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中国人的“他者”景观 ——以中国游客的旅游形象为例

作者:王安燕 张菊兰来源:《视听》日期:2016-08-29人气:2248

新闻报道是以文本再现的形式对事实进行描述,其不仅对报道对象身份认同具有一定影响力,更对报道对象的形象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从业人员通过语言加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导受众对报道对象进行形象建构,西方媒体新闻对中国形象的“他者化”,主要表现在刻板印象、偏见、媒介框架等方面,本文以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的方式研究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中国人的“他者”景观。

一、“他者”的概念

“他者”(the other)与“自我”(self)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首先被西方人在哲学中提出,随后学者们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英国学者博埃默将“他者”理解为除了主体之外的一个陌生的对立面或者是否定因素,主体权威的界定是由于“他者”的存在;有着“开东方学话语分析之先河的一代宗师”之称的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西方的“自我”与东方的“他者”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在他看来,东方并不是一种自然存在,而是被西方控制,是权力的辉煌战利品的“他者”。

对于新闻报道中的“他者”现象,英国的学者伯顿解读为,在新闻报道中“某些特定的社会行为被打上了‘越轨’的烙印,因而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被含蓄地再现为区别于‘我们’的其他人。”所以,他者的再现就是一种差异的辨识过程,通过辨识差异才能书写“他族”的意义,“他者化”则可以理解为将不同于自己的他族个体或者群体塑造成区别于主流群体的过程。

二、西方媒体报道中中国人的“他者”形象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新闻事件也日益关注,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无论是阅兵仪式、奥运比赛还是游客素质,都引发了西方媒体大篇幅、持续性的报道。在中国游客的旅游形象报道中,“他者”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西方媒体将中国游客建构成不文明、素质低的形象,从而在受众心中形成偏见、刻板印象。中国人在国际上被贴上“素质低”的标签,只要旅游景点出现不文明现象,大众先入为主地想到是中国人所为。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针对外国人对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认知进行了调查,该调查从2015年3月开始一直到8月,选取了23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样本,最后收集到有效问卷1264份。《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国人看来,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中,乱扔垃圾占23%、闯红灯占17%、微观起哄现象占16%、插队现象占12%、小孩随地大小便占10%、践踏花草与抢座分占9%,其他占4%。从以上分布来看,在外国人的认知里,中国游客的不文明现象表现为方方面面。

2015年11月17日,美国媒体《世界日报》报道,中国游客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蹲坐公共厕所抽水式马桶,马桶座频频被游客踩坏,公园内设有的42个抽水式马桶中,有12个马桶座破裂。在报道中,有这么一段内容:“亚洲人习惯蹲着如厕,中国公厕都是如此,显然与美国人的习惯完全不同。”既然亚洲人都有蹲着如厕的习惯,那么为何要强调中国是蹲厕呢?改革开放前,中国国际地位不高,加之新闻媒体时常在国际报道中失声,话语权掌握在外国媒体手中,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连续报道,导致中国游客的旅游形象一直不好,外国人对中国旅游形象形成了“普遍不文明”的认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游客素质有了整体性的提高,出游不文明现象已是过去式,而西方媒体仍按照前有的套路对中国游客进行报道。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媒体迎合受众,在前面不停的报道中,受众已认知中国游客的素质低,为了让受众认知和谐,报道者就会选择性地报道,甚至不客观地报道,将亚洲游客踩坏马桶座的行为直接指向中国人;另一方面报道者的刻板印象造成其对中国游客进行“他者化”报道。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当前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仍然是存在的,不过个别不文明现象不代表普遍,西方媒体不应一刀切,以偏概全。

三、新闻报道中“他者”产生的原因

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中国人形象“他者化”的原因表现在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即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性、单一性和概括性的看法。新闻报道者把自己定位在有别于某一群体的群体,表面上看报道者没有参加事实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实质其却与报道对象具有关系建构的关系,因此,报道对象的“他者化”会被显现和强化。

偏见是一种先在的判断,李普曼认为,在人们的意识里存在着一定的固有成见,在了解世界之前,已经对世界的样子有所了解,这些先入为主的认知会对我们认识世界形成偏见。媒体人的偏见,会使其在报道其他群体时,以脸谱化的方式报道对象,以有色眼镜看该群体的行为,从而报道不准确,对报道对象进行“他者化”报道。

媒介框架,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选择”与“凸显”的作用。报道者运用媒介框架“框画”事实、挑选事实以及重组事实,从而对文本授予特殊的涵义,建立拟态环境,影响着新闻接收者的认知,导致受众对世界真实的认知有所偏颇,也就使得特定报道对象群体的“他者化”现象出现。西方媒体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文化的不同,在对新闻进行选择时,会以自己的立场进行选择报道,新闻报道就出现了“他者”现象。

四、建构理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形象需要正面解读,建构理性的新闻报道方式,消解国际报道中的“他者”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主我”偏见坚决抵制。中国人应坚决反对西方媒体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中国人的形象进行“主我”偏见报道,并要求其以全面的视角进行客观公正的事件报道,包括文化背景的介绍等。

其次,突破“框架”模式。这就要求媒体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中国媒体人也是如此,对他国事件报道时,要打破常规新闻框架模式,避免出现新闻报道的“他者化”。

再次,争夺话语权,讲好“我是谁”的故事。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病毒式扩散,中国媒体要主动出击,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让西方重新认识中国,而不是让西方人认识“他者化”的中国。

最后,充分运用新媒体使自己得到再现,做到反脸谱化。“两微一端”的出现,加快了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与互动,中国新闻媒体可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对中国人形象建构做出正确引导。与此同时,中国人也要从自身做起,给西方媒体一个全新的形象,给西方人一个全新的认知。

五、结语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时常主动掌控话语权的“自我”,还是游走在话语边缘、频繁缺席而被表述的“他者”,都在努力标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为地球村搭建起一个多元文化的舞台。然而,实际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刻板印象、偏见和媒介框架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使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存在着差异。文化底蕴、社会政治、经济实力的差异,使得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价值观有所不同。如何促进“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理解,消解新闻报道中“他者”的社会现象,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新命题。本文试图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人进行新闻报道时的“他者”景观,且这些分析今后还需要进一步作相关研究来支撑与检验,例如西方媒体对中国人采取的是何种采访方式,对新闻采访材料如何取舍,等等。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