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王素立来源:原创日期:2013-09-17人气:798
彭近新认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滞碍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层面还是能源技术开发创新,无论是低碳经济政策法规还是环境保护观念,无论是低碳经济运行机制还是政府支撑的力度,无论是市场化的推进还是行政化的管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多处在下风。所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挑战重重。[29]庄贵阳认为,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技术投资力度严重不足,在全部科研支出中比重不足1.5%,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企业自主研发投资不到全部科研基金的35%。而且,碳减排技术缺乏长期规划,多谋求短期效应,对市场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不足;低碳经济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国际低碳技术的转让和合作缺乏制度性支持。[30]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能源结构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成为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都极大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煤炭和石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和能源结构决定我国的化石能源体系暂时不可能得到彻底的变革;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产业技术的低端化层次、低附加值的产业供应链、出口产品竞争力弱的低端结构模式引发的大幅度转移排放等,都是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挑战。[31]周剑等学者研究认为,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态势会对我国的碳减排形成空间挤压,直接影响到我国新能源建设领域的决策;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竞争性挑战;以改善地球变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发达国家在碳减排和碳交易领域的优势势必加大我国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成本。[32]可以说,国际领域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势头对中国的节能减排形成一个外在性的加压环境。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低碳经济发展也同时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一书中指出,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碳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的长足发展,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潮流,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转型态势;既是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实际举措,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中,应该力促实现碳减排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领域中力争拔得头筹。[33]总体而言,我国低碳减排的空间较大,实现低碳减排的成本相比较发达国家为低,减排行业和企业之间合作潜力很大,[34]和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的可能性更为宽敞。[35]周剑、刘滨、何建坤等学者研究认为,在现有的国际竞争规则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为我国推进低碳技术的自主性发展提供机遇,有利于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西方发达国家在WTO的规则下运作国家碳交易市场,采纳规格更高的行业绿色标准,这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成促进的动力。[36]
五、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促进经济增长、缩减贫困差距、增加劳动收入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节点。所以,通过降低国民收入、减缓经济增长幅度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应是不可取的。中国只能走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投资的路径。[37]《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设置了节能减排、强化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模式。[38]张坤民认为,中国资源禀赋不佳,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耗数量巨大,碳排放量总额居高不下。有鉴于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可替代能源建设。[39]任力认为,实施低碳战略,优化产业构成,调整能源结构,在碳交易市场实现国际接轨,借助强力政策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40]《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研究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须符合国情,同时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拓展出一条目标明晰、注重实效的发展路线。要注重远中近期目标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规则制定,勇于担当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提升国家地位和形象。[41]冯之浚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创新”:要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建设,要以结构创新推进能源更新,要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排放,要以消费创新推进低碳生活,要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社会。[42]付允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坚持把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推广碳中和技术为最基本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43]
张一鹏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单纯地依赖低碳技术的进步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低效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低碳生活的基础辅助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生活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好诠释。[44]吴晓江认为,低碳经济其实是一种“公民运动”,需要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予以支撑。所以,低碳经济建设不是单纯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治理,而是要真正关注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活细节中向“阳光经济”和“风能经济”转型,实现全民节能减排。[45]
以低碳城市建设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潮流,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展开研究。汪光煮指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理念转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46]戴亦欣则认为,政府主导、市场引发、市民合作,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制度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要素。同时,要将低碳经济的时代转型和城市的发展历程相结合。[47]毕军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旨是城市发展指标与产业调整实现整体协调,要将政府从上到下进行掌控的制度模式和长期减排的目标任务相结合,避免城市建设中追求低碳经济政绩的短期效应。[48]刘志林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内涵应该是经济模式转变、消费理念提升、生活方式转化、生活质量提高的结合体,只有碳排放达到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标准,才能使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49]很多学者重点研究了我国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与发展模式的基本关联[50][51][52]。
整体而言,我国很多学者在发展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学者们指出,我国正值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碳减排压力有增无减。[53][54]所以,当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更为重要,要在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成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降低能源强度、促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55]加大碳金融和碳财政的支持力度;[56]改变能源消费方式,拓展绿色经济消费;[57]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实现国家、企业、市场三者有效合作;[58]以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制度创新达到节能减排效应;[59][60]在国际领域加强低碳技术合作,发挥碳汇潜力,拓展国际碳交易的合作。
六、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建设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去吸取和借鉴,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发展。
冯之浚和陈岩等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基本经验后指出,欧盟的低碳减排,英国的低碳立法,北欧的低碳生活,美国的智能和超导电网,日本的低碳社会,这些低碳政策体系已经初现成效,成为我们借鉴和参考的重要依据。[61][62]仇保兴详细地总结了英国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英国全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郭印、王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领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其中,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气候变化税还是碳基金制度,无论是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还是碳交易机制都给全世界的碳减排作出了表率;德国为了实施自己的低碳经济战略提出了气候保护的高技术战略、生态税收制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等,都展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意大利采取CIP6机制和白色证书制度,在全国展开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事业中展示了自己独特而且有效的贡献。[63]陈志恒详细总结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具体举措,包括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制度革新、环保示范、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里的协同互动。[64]刘志林对英国的低碳城市和日本的低碳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总结了两国在低碳经济建设上的宝贵经验。[65]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介绍上多数只能作一些简单的评介,欠缺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有关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建设经验对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效应缺乏基本的检测,对我国低碳事业的教益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论证。但无论如何,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低碳经济的先驱,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很值得我国进行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4-206.
[3][42]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新华文摘,2009,(13).
[4][25]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5][9]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与可行性[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3.
[6]李宗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述评[J].争术界,2010,(6).
[7][14][4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杜飞轮.低破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10]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11).
[11]金涌,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12]吴晓青.实行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A].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60-72.
[13]付允,等.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A].中国资源与环境,2008,(3);邢翼.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