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等艺术院校审美教育观念转变——艺术教育

作者:李东、蒋田喜来源:原创日期:2013-04-23人气:745
 一
美育是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它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科技在进步,人们向往更高层面的精神文化,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的美育却仍以旧的内容和形式在高校进行。美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应是感受美、享受美的过程。那么,是美育课堂突然变得枯燥了呢,还是美育水平下降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是由于为社会外在结构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美育课堂与受众的共识差异所造成。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艺术形式在不断发展
论及高校艺术教育,总会使人回想到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这是蔡先生对美育的阐释。可以说,美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它联系着人类历史文化,又关联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它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引领大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当今世界已进入数码读图时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早期美育在外延上已不能涵盖并满足当前高校艺术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应用与需求。
由美术到艺术,这是工业革命后对传统美术发展的必然,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其后在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等领域不断拓展。传统美术的范畴,偏指向造型艺术,具有古典审美的艺术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美术内容中延伸出更多的新艺术类别或样式,例如现今影响最大的艺术有摄影、电影等。其中,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成立新媒体艺术系,由原来的一个专业方向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系,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由此可见新媒体影视艺术在新时期发展的社会需求变化。当代艺术的审美对象从早期的静态画面、图片发展到综合的“视听”艺术,甚至能够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综合一体。资金与科技对传统美术发展的影响与渗透,其整个社会影响力与扩张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成为消费时代最具特点的商业化艺术。
因此,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应当随着时代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变化。
(二)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变化
一方面,整个大时代社会价值观在转变,“传统的艺术媒介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大,原因在于他们关于真实的概念是建立在摄影、电影和电视所提供的形象基础之上。”③大学生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他们早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价值观变得现实,注重自我表现,缺乏对他人的关注;追求时尚,对手机及电脑网络感兴趣。另一方面,高校招收的艺术类学生,大多只重技艺或技术,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艺考的盛行,一部分学生为获取学历文凭被迫临时进高考培训班学习,部分省市艺术考生数量多于文化考生,从而导致高校招收的学生无论文化水平还是艺术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公共文化课基础薄弱,艺术教育强调应试,从而导致“有技无道”的结果。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美育教学上仍旧一厢情愿,以传统、深奥并强调深层次精神的哲学或美学对其进行教育,其效果往往事与愿违。美学,作为一门感性研究的学科,其学习原本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难度。感性的评论结合深奥的哲学思想,并非快餐文化浸泡成长的“90后”大学生所能吸收,更何况是文化断层中成长的大学生。相反,如何将美育教学与其现实生活相联系,将美育深入落实到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中,从而形成讨论与思考,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这是当前审美教育乃至整个高校教育面临的挑战。
(三)专业课程体系在更新
随着社会商业步伐的加快,高校艺术专业格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是各个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新建的艺术专业,这些专业无疑都是实用艺术——商业加科技的艺术;其次是老牌专业艺术院校压缩绘画专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实用艺术的规模和层次。在当前实用艺术类专业划分上,已经细化到非常具体的领域,诸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和数码媒体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艺术学科也逐渐走向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除在艺术类专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在社会学、人类学、法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金融经济与艺术投资等方面都已建立密切关系。
传统艺术由于自身条件局限,一方面创造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及艺术表达手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在反映生活、传达美感体验等方面有局限。以至当电影、电视等新媒体艺术表现形态一出现,传统艺术魅力的影响力度与受众面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于新媒体,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④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则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互动性,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使人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去。因为人的参与,“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⑤基于以上特点,利用新媒体介入美育课堂,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更能使枯燥的教育课堂重新焕发光彩。沿海地区高校在这方面做一定的努力,而内陆地区高校则稍有滞后,课堂仍中规中矩,课程内容与形式多年未做调整。
一方面,这对审美的艺术教育者要求更高了。作为授业者,理应自觉对新媒体文化艺术有着敏锐的嗅觉能力,改变其制作一个PPT课件便可一劳永逸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对新媒体艺术信息的掌握与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促使艺术教育课程贴近学生生活,但与潮流保持一定距离与警戒性,激发艺术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教学管理者应考虑将艺术教育在满足人文教学的基础上尽可能贴近市场。例如传统的建筑、礼仪美学、服装美学等,这对于学生日后从事服装设计、销售等方面的工作都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手机与数码艺术在学生生活中已经普及,摄影、摄像艺术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从摄影、摄像角度强调实用构图教学,探讨如何把握构图与色彩搭配,这即便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审美教育而言,也是有益的熏陶。

