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解读《老男孩》中转型一代的身份焦虑-电影论文

作者:张翼来源:《电影文学》日期:2012-09-03人气:831
  一、成长的困境:身份认同的焦虑

  成长,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转换,由家庭进入社会的过程。个体及其所属群体成人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稳定的、被普遍承认并接纳的自我意义的确立。由于处于过渡之中,转型一代自我意义的确立极为艰难,在政治理性与物质主义的夹缝中,他们既无法像前代人那样通过诉说苦难表征高蹈的理想,成为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混合体,也无法像后代人那样轻松地实践物质化的生存理念,充分地表征商业社会的轻松与空虚。他们的生存方式与价值观念在保守的前代人眼中是超前、乖戾的,在物质的后代人眼中却又是过时甚至是陈腐的。他们总是处于尴尬之中,其身份也是暧昧的。

  作为贯穿《老男孩》的重要叙事线索,影片主人公肖大宝与王小帅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遭遇,就隐喻了转型一代成长困境。他们在少年时代对杰克逊生硬却狂热的复制,并不只是简单的追星行动,而是内含着追求“新”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向与价值标准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杰克逊所象征的甚至不是西方、不是现代,而是与此岸亘古相对的彼岸。他们青春的冲动虽然表现为荷尔蒙的形式,但实质上也恰恰是中国社会因转型激荡而起的、难以遏制的躁动。由于过分强大的政治理性依然掌控着话语权,因此这股向新求异的冲动备受压抑,很难得到外部社会的接纳与认同。影片中肖大宝、王小帅对杰克逊的模仿虽然得到了同龄人的狂热的追捧,却遭到了来自长辈们的强烈否定与排斥。他们终于得到了在学校联欢会上公开演出的机会,可是当影片以广播大喇叭的特写作为联欢会的开始时,就已经预示了他们的失败。喇叭里传出的声音,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所发出的并不是平等的邀约而是充满了优越感的命令。虽然影片将演出的戛然而止归罪于包小白的嫉妒,然而事实上即便没有包小白的破坏,这场演出也难成功,因为舞台的掌控者们与表演者们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价值鸿沟。面对掌握着社会资源、话语权的长辈们,转型一代注定失败。这一命定的失败在王小帅报考艺术院校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当王小帅做出杰克逊的招牌动作时,招生老师们被吓坏了,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这一动作中所蕴含着的挑战与反叛,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之丑化。大喇叭、招生老师甚至那张从风中飘荡而来的刊有杰克逊“丑闻”的报纸,都暗示了肖大宝、王小帅们在成长过程中其价值观念被排斥、受压制的境况。这一问题并没有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善,当他们步入中年时,转型一代又受到了充分地享受物质丰富后的更年轻一代人的漠视。归根结底,肖大宝和王小帅的歌舞不是靠技巧、形式来吸引眼球的,而是靠内在的激情感染观众的。然而在以商业价值为终极目标的娱乐节目里,他们的激情内核只能沦为被观看、被娱乐的“秀”,甚至连“秀”的资格都还要面临着来自于更年轻一代,更物质一代的挑战。在一个视觉至上、娱乐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里,他们的歌舞虽一度打动人心却根本没有广泛传达的可能。虽然影片再一次将这失败归咎于包小白的嫉妒,但所谓的“止步于五十强”传达的却是转型一代的独特的精神价值被漠视的现实。

  受排斥的过去与被漠视的现在,引发了肖大宝与王小帅们异常的身份焦虑。“我是谁”式的困惑深刻地溶进了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影片结尾,那首使无数人飙泪的电影主题曲将影片推至高潮。这首歌主要由充满了困惑的疑问句构成,诸如“到底我该如何表达自己?”“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奠定吗?”“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等句子比比皆是。这些疑问并非指向爱情的感伤,而是渲染和传达了无法挥去的失落与不确定。随着歌声的响起,镜头由肖大宝和王小帅推向了许多不同的人。这些曾经的少年容颜早已沧桑,他们同样因这首歌哽咽、流泪。这一组镜头的安排将无法表达自我,无法确认自我的身份危机由个体推至了群体。无论是草根的肖大宝、王小帅、郝芳,还是成功人士包小白,转型一代人不分阶层,毫无例外地都深陷身份焦虑之中,难以自拔。实际上,2011年初的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虽然从电影结构方式到影片的传播方式、运营方式都与《老男孩》相去甚远,却也同样表达了这一代人的身份困惑,影片通过三个迥异的故事对杨铮、文静的“现在”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呈现,可以被任意安排的故事实则传达了转型一代漂移不定的自我认知。影片同样弥漫着浓重的身份焦虑。

