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路径研究

作者:靳静波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3-12-27人气:163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丰盈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从地理位置来看,陕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这里文化资源数量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在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鉴于此,文章探讨陕西黄河文化的优势、现状与路径,深挖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陕西“黄河故事”,更好延续黄河历史文脉。


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优势

国家、地方重视黄河文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予以高度重视。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2 年6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这为陕西黄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省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通过对沿岸重点城市进行系统调研,以及深入挖掘黄河流域精神文化内涵,于2021 年3 月颁布《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旨在构建一条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廊道,并以西安、延安两地为引领,促进关中文化与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向世人展示仰韶文化、秦晋文化的魅力特色,让黄河文化切实成为推动陕西省文旅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陕西黄河文化资源丰富

陕西黄河文化资源丰富。从城市区域角度出发,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大多为文庙、城墙、商铺等古代建筑。陕西黄河文化资源一般有两种保护方式:一种是通过点状保护的方式保护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针对那些脱胎于原有古城建筑而建设的新城;另一种是较为集中与完整的保护方式,即古城依旧维持原状,新城建设于与此地直线距离较长的地方,最大程度地保留古城建筑的原汁原味。从乡村区域角度出发,祠堂、民居、戏楼等属于陕西黄河文化最鲜明的元素。这些元素充分彰显乡村地域浓厚的文化信仰、宗族观念、娱乐方式等,更加具有乡土气息,也更加贴近农耕文明。


陕西分布着各类黄河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一条独具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长廊,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见证载体。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镇北台、党家村古建筑等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重要的地标性符号;而那些未定级的文物数量较少且影响力有限,但仍然是黄河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陕西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陕北、关中地区。其既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也具有提升地区凝聚力、促进文化认同与加强文化交流的作用。例如,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于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内舞台上表演,而且还在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现状

尚未形成保护传承黄河文化的社会合力

目前,陕西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工作基本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导的,当地民众、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可以集中动用政策、资金、人才等力量,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系统、科学、合理地挖掘与开发工作,降低与其他主体沟通协调的时间成本;弊端体现在,由于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开展项目往往不够,而且,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管,很有可能会滋生腐败、形式主义等问题。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陕西黄河文化应该是当地人的历史文化资源,倘若没有人民群众力量的参与,人们将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缺乏认同感。除此之外,企业、民间组织等也是助推陕西黄河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社会力量,其在资金、专业、管理、推广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现阶段这些机构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黄河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力度不足

陕西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但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部分城市并未制定系统科学的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对各类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致使黄河文化资源整体整合程度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陕西黄河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将黄河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等精神内涵,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传递给世人。除此之外,即使一些城市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宣传手段单一、宣传不到位等也不能起到有效吸引游客的效果。简言之,陕西对黄河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力度仍然不足,尚未将黄河文化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黄河文化产业规模小且产业链条不健全

陕西利用西安、延安两座核心城市联动提升关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是一项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实践行为。陕西黄河文化产业发展虽已初具规模,但是整体而言仍存在发展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换句话说,黄河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均衡、资源利用程度低等,整体产业链条亟待优化。具体表现为:其一,由于当地财政资金有限、人才资源紧缺,导致黄河文化产品缺乏创意,没有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二,陕西沿黄城市中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而且整个黄河文化产业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价值链,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其三,即使是一些已经初具规模的黄河文化文旅企业,其产业链条也较为单一,尚未打造出集餐饮、旅游、住宿、康养等于一体的文化消费场景,满足游客“一站式”文旅消费需求。


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黄河文化传承联动机制

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这对相关部门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提出了高标准要求。当下,有关部门亟须优化顶层设计,制定权威且高效的制度体系,形成“一呼百应”的联动机制。一方面,构建陕西联动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机制,其首要前提是保护好黄河文化的物质载体,充分修复黄河沿岸的水源、植被、土壤等生态系统,为地区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然后对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全面摸底、评估与定级工作,不断完善黄河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促使“沉睡”的文化资源拥有“活化”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黄河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黄河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及创作黄河文化作品等举措,调动学者、群众等社会各方力量,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利用科技手段赋予黄河文化新形式新内涵

新时代,黄河文化需要借助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向世界讲好陕西故事,这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时代任务。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赋予黄河文化新形式新内涵,助推陕西黄河文化系统性保护与开发,成为破解上述局面的重中之重。首先,需要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对陕西黄河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并建立拥有海量数据的文化遗产库,为完整表达与系统呈现中华文明的精华奠定基础。其次,利用AR、VR、元宇宙等现代科技让黄河文化真正的“活起来”“火起来”。例如,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可以借助“VR+ 全息影像”技术拍摄博物馆全景,构建数字化、动态化、无墙化的博物馆,让观众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藩篱,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拥有观展体验,扩大黄河文化传播范围。由此可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巧妙运用于陕西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中,是一项推动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的创新举措。但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陕西黄河文化传承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意味着,虽然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为黄河文化披上华丽的外衣,但是其内在核心即黄河文化的内涵底蕴仍然需要被全面激活。


推进文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提出,文旅产业需要树立统筹理念,坚持系统观念。这为陕西黄河文化朝着产业化方向前进指明了方向。简言之,黄河文化发展理应利用“大文旅”宏观视野,统筹推进线下实体旅游与线上旅游业务,跳脱原来的单线思维,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趋势,逐渐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线下旅游朝着“智慧旅游”发展方向前进,即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让人们借助手机终端便可掌握旅游线路、旅游资源、旅游住宿等信息,合理制订出行计划、出行线路。另一方面,开展线上文化旅游业务,以应对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情况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景区的经济损失。例如,可以将原有的线下旅游景区介绍、文化内涵讲解录制成短视频,定期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投放,加快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效果。线下“智慧旅游”与线上文旅业务协同发力,以期实现陕西文旅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推出更优质、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内容,探索“大文旅”视野下文旅共生的致富路径。


发挥人民群众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何时都应该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与主动性,赋予黄河文化生命力。陕西黄河文化资源本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创造,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是治本之策。具体而言,首先,让黄河文化教育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企业,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黄河故事,让人们理解、认可、尊崇黄河文化,方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动力所在。其次,引导当地群众参与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着重发挥那些文化素养高、知识储备强、关心乡村建设人士的引领作用,借用民间智慧推动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最后,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将具有鲜明特色与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与文化习俗等编入历史、地理等学科教材,潜移默化地深化学生对黄河文化知识的了解,提升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