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教育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教育探索》孟兆怀日期:2012-10-31人气:993

  一、问题的揭示

  新建本科院校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一种新型高校。尽管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仔细考察当前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其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带有共性的突出问题:

  1.定位不准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校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能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也能够使广大教职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归属感[2]。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新起点上进行科学定位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结构和效益,也是关系到学校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定位不准的误区:一些学校在“做强、做大、追赶一流”的浪潮驱动下,忽视自身发展条件及能力,在办学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要么盲目追求学术性向传统的老牌本科院校看齐,要么认为专业与课程越实用、越职业化越好,从而影响了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由此又进一步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发展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等系列尴尬问题的出现。

  2.特色不明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优于他校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办学风格和发展方式。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领导钦定的,而是由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外显和内在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并经过长期实践而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四大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1978年前后开办的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不可否认,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所处的高职高专层次上是佼佼者,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在本科层次上就属于新成员,面对的是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竞争力强大的老牌本科院校,这时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无法凸显或不再成其为优势。事实上,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综合性倾向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这批院校的发展。

  3.管理不畅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并取得最优整体效益,管理是关键。对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管理不畅正是其转型发展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外部管理来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行政管理和领导干部选任统得过死、权力过大,不仅《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而且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还通过教学科研项目、学位点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基地等名目繁多的建设工程立项审批以及评估、评奖等手段,使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从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来看,又主要惠及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难以从中获益。从内部管理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合并组成,本科办学的历史较短,专科时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内部管理“机关化”色彩浓厚,多以行政命令、长官意志的方式进行管理,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权力介入学术事务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教学和科研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问题的成因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上述问题,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阵营中的一支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既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又有力地促进了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并不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具备了扩张潜力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顺其自然、渐进发展的结果,相反其批准、设置与扩建均带有明显的政策痕迹,既是国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国家大力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将本科院校的设置较多地向地级市倾斜、以改变高等学校过分集中在省会城市这一战略举措的具体体现,是典型的政策助推下的产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抢抓机遇,在自身尚未完全具备本科办学条件和水平的情况下,就开始申报成立本科院校。尽管在成功升格后,新建本科院校均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自身建设,但由于办学条件先天不足,因而在其快速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必然产生一些新的困难与问题。

  2.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

  追溯历史,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经历了漫长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历程中,几代人经受住了长期孤点办学、信息闭塞、生活艰辛的考验,形成了敢为人先、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但与此同时,也伴生了一些消极的思维模式与处事法则。比如,有些教职员工还对专科教育阶段办学成绩和办学方式有些留恋,认为这些是“升本”以后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种观念既反映了对历史荣誉的依恋,同时又可能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包袱,不利于在新的形势下确立新的办学方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安于现状、懒于进取、畏惧变革、压制创新等诸多不良风气,并客观上使学校内部形成了一种固化的组织惰性。然而,学校升本后的转型发展又迫使学校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变化的要求。尤其是当学校功能增加并引起自身组织管理复杂化时,旧的组织惰性常常与新的组织结构发生强烈冲突,并导致学校转型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出现管理不畅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3.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

  经费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巨大投入。但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看,鉴于其“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或地市)级人民政府提供,中央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省(或地市)政府经济实力相对薄弱,难以对新建本科院校有大的投入。此外,虽然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可以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但在获取资源的实际能力上,由于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加之新建本科院校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对较多,学生欠费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因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缺口较大,满足学校建设发展的能力有限。

  三、问题的破解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毕竟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而破解这些问题和困难,也应是在发展的实践中加以解决。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的主动作为,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且,只有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合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破解。

  1.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指出:“当今社会对大学的多种需求和挑战本身并不会决定大学的命运,大学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和实际行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破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关键要看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当前,在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在办学的各个领域整体推进,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其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自身条件出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立足发展区位,创新办学理念,审时度势,准确定位,为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使办学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二是要深化管理改革,努力提升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实施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和民主治校。尤其要注重建立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工作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紧密衔接的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人尽其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立足地方,贴近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并在为地方服务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赢得地方的更大支持,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良性发展。

  2.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在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除了要切实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维系正常办学所必需的经费外,尤其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补偿性投入,要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其债务压力,实现大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其真正专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本质职能,而不是逼迫这些学校上下一致、千方百计赚钱以求生存。二是在政策上给予新建本科院校一定的倾斜,如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质量工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应用型硕士点的建立等,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适度放宽;在各类评优评奖中,如教学成果奖的评定等,新建院校单列名额、单独评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重点高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依托高水平大学的传帮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三是要制定合理的分层分类办法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准确定位,完善条件,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2012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保障和提高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高校努力方向的指挥棒。在今后的评估中,应根据反馈意见,对评估指标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具有的明显的导向作用。

  3.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教育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公益性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本质属性,而且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教育的公益性虽然使政府有责任承担发展教育的财政投入,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要想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推进各高校的快速发展,是很不现实的。因此,根据教育公益性中利益性的特性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领导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建立基金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已成高等教育重要的经费来源。以美国为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基金会捐赠、校友捐赠、企业捐赠、宗教组织捐赠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赠组成的多元捐赠渠道,捐赠收入已成为一些著名高校特别重要的一个收入渠道。在我国,虽然也创办了“希望工程”、“金龙鱼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中国教育基金会”等一批以教育为中心的公益项目,涌现了马相伯倾家荡产创办复旦大学、陈嘉庚捐资创建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包玉刚筹资创办宁波大学等一些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机会和数量并不多,而建校历史短、校友等社会资源短缺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募捐经验,通过建立相应的捐赠工作机构,健全相关的捐赠规范和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集资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文章来源于《教育探索》杂志2012年第6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