  二、成长的图景:自我认同的方式

  正是这浓重的身份焦虑感,使得转型一代更加积极地通过怀旧的方式,对群体共同的经历进行特征化叙述,希望以此在群体内部凝聚起共同感,借群体的召集来确认转型一代的存在。正如社会学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现实中,人们对青春记忆的叙述便有了远超出怀旧本身的意义。……特别是当社会发生急剧变动、价值系统发生转换时,经受价值剥夺的痛苦的人们,有可能通过集体性的青春叙说,来致力于价值连续性的建构,以解决自身内部的危机。”

  在强化群体共同感这一方面,《老男孩》是不惜代价的。作为一部片长仅42分钟的短片,影片在开头处就用去了近8分钟的时间全面陈列了带有明显代际色彩的事物,诸如玩具、流行歌曲、娱乐方式等都不加区别地得到了展示。没有共同生活经历的评论者多指责这一开头拉杂拖沓,过分琐细,与主体故事明显脱节。而同属于转型一代的观众却对此兴奋不已,津津乐道。因为通过这番陈列,他们又一次回溯了自己漫长的成长历程,并通过对于事物的共同兴趣、共同感受于茫茫人海中发现了自己的同类。这串看似冗长杂乱的情节,充分彰显了影片致力于群体内部共同感的苦心。影片引起转型一代共鸣感的,除了感性的细节呈现之外,更是用“无父”与“无单位”准确地概括了这一代人无根的自由。那是激进中夹杂着盲目,热烈中糅杂着感伤,只有转型一代方可体验却难以言传的微妙情愫。

  成长故事中总不缺少“父亲”的形象。纵观中西古今,无论是东方式的“从父”,还是西方式的“弑父”,“父亲”在成长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成长主题中的“父亲”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血缘,还更多地体现为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权威。但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老男孩》在讲述转型一代成长故事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地“父亲”。在这部影片中,不仅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没有出现,所有一切可能引起关于“父亲”联想的形象也都只是惊鸿一现,比如校长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招生老师们都只给了侧面,等等。影片对于“父亲”的特殊处理方式,或可以理解为受片时所限,无法全面展开对“父亲”的更细致的描述。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影片却偏偏拿出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陈列了关于成长记忆的种种琐碎细节。两相对照,“父亲”的缺席更应该被解读为影片的有意而为。影片通过规避“父亲”形象,淡化甚至是丑化了“父亲”的权威。比如当王小帅模仿杰克逊时,招生老师们的惊慌失措。这一细节以感情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话语冲突。面对生机勃勃、执著执拗的新一代,父亲们已无心胸更无能力来理解、接受他们,只能以排斥、压制的方法对他们进行阻碍。转型一代与“父亲”的紧张关系,正是转型中的话语冲突的缩影,前现代的价值观念已经面临全面的挑战却依然掌控着话语权,现代的价值观念虽冲劲十足却又有些懵懂盲目。《老男孩》呈现了转型一代“无父”的成长语境,影片中只留下了转型一代兀自放肆的成长。“无父”的成长语境,体现转型一代对过去的价值标准的反叛与拆解,使他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权威与规范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内心的迷茫,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不确定感,与价值标准的中断与转换也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

