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评电影《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电影论文

作者:晁宏晏来源:《电影文学》日期:2012-10-16人气:6271

  一、母女的矛盾冲突

  (一)教育观的冲突

  中国是个异常重视教育的国家,“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流传至今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充分体现在《喜福会》中的母亲身上。在母亲们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途中,她们暗暗发誓:“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女儿会很像我;但是在美国,她不需仰仗丈夫的鼻息度日;在美国,将不会有人歧视她,因为我要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国英语;她会应有尽有,不会烦恼和忧愁;她会理解我的一番苦心,我定要她变成一只比期望还好一百倍的漂亮天鹅!”因此到达美国后,母亲对女儿们寄予厚望,在彼此的相互攀比中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例如,晶妹的母亲为了让她学钢琴,情愿免费为楼下退休的钢琴教师做清洁工,而且她省吃俭用为晶妹买了一架旧钢琴。这体现了中国母亲望女成凤的信念:为了女儿的未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而对母亲们所做的诸多牺牲,推崇自由和个性的女儿们无法理解。相反的,女儿们感觉她们的个性受到了压制,失去了个人自由,所以她们通过种种方法进行反抗。因而女儿们在面对母亲们的批评时,激烈地反击:“一味地批评意味着你们希望的就是失败。”

  (二)婚姻观的冲突

  在电影中,母女在婚姻观上也表现出了不同。在女儿们看来: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包括自己的父母;而在母亲传统的中国观念中,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人根本无权选择。所以当韦弗利带她第一个男友回家时,琳达以一个中国母亲特有的观察力发觉他缺少必要的家庭责任感,且用情不专,还不关心妻子。因而琳达采取了过激行为,用鞋子追打韦弗利和她的男友。但韦弗利并不理解母亲的爱,甚至认为她第一次婚姻的失败是母亲施了妖术!韦弗利担心母亲再次破坏她的婚姻,所以她摆脱母亲的干涉与里奇自由恋爱,并且瞒着母亲与男友同居。

  (三)价值观的冲突

  中国崇尚集体主义,而美国却相信个人主义至上。在中国家庭里,家庭和谐举足轻重,家庭聚会必不可少。聊天、吃饭、打麻将是增强家人感情的重要手段,所以母亲们每年都会组织“喜福会”的活动。可女儿们难以理解这中国麻将背后的深层喻义,竟然把“喜福会”比喻为三K党的集会或印第安人的出征典礼。深受中国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的母亲们,总是干涉女儿们的私生活,并不以为然。所以在女儿韦弗利的第一次婚姻期间,母亲往往不打招呼就随时来访。这件母亲眼里理所当然的事情,却遭到女儿的激烈抗议。在荣获全美象棋冠军后,中国母亲带着女儿到处炫耀。但女儿韦弗利不理解母亲的这种行为,她认为荣耀和母亲没有任何关系,而是自己的,大声抗议:“为什么拿我来炫耀?你想要出名,就自己去学下棋好了。”

  在电影中,龚林达一直努力教韦弗利中国人的传统:服从父母,听长辈的话。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顺从父母。然而生长在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中,韦弗利自我意识强烈,重视独立自主,对中国的“孝顺”难以理解。因而,当母亲龚林达用中国传统的“忠孝”要求女儿无条件地服从时,韦弗利则认为不可理喻,抱怨母亲对她“管头管脚”。当女儿晶妹不愿听从母亲的安排去弹琴时,母亲说:“女儿仅有两种:听父母话的和不听父母话的。但能住在这个家里的只有一种女儿——听话的女儿。”吴晶妹顶嘴:“我才不想做你的女儿!你不是我的妈妈,我也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

  二、母女矛盾冲突的根源——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教育观差异

  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父母权威”思想使《喜福会》中的母亲们一味地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为女儿们设计她们的未来。而西方教育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因而当《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精心为女儿们设计她们的未来时,孩子没有表现出一丁点的感激,相反,她们觉得母亲们的做法让人很是苦恼。龚琳达发现女儿象棋下得很好时,即使她对下象棋一窍不通,她还是站在韦弗利身后当起了“老师”。而从小崇尚个人主义喜欢独立的女儿,对母亲的这种做法极度反感。这种反感最终让她丧失了天赋,不会下象棋了。

  (二)婚姻观差异

  1.择偶标准

  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喜福会》中罗丝的母亲反对她与白人男友泰德结婚的原因就是,泰德是一个美国人,尽管罗丝一直强调她也是美国人,但在母亲的眼中,像她这样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与白人结合还是门不当,户不对。况且泰德是一个富家公子,而罗丝只是一个普通华裔家庭的孩子,他们的财富差距也很大。所以母亲认为女儿很难摆脱社会的偏见,获得婆家的认可。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默契度,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喜福会》中的四个女儿除了吴晶妹以外,其余都嫁给了白人。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压力下,他们的结合可能只是因为彼此之间有默契这么简单。