美育不能因噎废食,作为施教者在这方面必须进行大胆尝试与革新,可以从下述提出的方法与设想着手考虑解决。
(一)明确办学特色 贴近学生生活
如果一个学校定位是模糊的,追求是功利的,这样的学校自然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地位,更不用说如何提高美育了。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确定学校的办学特色,把构建自身特色作为大学发展的文化战略。办学特色明确,学校定位准确,而后学科定位才能跟上,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思路,才能培养出一批好的教育家。支持治学,引进治学经验,如果教育者不能稳定心思,积极投入工作,社会条件再好,也办不好学。即便有合格的教育家来治学,也因环境制约而难以发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怎样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事物有兴趣,进而转化为乐趣和志趣。这首先需要高校的艺术教师以更为活泼的讲课方式吸引学生。国内的文艺理论书籍过于拗口,多为从理论到理论,不符合一般大众文艺爱好者的口味。因此,对于初学者,应当多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籍。教学手段上,加大新媒体文化艺术的教学则不失为提高其审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寓浅显于多样,寓深刻于简单。在重视共同基础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其选择学习的方向。这样既打好必要的基础,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表明,审美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各个领域拔尖人才的成长。审美教育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质量,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合理分配设计课程 严格论证新学科
重技能、轻理论,这是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通病,这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一技之长,然而审美综合素质没跟上。艺术教育之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的本质特征、目的,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审美教育者应当反思其教学目的与目标,如何处理以上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借以节约教育成本而对艺术基础理论课程采取大班授课教学形式,甚至部分教学管理者认为艺术理论教学可有可无。这极大地阻碍了课程的有效开展,造成极其恶劣影响。任何一门人文艺术学科缺乏基本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都将是空洞、贫乏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旧讲求实用与功利,就会失掉高校教育教书育人的本真与本质要求。
反观当前大学生们课前与课后所关注和讨论的内容,他们热衷于电脑、手机、服装、化妆美容、网络小说、美国大片等。是否可将美育教学,以积极形式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将艺术理论以具体的时尚的服装美学、影视动漫美学、装饰美学、色彩心理美学等为例多样结合,将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而非简单地期末设置统一的答卷与标准答案,以流水线式评改,最终以记忆力或“背功”的强弱评判优劣。
针对社会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需求,有选择性地开设相关专业,既有利于新学科的建立,对社会文化艺术的教育也将出现新的可能。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稳定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也将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如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方面,受到信息化时代大众消费者的追捧。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文件的制定与完善,民间文化艺术与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又将出现新的契机,而地方文化的发展与研究也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建立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将艺术教育多维扩散发展;在严格论证把关的前提下,不以招生盈利为目的,适当增加学科的多样性,提供学生专业上的多样性选择。部分特殊专业的试探性设置,一定程度上也可适当缓解部分社会行业人才紧缺局面。
(三)将艺术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2011年,文化部与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⑥这是继2008年国内各博物馆相继免费开放后,国内美术馆与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的再次开放。中国迎来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对公众大开放的新时期。
将美育教学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与美术馆。社会公共文化资源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容纳公众,提高大众文化艺术修养与艺术审美鉴赏能力,这与封闭的学院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作为教育对象的受众更为宽泛了,社会整体审美教育基数与质量都将扩大。作为艺术教学的管理者与指导者,应当采取更为开放的艺术教育管理模式,即不论在管理教学内容选择上,还是成绩考核等诸多方面,理应给予更为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结语
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审美教育发展了百余年,比之西方,仍旧任重而道远。作为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仍需不断提高其审美教育管理能力。国内的审美艺术教育,甚至整个艺术教育风向标,大多追求高学历,唯功唯利。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务实,加强高等艺术院校审美教育观念转变,大众的审美教育修养仍有很大发展与进步空间。转变观念,高等艺术院校审美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新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紧随时代步伐,将美育教学与其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高校要明确自身办学特色,以贴近现代大学生心理生活的层面,重新合理分配和设计课程和课堂,将审美艺术教学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走出课堂,走进社会。
注释:
①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②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③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邢莉,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④⑤林涵.新媒体艺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J],今传媒,2012(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