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推敲:让语文课堂迈向文本深处——以《陋室铭》课堂教学为例

作者:周国圣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6-06-18人气:927
 

 

学习的根本不是识记,而是思考,正如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疑难,提高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文本理解的方法与渠道有很多:教师讲授、查阅资料、讨论推敲等等,其中推敲是文本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这一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促进学生良好阅读方法与习惯的养成。这里以《陋室铭》为例,浅述运用推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一、推敲字词,探索方法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初中生应该能够阅读较浅的文言文。要想能够阅读文言文,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字词积累。传统文言字词的学习一般就是简单识记,很少有方法的引导,因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文言字词的规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效率。在学习《陋室铭》文言字词时,笔者组织学生理解文言字词,不是简单告知字词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方法推敲新的文言字词,或者在理解文言字词时推敲文言规律,从而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奠定基础。例如:学生不理解“惟吾德馨”中的“惟”,便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带有“惟”的成语。学生很快想到“惟我独尊”“惟利是图”等,这样学生很容易推断“惟”是“只”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推敲,学生不仅识记了“惟吾德馨”中“惟”的意思,而且还掌握了“联系成语”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学生不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上”。根据铭文上下句对偶的特点,学生意识到“上”与“入”词性相同,词义相连,“入”是动词,“映入”的意思。根据对偶规律,“上”应该作动词,所以解释成“爬上”。推敲字词意思的过程,也是应用语文知识的过程,既理解了字词,又强化了文本特点。这样的推敲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文言的方法,授之以渔;另一方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文言的情趣,激发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思考

课堂的活力源自高质量的思考,而非学生表面的热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问题,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敏感的思考神经。

解读《陋室铭》这篇经典铭文,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刘禹锡的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情怀,而非简单地告之“陋室不陋”的中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三个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走进这处居所,你看/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其一是引领学生合理想象,还原陋室环境,初步感受这里环境优美、交往不俗、情趣高雅;其二是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活处境作铺垫。在学生想象着环境优美、情趣高雅的画面时,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环境好,情趣高,活动丰富,生活悠闲,我想该有很多人去做客吧?”这一问题设计看似与文本没有多大关联,其实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句子的切入点。通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推测访客很少。通过探寻“访客少的原因”引导学生推断写作背景,理解刘禹锡当时的处境。最后,继续顺势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朝廷弃置,被贬至此,生活落魄,访客很少。刘禹锡心理郁闷不郁闷,悲苦不悲苦?这一问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首尾两处直接表达作者豁达乐观情怀的语言。这样在学生了解、体味了作者当时生活落魄、处境艰难的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理解刘禹锡安贫乐道、豁达乐观,学生便深感刘禹锡难能可贵。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在推敲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细细体味情感。

三、咀嚼文本,推敲细节

咀嚼文本应该说是语文的一大魅力,其过程正展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像《陋室铭》这样流传至今的经典铭文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性,这正是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学生需要攫取的精神营养。因此,解决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咀嚼文本,深读文本。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学生初读时仅仅读到碧绿的苔藓爬上了台阶,青葱的草色映入眼帘。按照今天的理解,这真实一处环境优美的居所,是城市人向往的去处。而在咀嚼文本时,学生读到了这里访客很少。“草色入帘青”也是如此。作为老师还与学生分享了对“草色入帘青”另一种理解:草色入帘青,而非百花盛开。《爱莲说》中有这样一句话“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人们喜爱牡丹,一是因为牡丹美丽,更重要的是她象征权势、富贵。对照牡丹的大红大紫,这间陋室前的草色可否理解成一种贫贱之色,所以,我觉得“草色入帘青”,暗示了作者的处境。再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一句,初读读到作者的轻松悠闲,在我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里访客很少时。有同学很快从“无案牍之劳行”一句中读到了作者被贬的处境。引领学生咀嚼文本,推敲细节,也是带领深入解读文本,更是一种推理思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写诗作词,反复斟酌推敲,佳话甚多。阅读文本与创作文本过程相对。作者的创作是在斟酌中进行,阅读文本必然也许在推敲中完成。这样方能走进作者,理解文本。推敲,让学生关注细节,拒绝语言;推敲,让学生学会停留,反复品味;推敲让学生变得理性,合理推断。一节语文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点知识、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个习惯,一个阅读的习惯,一个思考的习惯。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