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现代文明之殇-评英版电影《苔丝》-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王丹丹日期:2012-10-16人气:1463

  一、罪恶的经济掠夺

  影片发生在哈代的故乡威塞克斯,处于英国西南部道塞特郡农村地区。在这个偏远的地区,人们过着现实的田园生活。但随着城市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他们的资本开始渗入农村,进行罪恶的掠夺。

  苔丝的家庭与许多威塞克斯人一样,是当地贫苦的农民家庭。但修县志人的一席话,让苔丝的父亲如梦初醒:原来德伯氏是贵族后裔。德伯家系一直追溯到随征服者威廉从诺曼底来到英国,祖先的棺柩用大理石精雕细琢坐落于金斯比尔。但是德伯家没落后,失去了土地、大宅,这非常让约翰?德伯痛心疾首。当听说在特兰里奇有一位德伯夫人时,德伯家产生攀权附势的想法。于是,派苔丝到德伯夫人家谦恭拜访,企盼得到富亲戚的接济,以改变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

  苔丝家因为失去一头牛,生活就举步维艰,这正是英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典型表现。在维多利亚时期,城市开始工业化大生产,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农村的生产方式开始蜕变,个体所有逐渐被雇佣农场主所取代。在新一轮的权力、资本洗牌当中,中产阶级逐渐壮大,资本积累在整个社会中无孔不入。德伯夫人家一夜暴富,但是为了掩饰曾经卑微的家族历史,买来没落贵族的姓氏德伯,取代平民姓氏斯托克以张扬其煊赫。当苔丝家人满心欢喜地以为得到德伯夫人的帮助时,殊不知把苔丝推向了渊薮。

  苔丝被居心叵测的亚雷安排在养鸡场,以微薄的收入来支援入不敷出的穷困家庭。对周遭陌生的环境,她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她涉世不深,矜持、胆怯、犹疑、纯真,这恰给风流成性的纨绔子弟——亚雷以可乘之机。在孩子夭折后,苔丝到一个乳牛场工作。乳牛场雇佣了几位挤奶工人,以生产牛奶和乳酪为利。虽然乳牛场的主人在工人心中是和善的,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工人。他的夫人不屑与工人交流,厌恶工人们恶狼似的吞咽,在人格上鄙视劳动者。当苔丝遭到丈夫安琪的遗弃后,她阴差阳错地来到格鲁比的农场打工。在天寒地冻的农场里,他们依靠饮一口烧酒御寒,在简陋的石屋内瑟瑟发抖。格鲁比对雇佣工人颐指气使,总是额外分配任务给工人。对女工鄙夷、轻蔑、傲慢,是当时农场主的普遍态度,接受、顺从、忍受,则是工人的普遍选择。后来苔丝父亲去世,土地被收回,全家无处安身,流离失所。马车拉着全部家当漫无目的地行走,只能在教堂里暂时安营扎寨,偌大的土地上却没有安身之处。绝望的苔丝为了让家人能安定地生存,她牺牲了自由与尊严,再次成为亚雷的情人。上无瓦片,下无立锥之地的家庭困境,逼迫她做了无奈选择。在此经济转型期的英国,以瓦解农村原有经济模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为英国后来的盛世欢欣鼓舞时,也应向那些在罪恶掠夺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忏悔,其间也包括苔丝这朵被雨打风吹去的纯洁之花。

  二、虚伪的宗法道德

  在哈代的眼中,苔丝是“纯洁的女人”“自然的女人”,并以副标题的形式,浓墨重彩地抒发她对苔丝的爱怜。但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却难以形成共鸣,这似乎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以反映、暴露、批判人生见长的哈代,在小说中把苔丝的悲剧命运与生活背景完美结合。在叙述苔丝的命运的同时,也展现了世纪末的宗法道德。宗法道德就像一个亘古的磨盘,把细若游丝的命运囊括其中,然后碾碎,化作扬尘。

  在苔丝是被诱奸还是被强奸的问题上,曾经引起过激烈争论。在小说中,作者以含蓄婉约的手法把这一过程艺术化处理,而没有赤裸裸地描述其过程。所以,这种留白的处理,给读者带来了自由的想象,拓展了审美空间。在电影中,苔丝与亚雷进入森林之初,他们保持着性本能的吸引,愉悦与彼此的感官刺激。在亚雷把苔丝带上马时,德伯家的女佣已经为苔丝扼腕叹息,亚雷的歹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苔丝却亦步亦趋,步步进入亚雷的圈套之中,当他做出出格之举时,苔丝才恍然大悟已经羊入虎口,为时过晚。在剧情中,设置了苔丝反抗挣扎的镜头,把小说中的朦胧想象具象化,增加了苔丝的反抗意识。同时,更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亚雷道貌岸然的无耻之实。这一情节设置为揭露宗法道德的虚伪和荒诞做了铺垫。

  苔丝作为无辜者备受唾弃,未婚而育历来不被传统道德所认可。苔丝独自产下孩子后,自食其力,独自抚养。单身母亲不但要面临生活上的窘迫,而且要面临外界流言飞语的诽谤中伤。更为残酷的是,家人对此也讳莫如深,并没有给予宽容与理解。当苔丝请来教士为孩子洗礼时,父亲执意拒绝,即使苔丝苦苦哀求,父亲也决绝否定。在基督教文化深厚的英国,接受圣灵的洗礼是人生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这将意味着生命将受到耶稣的庇佑,生命得到尊重,并且是进入社会,被社会所认可接受的标志。孩子夭折后,苔丝抓起教士的手亲吻,祈求能到教堂里为亡灵举行简单宗教仪式时,教士断然拒绝。绝望的苔丝在夜晚独自安葬了孩子,在一处矮冢前没有啜泣,没有亲人,没有教士,只有一个残破的十字架和一束野菊花为其祈祷,其悲怆的情调被推向了极致,给道德上的伪君子以沥血地鞭笞。

