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文化论文

作者:曾建聪来源:原创日期:2012-07-06人气:926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高度关注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等九项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人文教育目标。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是生命的核心潜能。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创新不竭的源泉。我们不能不注意这样的事实:随着市场经济的狂飙突进,被法兰克福学派称为“社会水泥”的“现代大众文化”随着商业化运作走进千家万户,它以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把大众推向单调平庸,使人的理性变成工具化思维,失去极富个性的创造、最终导致人的异化。联合国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圆桌会议报告指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损人利己动机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提高对社会利益的责任感越来越没有兴趣,当前迫切需要回到具有关心特征的早期时代的价值观。”反思教育,解悟大写的“人”字,正成为一种潮流,展望新世纪,我们看到:以科学的人道主义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显然,面对人类社会和教育现状,21世纪的教育必须重构人文主义精神。语文教育要承担这一时代重任,就必须让文学教育这一失重的翅膀重新翱翔于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标准》在“课程设计”部分明显地体现了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分量,不管是必修课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还是选修课部分的“五个系列”,文学教育都占有绝对的比重。文学教育的回归,昭示着大语文教育超越现实重构人文精神的发展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观乎天文以观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着对学生进行文学薰陶的优良传统。“诗言志,思无邪”的《诗经》如春风化雨,萧统的《昭明文选》含英咀华.唐诗宋词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明清小说阅尽世态人心、通达人情物理,韩潮苏海豪放婉约、公安竟陵各呈个性风采,以文化人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子,修德养性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稚童儒生。语文教育名家于漪认为:“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教育紧密相连。”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含尤其丰富。文学是人类文化精粹的聚合,文学教育是对这种文化精粹的释放与传递。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传统的文学教育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超越经验感悟的文学薰陶而构建起在文化视野观照下重铸人文精神的新型文学教育观。
我们所指的“新型文学教育观”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文学典范之作的过程中,随文宛转.与心徘徊,重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个性,提升文化品位。因此,“新课标”指导下的文学教育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新的超越:
首先.文学教育要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健全美好的人格。
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教育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未来社会需要各种品格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才,他们不仅在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成为优秀劳动者,而且要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在物欲膨胀,人的精神萎缩的今天,文学教育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净化功能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文学是人学,是陶冶、塑造人性的。文学作品写的是人,人是很复杂的,人性也是参差多态的。我们不仅要注重表现真善美、理想的歌颂型的文学作品,还要让学生看到复杂的人生、复杂的人性、多面的人格,即让他们体验人生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启迪人生智慧,而不是一味廉价乐观、简单化的抒情讴歌。文学长廊里的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作者不同的创作个性。个性化的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从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淋漓尽致的雄辩和含蓄尖刻的讽刺、冷峻的激情中,感受到鲁迅个性的深厚力量:从火山爆发式的热情、汪洋恣肆的语言、震天憾地的呼唤、诅咒中.体会到郭沫若的狂热激情。可以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的温婉含蓄、郁达夫的沉郁忧伤、巴金的温暖亲切、老舍的细腻生动……风格即个性,文学教育,应该打破那种笼统单一、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尽力突出作家、作品的个性,突出个性美。教师应充满着激情,传播着美,富于启迪和感召,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体悟人生、感受崇高,激励学生唤醒自我,富于自尊,从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塑造健全美好的人格。
其次,文学教育要提高学生感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是“语言的艺术”。20世纪人文学科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语言学的突破。思想、情感、语言是同时发生的,语言不仅仅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且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鲜明的人文属性。”让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语文艺术的精华,在含英咀华中获得丰厚的语文底蕴,而且在提升文化品位和积淀文化素养上也有显著的成效。
语言不仅仅是交际,更不仅仅是工具。文学语言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言以它的要素记录了文化的发展、变迁和交流,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和语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文学教学就应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向学生揭示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于漪这样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数言.人生观包蕴其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短短两句,爱情观渗透在内。瞧,语言多厉害!它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优秀作品的美学内涵,文化蕴含能否被展示在语文课上,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在于教师的教学意识。如果文学教育意识淡薄.又没有文化视野的审美观照,唯教参是尊,唯技能至上,那么作品中的语言意韵、精神之美、文化积淀,就会被千篇一律的结构划分、词句分析、字义串讲给肢解得面目全非,体无完肤。因此,语文的文学教育在重视丰富学生语感提高语用能力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入文化视野,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这是21世纪文学教育对传统的超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蕴含在文学语言中的深厚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体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从而开阔其文化视野,培养其对母语文化的直觉领悟力和敏感度,使其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并能运用母语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得体地进行人际交往,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成为有高度文明素养的有用人才。
第三,文学教育的多元审美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对文学作品多视角的审美认识,可以大大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中以理性思维为主而使学生思维畸形发展的状况,能有力地推进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发展。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和文化内涵,所以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审美空间可以非常广阔,鉴赏结果也可能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这就需要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意识,破除各种话语迷信,直接从文本出发.抵达心灵深处和精神彼岸。如果认为周朴园三十年如一日地怀念鲁侍萍,确有其人性,人情的某种程度的真诚,就不必违心地扣他一顶虚伪、冷酷的帽子。如果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到一种升华的美感,并且在跟随作者寻求解脱却难以超脱的精神之旅中.体验到一种人生的况味.入世与出世之间的边缘彷徨,就不必用政治色彩浓厚的“大革命失败后的苦闷与抑郁”来加以图解。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和精神性意义因其复杂而多层,所以成为一个召唤结构,而表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新课标”下的文学教育,应以多元的审美观照,打破单一、僵化的思想模式,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多向审美思维,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想像与现实和灵与肉、美与丑的碰撞交流中启迪智慧,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文学教育,既是承继传统精华的回归,更是面向未来重构人文精神的超越。文学教育以其独特的人文教化功能,将在大语文教育的实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色地实现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课程目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