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眼球效应”与“人文关怀”的博弈——探析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新闻采访的“度”

作者:徐梦影来源:《视听》日期:2016-08-02人气:1085

灾难,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能带来对生命的重大伤害的严重损害。它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严重的危害性以及对惯常社会生活的破坏性。因此,灾难新闻不仅具有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关注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新闻报道价值。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监测环境、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能的体现。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或人为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难新闻报道对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随着当前新媒体大环境对以往传媒态势的颠覆,灾难新闻的传播介质不仅局限于传统平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也逐渐向网络平台转移。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高时效性、跨时空性、传播主体个体化等特点,如今的灾难新闻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大大缩短。但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不少网络传播主体为了抢占第一时间的关注度,往往背离了灾难新闻采访的原则,在追求“眼球效应”的过程中忽略了“人文关怀”。互联网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在两者之间把握一个度量,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灾难新闻的传播。

一、天灾之上莫加“人祸”:遵循灾难新闻采访的原则

(一)学会体谅:他们有权不接受采访

    毛泽东曾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①尊重人,体谅人,更是新闻工作者在灾难新闻采访过程中应当铭记于心的原则。始料未及的天灾人祸令人悲痛,然而新闻工作者必须完成采访工作,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善素材。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中,采访者必须首先充当“社会人”的角色,其次才是“记者”。因为重大灾难过后,幸存者大多惊魂未定,精神极度紧张,加之部分幸存者的家属不幸丧生,采访气氛会异常沉重。这时,采访者切勿急于求成,不顾受访者情绪就贸然询问一些敏感问题。有些采访者为了博取受众关注,急于将采访成果通过网络公之于众,并配上文字和一些血腥的照片。这种做法无疑加重了受访者的心理压力,使得其不得不再次直面惨状。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如若受访者不愿意面对镜头和记者,应当尊重他们的要求,宁可不采访也不要强迫。

(二)讲求策略:“煽情”不等于要“伤害”

灾难发生后,遇难者家属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但此时,也有不少令人动容的故事值得新闻工作者采集并报道。通常而言,记者会对灾难背后的感人故事加以渲染和细节描写,比如电视记者会将镜头聚焦在遇难者家属含泪的双眼和悲伤的表情上,并利用放大和特写效果来渲染其内心的情感。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记者可即时上传第一手的照片、视频和文字,抢占关注度,因此网络记者可能会运用煽情的手法,诱导受访者流露情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引发受众的共鸣,但很容易对受访者造成“二次伤害”。例如汶川大地震的采访中,记者一再追问警察蒋敏失去父母、女儿的心情:“你在救助这些灾民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你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蒋敏当场晕倒,一方面可能与参与救援体力不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记者的提问带来的巨大痛苦有直接关系。因此新闻工作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采访方式,避免对受访者造成伤害。

(三)懂得取舍:必要时应当放弃采访

    新闻采访中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也就是说采访者和受访者应当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这一点对于灾难新闻的采访尤为重要。对于灾难中的受访者,采访工作无疑是对其精神再次的刺激。这种刺激会使他们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采访工作难以继续。此时的采访者应该倾听并接纳这种特殊的情感,如果在安抚受访者情绪后采访对象仍旧不愿意接受采访,则应该放弃采访,否则将适得其反。新闻工作者应该明白,采访对象不是“材料篓子”,任人索取。②

二、注重分寸:把握灾难新闻采访的“度”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凡是灾难新闻报道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惨烈、血腥、悲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新闻工作者“策划”的结果,传播学中早有证明——“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体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③由此观之,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注重分寸,把握灾难新闻采访的“度”。

首先,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当把握导向。网络信息传播之快早已远超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如果灾难新闻报道不经斟酌和把关便传播出去,其后果难以想象。例如有些网络媒体为求关注度,直接将灾难现场的惨状不加处理地发布到网上,还命以夸张的标题,全然不顾受众的承受能力。虽然一时增加了点击率,但是这样的传播无疑是灾上加灾。因而在信息传播之前,特别是灾难新闻在网络平台上传播之前,需要新闻工作者慎重地把握细节。

其次,网络新闻工作者要兼顾速度与准确。吸引眼球及抢占先机固然重要,但在网络传播高覆盖率的时代,网络新闻工作者更应将信息真实准确放在首位,否则就算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也会因虚假信息的传播而影响媒介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应把握快速与准确的关系,并使二者达到统一。

第三,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平衡灾难与重建。灾难新闻是具有破坏力的,报道灾难本身如现场、人物等固然重要,但是只一味向受众传达负能量的信息,势必导致人们产生消极的情绪。所以采访者要学会寻找灾难背后的希望,在报道灾难新闻的同时让受众对重建产生信心。

最后,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当寻求曝光与关怀的统一。灾难中不都是悲惨的场面,还有很多人性中的美好,比如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等等,这些也是灾难中的真实,也能够打动读者,需要记者去挖掘、去重视、去报道。

三、重视灾难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与构建

(一)“采访”还是“救人”:理清灾难新闻采访的时间伦理

    在现代采访技术日渐纯熟的情况下,灾难新闻采访逐渐与灾难事件同步化,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留给网络记者和编辑的时间大大缩短。面对紧迫的采访和编辑时间、近在眼前的灾难现场以及亟待救援的灾民,“采访”和“救人”的先后关系成为了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灾难新闻采访的伦理焦点主要在生命与新闻采访之间的取舍。因为从灾难新闻本身来说,救援活动无疑是第一性的,但是采访活动也具有即时性,二者均在和时间赛跑。但是灾难新闻的时间具有二维性,毫无疑问救援处在时间的第一维,而记者采访和救援处于第二维度。当二者发生交织的时候,采访者应该以良知为基础,从人性出发,以生命为本,救人为先,充分发挥人文关怀。

(二)以人为本:注重灾难新闻采访的语言伦理

    灾难新闻采访与普通新闻采访不同,是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下进行的。受访者大都劫后余生,情绪不稳,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此时进行采访无疑是对受访者内心的又一次打击,但是又不能不向大众还原事件当时的情况。因此,此时的采访者不仅要保证新闻的及时和真实,更要尊重受访者,不能为了挖掘更多的信息而违背自身的良知。

四、结语

灾难新闻采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新媒体环境下,身为社会个体的网络媒体工作者应该对自己的采访过程、采访方式加以规范,把握灾难新闻采访的“度”,既抓“眼球效应”又不失“人文关怀”,方能赢得受众和业界的关注和尊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