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让“真”“实”融入广播现场报道

作者:龙志红来源:《视听》日期:2015-07-01人气:641

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作为目击者、参与者、采访者、记录者,直接向听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以其快速、及时等特点,在广播新闻报道中逐渐成为常态。它可以使听众在收听的过程中,产生同步感和现场感,从而增强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

但要做好广播的现场报道,对于记者和编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需要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的紧密配合。这种挑战不仅仅表现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快速反应机制,更体现在日常的报道当中。

一、现场报道中存在的“不真”“不实”现象

对一些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事件,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可以让听众在收听广播时感受到听觉冲击的震撼,这是现场报道的魅力所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现场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让人质疑它的真实性,使得这种魅力大打折扣。大致包括“不真”和“不实”两种情况。

“不真”:比如,记者在施工现场、救援现场等连线报道时,本应有现场的背景音,但记者连线报道时却非常安静,让听众怀疑记者的连线地点所在。

“不实”:一些现场报道会有造假的感觉。比如,在一些现场音响之前加上类似“非常开心”“非常激动”等词,听上去生动形象,但是却没有得到后面被采访对象的呼应,让听众有不真实的感觉。

还有一些报道,采访记者的确来到了新闻现场,所出的音响也的确是他在现场采访的,但听完之后,仍旧有不真实的感觉。比如,记者采访在田里挖出古董的农民时,该农民一开口就跟记者分析古董是什么朝代的,或者说话的时候像在念字一样,其报道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

二、广播现场报道“不真”“不实”的原因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但如今,最能够体现新闻真实性的现场报道却存在着“不真”“不实”的现象。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者对现场报道的实质把握欠缺

这里所说的“现场”,必须是记者亲自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掌握第一手素材。仅靠道听途说,或者从网络搜索信息是不行的。

(二)记者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欠缺

有的记者在接到采访通知或获得新闻线索时,仅仅了解新闻的时间地点就匆忙出发。如此一来,记者到了现场不知道应该采访哪些角度,问哪些问题,最终只能勉强完成采访报道任务。

(三)记者驾驭新闻现场的能力欠缺

对于记者来说,在现场,并不等于抓住了现场,报道了现场。有的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不是第一时间观察现场,而是去找新闻通稿,或者是找一些相关部门、人员询问所谓的官方说法。这样很容易错过现场的细节和新闻的闪光点。丧失了记者亲临现场的意义。最终导致新闻报道的信息有限、千篇一律,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

新闻现场存在大量的新闻线索。有的线索有新闻价值;有的线索过于琐碎不适合出现在新闻中;有的线索时效性强,错过了时效再报道就没有意义了。记者来到现场要对所有的线索进行分类。由于广播现场报道没有画面配合,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同时呈现给听众。如果记者不能迅速地在现场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就影响了报道的效果,降低广播新闻的影响力。

(四)记者对数字化设备过于依赖

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采访、制作所用的工具、软件等数字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作为一名记者必须明确,再好的设备“造”出的音效,永远都比不上现场自然音响来得真实。

一些记者在采写现场报道时,为了追求效果,会在采访后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加工合成。尽管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记者在新闻现场采制时的一些遗漏,但是仔细地听就会发现还是缺乏现场感。而最关键的是,如果这种做法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每次记者到现场采访时都草草了事,寄望于后期合成,那么这名记者最终将被淘汰。

三、让现场报道“真”“实”的策略

(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前如果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记者对现场的驾驭能力。

首先,收集信息、了解背景应尽可能亲力亲为,这项工作如果假借他人之手完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好不容易获得了采访邓小平的机会,为了那次采访,她在采访前看了好几公斤的材料。可想而知,采访结果也令人相当满意。

其次,对所了解的新闻背景进行消化理解,拟好采访提纲,甚至可以与编辑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可以拟好采访角度、报道重点和方向,确定稿件可以播出的时段、节目类型等。针对不同的节目类型,做好采访所需提问的内容和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做的一切准备,都要根据现场采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能因为新闻现场跟想象的情况不一致就造假。

(二)加强对新闻现场的把控能力

要采访新闻事件,就不能不考虑人的因素。

首先,记者进入新闻现场要尽快熟悉情况,以自身的新闻敏感和观察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筛选,构思谋篇布局,修改采访提纲等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场报道是非常考验记者口语表达能力的。记者在现场要迅速地组织语言,在判断、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地向观众描述出自己亲眼看到的和亲耳听到的新闻事实。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逻辑条理要清晰。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样才能让听众快速了解记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做得更好,记者平时可以多练习打腹稿、做口头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边观察、边口头报道的练习。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场报道所使用的口语,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有一定区别,它既要有书面语言的准确规范、逻辑性强、简洁精炼、庄重典雅的特点,又要符合口头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声韵和谐、顺口入耳的要求。这也是需要勤加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

 其次,记者必须明确,采访对象不仅仅要面对记者、面对话筒,还要面对围观者,甚至来自某些方面的干扰。这些因素都会给采访双方增加难度,也对记者现场驾驭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而且,这些采访对象的性格、文化程度千差万别,我们常常会碰到侃侃而谈、空话连篇和扭扭捏捏、词不达意的采访对象。这个时候,记者一定要通过及时、到位的提问,让采访对象进入状态,而不是写好回答,让采访对象造假照念了事。

 除了“人”这一因素外,对于新闻事件本身来说,广播现场报道就是通过声音来传播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在新闻现场经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爆炸声、会议讲话声、记者采访声、风声、雨声等等。这些声音看似杂乱无章,但只要记者对其合理充分利用,这些声音会让报道更真实、更丰满。

比如,采访救援现场的警报声、拿水管声、厂房被烧噼里啪啦的声音等等,这些声音的存在,恰恰说明记者在现场担当着见证人的角色。

又如,在南宁一次地铁坍塌事故的新闻通报会后,众多记者对新闻发言人进行跟踪采访。一位广播记者在稿件中写到:

记者:我们是7号才发生的事故,为什么到12号才了解?

记者:我们这个轨道交通公司这方面能不能有一个发言人可以过来讲一下这个情况?

工作人员:会有的。

记者:那我们刚刚的新闻发言人,能不能接受一下我们的采访?(录音止)

面对记者的追问,这名工作人员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出录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赶的众多脚步声)从电梯出来后,他从楼梯进行逃窜,后面则一大波记者在紧追不舍,边跑边喊“你早晚都得说,跑也没有用。”

(出录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赶的众多脚步声)

某记者大吼:你早晚都得说,跑也没有用。(录音止)

带着记者们跑了三层楼后,这名工作人员就消失了。

在这次现场报道中,这位记者对现场嘈杂的背景音进行了录制,没有回避。这样的现场让听众感受到的是真实的魅力。而且,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声音的存在,现场已经不再需要记者进行过多的描述,就可以把真实情况呈现到听众面前,直观地反映出新闻发言人隐瞒真相、逃避记者采访的事实。

(三)做好采访后的总结工作

或许有人认为,采访结束后已经没有现场,再去讨论广播现场报道的“真”与“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事实上,这个时候恰恰是收集资料为下一次现场报道打基础的重要阶段。

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通过大量的采访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对新闻现场的驾驭能力,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场报道之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真”“实”融入采访报道之中,写出真正动人的广播现场报道。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视听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