌尖》海外热播的原因。因此本文从《舌尖》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入手,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以期给我国电视节目纪录片外宣带来一定的启示,打破西强我弱的局面。

一、《舌尖》的跨文化传播

(一)中国特色菜的传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食物为主题展开,共7集,分别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及《我们的田野》。

每一集中都出现了各地或者各菜系中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食。仅以部分食物名称的英文表达为例,笔者按照菜名翻译特点进行归类:(1)采用直译策略的美食有:黄馍馍(yellow steamed bun)、干炒牛河(stir-fried rice noodles with beef)、葱油椒盐花卷(steamed twisted rolls with scallion and spicy salt)、扁豆焖面(braised noodles with lentil)、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肉夹馍(the marinated meat in baked bun)、羊肉泡馍(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等;(2)采用意译的美食有:岐山臊子面(Qishan minced noodles)、腊汁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清明团子(sweet green rice ball)等;(3)采用音译的有:粽子(zongzi)、河粉 (Ho fen/ Flat Rice noodles)、沙河粉(Shahe fen)、馕(Naan)。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同一种食物,作者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使用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肉夹馍,最初用the marinated meat in baked bun,然后用Chinese hamburger 。该种表达方式较易引起观众的文化认同----汉堡包不是美国的专利,中国也有类似的食物,只是另有他称 。“中国汉堡包”这一表达,使中国的“肉夹谟”形象一跃,跳至观众脑海。这种先直译、后意译结合起来使用的策略与葛浩文翻译莫言小说所使用的方法极其相似。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何以能够折桂?众多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是无论如何不能否定的,即莫言的小说被译成了多种西方文字如英文、法文、瑞典文等,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在内的广大西方读者,其中尤以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英译的影响为最。葛浩文之能将中国文学中的文化大力宣传出去,其中一个主要的策略在于处理中国文化负载词,先音译,再意译,很少用注解,这样读者就可以不用查字典,以最小的努力获得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中国电视的外宣节目又何尝不能如此,纪录片在表现中国文化方面使用该方法比较突出,《舌尖》更是其中的典范,每一道美食背后的翻译都让观众领会美食背后的文化。

(二)食物背后中国文化的传播 

(1)中国人对生态平衡的保护意识

烤松茸这一名贵菜及水煮鱼家常菜背后,均反应出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尊重。烤松茸背后,卓玛用小锄头轻轻扒开松针,轻松撬动松茸,然后用手将饱满的松茸从容地摘走,最后还不忘将泥土盖好。纪录片中配上语言的解释“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以不破坏菌丝”。这样的动作出现在镜头里,这样的语言传入耳朵中,使得中国人对生态平衡的保护意识深刻烙在观众的脑海里。鱼头泡饼背后的捕鱼细节也让观众难以磨灭。制片人将镜头聚焦在网眼很大的鱼网上,让5斤以下的小鱼自然从网眼中回归湖里,体现渔民在厚冰上“猎杀不绝”的捕鱼原则!再加上配音解释“自然给人类馈赠的同时,人类也不忘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无不反映当下中国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让

观众在穿越四季美食背后捕捉到食物后的中国文化,人和自然和谐的故事。

(2)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主食的故事》里,长寿面背后的生日文化及长寿面的寓意、宁宁陪外婆做年糕的情景,年糕饺子背后的春节(spring festival),白波一家人在北京团聚过春节,新疆库车人在古尔邦节(Corban Festival)节所吃的馕;孩子满月时,婆家人会把结婚时置办的彩礼送到娘家来,象征新家庭的成立,同族的女眷们也会挑篮提篓,她们还在新米上放鸡蛋,表示对新生命诞生最诚心的祝福。这些饮食习俗的背后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同时也映射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对文明进步、讲究团结友好、和谐社会等的追求,这些都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彰显。在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时,这些纪录片多用直译的方式,将中国文化推出去,展现在外国观众面前,这样配合场景,图文声并茂,观众也易于理解。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体现了纪录片的主体性作用,恰当的字幕翻译所发挥的叙事功能、能更好地发挥纪录片的文化传递的功能。