  安琪与苔丝在乳牛场相遇后,相互之间产生了倾慕情愫。安琪克服了家人的阻挠,成功说服父母,与贫民女子终结连理。但天真的苔丝在新婚夜坦白了过往之后,安琪却拂袖而去。安琪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风流韵事得到苔丝的谅解,但苔丝的受害经历却被安琪所不容。在夫权社会中,女人只是男性的附庸,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权力。男尊女卑,男女异德从来被社会所默认。在政治上,女人没有参政权力,话语权力长期被男性把持。在家庭中,丈夫是女性生命中的核心。早在亚里士多德就主张丈夫需要统治妻子。他认为整个宇宙是按照一定的等级制度而存在,男女的关系也处在这层级系统中,女性自然是被男性所统治。“父子关系好像君王统治,夫妇关系则类似共和政体。就天赋来说,夫唱妇随是合乎自然的,雌强雄弱只是偶尔见到的反常事例。”

  社会对妇女苛刻、严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人性,然而对男性却放任自流。亚雷作奸犯科,不但没有受到指摘,反而冠冕堂皇地成为教士而去宣扬道德律令。当苔丝面对舆论批判而举步维艰时,施暴者却逍遥法外成为道德领袖。安琪的风流被轻描淡写,而苔丝的伤疤却被浓墨重彩。这荒谬的现实解开了宗法道德的虚伪面具,道德即是对女性面目狰狞,对男性温情脉脉,对边缘人肆意践踏,对权势者顶礼膜拜。虽然工业革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是精神文明却远远滞后,一贫如洗。在这个失衡的社会中,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虚伪的道德律令指手画脚,品评高下,而应该俯下身子,去触摸弱小生命的伤痛,以尊重生命的标准进行人文主义关照。

  三、薄弱的女性主义意识

  苔丝的悲剧有经济因素、道德因素,还有其不可忽视的个体缺陷。苔丝一步步滑入命运的泥沼之中,似乎都是不可控的外因在层层进逼,生命在偶然之中陨落。但是,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外因,归咎于主体之外,这又不合乎情理。在小说中,哈代以进退维谷的矛盾情绪塑造了苔丝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苔丝女性自身的蒙昧主体意识进行了温婉的批判。电影在基本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强化了其坚强、刚毅、纯真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从苔丝的性格弱点上进行审视。

  薄弱的自我保护意识、甘愿为奴的爱情取向、无法自拔的创伤记忆是苔丝毁灭的三个内在因素。当伪君子亚雷以种种形式引诱她时,她总是在游移中心存幻想。花园里摘草莓充满挑逗性的语言本应引起警觉,但她不以为意。接着在马车上亚雷快马驰骋,以小伎俩对胆怯的苔丝乘虚而入,而苔丝虽有愠色但又安然接受了对方的帽子。这模糊的态度,在蠢蠢欲动的亚雷看来,不过是对他的默许与纵容。亚雷把苔丝带进杳无人烟的森林时,虽然有所局促不安,隐约感到危险的存在。但她依旧顺从地听从亚雷的安排,失去了防备之心。苔丝之所以会掉以轻心,不仅仅是因为她自我防卫意识薄弱,还因为她其实对亚雷有些许好感,沉浸在暧昧的关系中。

  在与安琪的浪漫爱情中,她越来越显得卑微弱小。苔丝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予安琪,“我整个人都是你的,一切都是你的”。她倾其所有地去爱安琪,心甘情愿把自己沦为丈夫的私有物,可以任其随意支配。夫权观念在她身上根深蒂固,这与艾米丽勃朗特塑造的《简?爱》截然不同。简?爱在爱情中,始终要保持人格的独立,维护个人的尊严。所以会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独自飘零,而在得知罗切斯特一无所有时她却坚决归来,与一个沧桑男人相依终老。简?爱之所以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女性的主体意识令读者动容、敬仰。然而苔丝希望像奴隶一样,绝对地服从丈夫,就是倒地不起,舍身送命,也不违背对方。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并且在爱情面前前倨后恭,丧失自我,情愿以附属的形式而存在于婚姻关系中。

  与安琪结婚之前,她有沉重的负罪感。于是,她曾试图以写信的方式告诉安琪她的经历,甚至在去教堂的路上也想坦白一切,但都阴差阳错地失去了机会。生活经验丰富的母亲劝解女儿,一定要隐瞒未婚生子的经历,否者婚姻难以维系。纯真的苔丝在结婚当晚还是把一切都告诉了丈夫。坦诚相见固然是婚姻中的要求,但是因为坦诚而毁灭了婚姻时,隐瞒不能不说是一种善意。她急于把创伤记忆告诉安琪,其实间接说明了她还沉浸在伤痛之中,没有从中解放出来。对于贞节,她越珍惜就越在意,越在意就越难以弥合心灵的创伤,“一朝受难,一生受难,历来如此”的消极观念,把她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伤痛的岁月中,以牺牲未来来救赎过去,人生从此变得残缺。

  四、结语

  在小说出版一百多年后,再次拍摄这个经典名著时,创作的风格、观念、审美标准多多少少会与维多利亚时期产生距离。但是在主体上,整个影片呈现出感人的银幕经典形象之外,又以现代人的历史理性,对维多利亚时期罪恶的经济掠夺、虚伪的宗法道德、薄弱的女性意识做出批判,反思现代文明之殇。

文章来源于《电影文学》杂志2012年第17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