  2.夫妻关系

  “女人无夫房无梁”。在传统的中国婚姻中,丈夫处于主导地位,是全家的顶梁柱,承担着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责任。西方人认为婚姻中的男女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夫妇均可在外谋职,共同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喜福会》中丽娜和哈罗德平摊家庭费用,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独立的经济来源就体现了夫妻平等这一点。而母亲却对这种婚姻关系大惑不解,忧心忡忡。

  (三)价值观差异

  1.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人看重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体现他的个人价值,更是代表着他所属的群体价值。中国人认为一家人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家庭成员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喜福会》中的母亲们望女成凤,女儿成名,也是母亲的荣耀。所以,当女儿韦弗利获得象棋比赛冠军后,母亲龚琳达就拉着女儿到处炫耀,认为女儿的成功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可生长在美国的女儿崇尚个人主义,她认为母亲以女儿的成绩自豪就是炫耀,因而女儿生气地说:“你为什么总是用我来炫耀呢?你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个人奋斗”是女儿们所崇尚的美国精神,因而她们自然认为成功完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毫无关系。

  2.谦虚和直爽

  谦虚是中国价值观中的传统美德,对于别人的赞赏常给予礼仪性地否认,更不习惯炫耀自己的成就,在别人面前喜欢采用自贬式的谦虚。这一点在韦弗利带男友里奇来参加她父亲生日晚宴的那一幕得到了最佳诠释。为取得母亲的赞许,韦弗利带男友回家吃饭,因为她深知“烹饪是母亲表达她的爱意、骄傲与能力的方式”。母亲烧了一桌丰盛的中国菜,当她满心欢喜地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梅干菜蒸肉,得意地放在自己未来女婿面前时,尝一口并故作谦虚地说:“唉,这菜太淡,没味儿,真使人难以下咽。”这句话的本意是催促大家都来尝一口,再称赞她做的菜是如何的美味可口。但中国人当成美德的含蓄、谦虚往往不被西方人所理解,成长于美国的里奇根本没有理解她话里的深层含义,就接过老太太的话说:“你知道,只要放点酱油就可以了。”紧接着做出了一个令所有在场的人都吃惊的举动,在那道琳达自认为应该得到所有人表扬的拿手好菜上倒了一层乌黑的酱油。

  3.长幼有序和自由平等

  《弟子规》道:“称尊长,勿呼名。”中国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要求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重视长幼有序,否则就是无教养,没规矩。在参加韦弗利父亲的生日晚宴时,里奇买了韦弗利父母不喜欢喝的法国酒,还自顾自地连饮了满满两大杯而不问两位老人要不要一起喝,这在中餐桌上是十分失礼的;临别时他还直呼两位老人的名字。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没大没小,没有教养。而里奇却浑然不知,还以为自己与两位老人很谈得来。韦弗利虽然生长在美国,可毕竟在华人家庭中长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都习惯称长辈叔叔,阿姨。简单的称呼,体现的却是价值观的不同。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强调人人平等,家庭成员之间也是如此。所以对于母亲的不打招呼,随意来访,韦弗利强烈抗议。但在母亲眼里这却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

  三、中美文化的逐渐融合

  生在美国的女儿们在与中国母亲们的持续冲突中逐渐长大,经历着各自的快乐、痛苦和烦恼,她们也十分希望缓和母女矛盾,并尝试去理解和包容中国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们也慢慢地开始接受美国文化,与女儿们一起谱写着更为美好的生活篇章,母女矛盾开始缓和。电影结尾时,晶妹回到了母亲的故乡——中国,和自己同母异父却被母亲当年无奈抛弃的两位双胞胎姐姐在机场团聚。这时晶妹明白了母亲对自己加倍的爱与期望,理解了作为中国人的意味,最终完成向民族和传统的回归。真正成熟的女儿们最终跨越了地域的鸿沟,欣然接受了自己的种族和文化背景。女儿们在地域、心理和认知上经历了由东方到西方,再从西方到东方的完美蜕变。当硝烟散尽,尘埃落定时,两种相互冲撞的文化最终在年青一代的华裔身上实现了部分的交融——美国女儿们最终接受了中国母亲们,并认同和理解了母亲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母女矛盾真正开始趋向和解。母女间的这种和解,不只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化解,也是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

  四、结语

  中美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文化本身并没有好坏和强弱、进步和落后的区别。就像这部电影表达的主题:不论文化间的冲突多么严重,最终还会走向和解。日益衰老的母亲们不愿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已长大成人的女儿们身上;而在经历了事业、感情和婚姻家庭的种种磨砺后,日渐成熟的女儿们也开始理解母亲们的殷殷期望和良苦用心。中美文化之间是彼此融合、相互联系,不是完全的对立和割裂。尤其面对持续加快的全球化脚步,彼此之间要增进了解,尊重传统,避免冲突,使两种文化的交往愈加融洽。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