二、热播后的启示

2010年10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走出去”,切实把国产纪录片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重要方面,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国产纪录片出口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优秀国产纪录片打入国际市场,创建中国纪录片品牌形象③。2012推出的《舌尖》作为纪录片的新秀,毫无疑问成为中国纪录片进入海外市场的榜样。《舌尖》在海外的成功传播给央视纪录片海外热播带来若干启示。

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其实舌尖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④。纪录片外宣应坚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原则。但是,如果纪录片中所反映的生活都是民族的,并缺少跨文化的桥梁----优质的翻译,就势必使得异域文化消费者在欣赏电视纪录片时形成理解障碍。以《舌尖》为例,如果只有画面,缺少英语或本土语言解释,观众看了画面,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菜,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会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有时候只有画面,没有语言的镜头尤如哑巴的生活,只会看,但无法表达,也无法让人理解其内心世界,那么对于纪录片而言,其内涵则难以表达。因此,高质量的、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或字幕在纪录片的传播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观众通过画面看有时并不一定能够理解,但是一旦跟语言结合起来,通过语言的解释,观众便能豁然开朗。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通用语言,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语言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视片的传播和观众的接受度。纪录片节目通过电视来传播和发扬民族文化,实现全方位的传播语言文化信息。因此在转换成英语时应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语言转换时多直接推广本土文化,采用异化的“阻抗式”的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这就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国际化专业素养,更需要高水准的英文能力,否则在纪录片外宣时在中国的收视率高,但到了国外却因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对于外宣的纪录片,一定配备恰当的中英文双字幕,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异域最大的文化认知。《舌尖》采用这种模式,加上高质量的英语配音,更有利于国外孔子学院的学生或者喜欢汉语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推动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及饮食背后中国人的生态观。

三、余论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语言风格集叙事、解释于一体,在叙事的过程中表达着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情感。其纯正的英语配音、恰到好处的字幕英译令该片通俗易懂,这也许是赢得更多的海外观众的原因之一吧。比如在汉语配音中解释馒头的渊源时提到: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蒸饼。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译者在英语字幕上却下了大功夫。我们都知道中文的馒头、蒸饼、炊饼都是指的同一东西,但是译者在翻译上顺应中文的语言,开始将馒头意译成外国观众皆知而又能理解的“steamed buns”然后采用音译跟意译结合的方式译成“Chui cakes”这样观众易于接受,并能认知中国的炊饼就是当今的馒头。纵观整个《舌尖》英文,译者能够变换不同的翻译策略,围绕文本且又能够超出文本,达到钱中书先生所提到的“化镜”的境界。让外国观众接受该纪录片,理解中国文化。当然在整个文化翻译中也难免会出现分歧,例如在翻译“中国吉林延边泡菜时”意译为Kimchi,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添加其音译“Paocai or Chinese Paocai”。这还得归因于韩国在2013年12月为申遗和扩大出口将泡菜更名为辛奇,使用其英文名Kimchi的音译叫法。当然,此片在海外热播时,韩国并没有因申遗而将泡菜改名,但是加上Chinese Paocai ,也无妨。 这时国外观众更能理解泡菜并不是韩国的专利。纪录片的翻译就在于将片中的信息传达给目的语的读者。由于纪录片解说词的翻译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有其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目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这些特定的因素,以实现翻译的目的即纪录片本身的价值体现。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的热播离不开高质量的英语配音和字幕显示,整个字幕在涉及文化翻译时,处理都比较恰当,使观众易于接受,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最终较为成功地传播纪录片中的文化内涵,为传播美食背后的中国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纪录片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外文化传播交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纪录片字幕英译或英语配音是纪录片“走出去”的催化剂,培养既懂英语又有良好的专业修养的人才是架构跨文化交际桥梁的必要条件,同时纪录片坚持走文化路线,相信中国会有更多的纪录片在海外热播。

注释:

②邢玉娥.镜头里外的味道——也谈《舌尖上的中国》[J]当代电视2013(6):29-30

③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