  如果说成长过程中的“无父”主要体现了他们精神层面的无根的自由,那么成年后的“无单位”则将这种精神状态固定在了逼仄的生活层面。无论是生活在底层的肖大宝与王小帅,还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包小白,还有那些他们曾经的同学如今的芸芸众生们,他们虽有社会地位、财富数量的差异,但都不再像长辈那样专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单位。“单位”在中国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它既意味着稳定的生活保障,也意味着必须服从的标准规范。社会的急剧转型,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对人的约束、禁锢逐渐地消除,而稳定的生活状态也随之消失。做婚庆主持的肖大宝,靠一间小理发馆养家糊口的王小帅,承包电视节目的包小白、洗脚服务生某女、建筑工人某男等都自愿或者不自愿地生存于“单位”之外。与父辈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而生存的重压使他们的激情逐渐黯淡。影片极力渲染了肖大宝为一对老年人主持婚礼时的热闹、嘈杂,然而越是喧闹却越令人觉得寂寞,烈火烹油也难掩沮丧怅然。肖大宝脸上一直洋溢着热情的笑,高亢激昂的声调,都已非发自真心,而只是来自职业与生活的惯性,显得那么的机械僵硬。因此,他将一脸皱纹的老太太形容为青春女郎,将只能坐在轮椅上的老大爷定义为矫健少年,甚至还安排两位老人啃苹果,结果引发了老大爷的心脏病,被老人的家人痛打了一顿。挨打后狼狈不堪的肖大宝,脸上依然堆砌着笑容,可笑容背后却全是无奈与凄凉。与肖大宝一样,转型一代虽都不受某一特定单位、某一特定体制的约束,却沉陷于芜杂的生存泥淖,难以超拔。王小帅要按照所有顾客的要求为他们剪发,哪怕他们的选择是错误荒谬的,包小白看似可以掌握一切,却也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自我。

  三、梦想的价值:认同危机的救赎与悬置

  《老男孩》通过“无父”“无单位”的精准提炼,敏锐地捕捉到了转型一代的共同情愫,成功地在群体内部唤起了共同感。但一代人之所以成为这一代人,除了群体内部的共同认知外,还需得到外部世界的普遍认可。曾经有人就此作出过一个精妙的比喻:“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③获得外部世界承认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凸显自身的价值,使自身价值能够被广泛接纳。

  如前所述,转型一代由于承载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得失,他们与前代、后代之间的明显差异,也恰恰构成了他们与前代、后代之间巨大的张力。他们的激情与迷茫,衬托出长辈们的刻板与后辈们的肤浅,而他们的迷茫则反映了中国社会嬗变的复杂轨迹。但《老男孩》并没有选择将此作为转型一代的特征给予强化,而是选择了相对平和、也更容易被群体外部所接受的“梦想”作为对转型一代成长价值的总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老男孩》着重讲述了肖大宝与王小帅这一对难兄难弟的歌舞梦想。当他们生活越逼仄,精神越迷茫的时候,音乐和舞蹈就更加具有超越平凡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象征意味。当肖大宝伤痕累累地开车穿行在夜晚的城市时,车厢里昏暗无比,车厢外喧嚣嘈杂,悬挂在后视镜上的一把小小的吉他虽随着车体摇摆不定,却在灯光的映射下有些流光溢彩的感觉。对于音乐的追求,升华成了“梦想”,《老男孩》中转型一代人通过追梦,获得了附着于“梦想”之上的正义与崇高等正面价值。影片结尾处特意打出字幕:“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这段表述通过将“梦想”指向“经典”,试图进一步地提升并固定转型一代人的意义。

  这种借普泛意义的“梦想”来救赎转型一代人的认同危机的方式,虽然非常感人,但并不十分成功。影片上半段的婚礼充满了反讽,引人深思,而后半段,肖大宝结束了自己的梦想之旅,重新回归生活正轨主持了一群老年人的集体婚礼,镜头中的白鸽与花束的特写使得气氛一派祥和。转型一代人似乎以此与他人、与社会达成了和解,原来那种因转型激情而造成的矛盾冲突随之消散。但和解之后,转型一代引发社会深思发展得失的意义也大大减弱,因矛盾而来的饱满张力也就此松懈。他们或许从此免除了困惑与迷茫,却也失去了尖锐的思想与突破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影片试图以“梦想”来解决身份焦虑的企图却反而将救赎的可能性悬置起来。因此整部影片使人唏嘘感慨之余不免怅然。

  作为一部主要由非专业演员参演的小成本制作,《老男孩》在优酷网首发后的短短数日内就吸引了上千万的点击。影片的成功就是因为它触及了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的转型一代的身份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虽然仍存在着种种不足,但影片本身就已经传递了转型一代话语权崛起的信息,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