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研究

作者:欧德华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日期:2014-01-01人气:1348

摘要:安全疏散设计不合理是导致高层建筑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安全疏散距离、安全出口宽度、楼梯间的形式及设置条件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它是指导设计和审核人员进行工程设计和防火审核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规范规定的数据是从火灾案例总结而来的经验数据,并非科学实验而来,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特殊形式的高层建筑并不适用,此外,一些设计人员对规范理解不透,使得一些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不合理,留下先天性的火灾隐患。为此,在对数幢高层建筑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消防技术规范,分析了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阐述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和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要求,分析了影响安全疏散诸多关联因素,探讨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中常见的问题,从缩短疏散时间和延长危险来临时间两个角度,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提出改进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的对策。通过研究对于指导高层建筑安全疏散的设计、管理、使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安全疏散; 对策

1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耸立在城市的各个区域,丰富了城市空间。建造高层建筑,在节约用地、壮观城市景观和方便人们生活等方面的优越性也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的逃生疏散比普通建筑难度更大。1980年美国米高梅饭店大火,死亡85人,其中被烟熏死的有67人;1986年印度新德里一座五星级饭店发生火灾,37人葬身火海;1997年泰国宗天酒店发生大火,造成90人死亡,70人受伤,2010年上海公寓大火致58人死亡、70多人受伤。这些火灾案例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疏散设计不合理。火灾统计资料表明,即使初期灭火失败没能控制火势的发展蔓延,但若能合理地组织疏散,也会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防火设计时,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出发点,把安全疏散作为防火设计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期对于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管理、使用能有所帮助。

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2.1 功能复杂,致灾因素多

高层建筑内部功能复杂,使用单位多,火灾隐患多,容易引起大的火灾事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大多都集客房、办公、餐饮、购物、娱乐、会议中心等于一体,因此,导致火灾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宾馆的客人在床上吸烟,乱扔烟头等而引起火灾;用于办公的场所单位众多,管理难度大,发生火灾的几率很高;夜总会等娱乐场所灯具较多,也易引起火灾。

2.2 蔓延途径多,火势扩散快

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气道、垃圾道等竖向管井,如果防火分隔处理不好,发生火灾时,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成为火势蔓延的途径[1]。另外,风力对助长火势蔓延有很大的作用。俗话说“风助火势”,建筑越高,风速越大,火场区的热对流加快,燃烧越猛烈,火势蔓延更为迅速,更加难以控制和扑灭,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2.3 疏散困难,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

建筑高度越高,垂直疏散距离则越长;建筑面积越大,容纳的人数也就越多;建筑功能越复杂,往往疏散通道也越曲折复杂。这些都增加了人员疏散的难度。建筑的高度和容纳的人数直接决定了人员的疏散时间。在火灾情况下,由于受火灾烟气的影响,人们会产生恐惧和盲从心理,极易造成拥挤和堵塞,人员疏散将更加困难。我国有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消防部门购置了少量的登高消防车,但大多数有高层建筑的城市尚无登高消防车,而且其高度也不能满足安全疏散和扑救的需要。普通电梯在火灾时因不防烟火或停电等原因而无法使用,因此,多数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主要是靠楼梯,而楼梯间内一旦窜入烟气,就会严重影响疏散。这些,都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2.4 火灾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高达数十米,甚至达数百米,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一般要立足于自救,即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但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所限,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还不可能很完善,尤其是二类高层建筑仍以消火栓系统扑救为主,因此,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往往遇到较大困难。例如:热辐射强、火势蔓延速度、高层建筑的消防用水量不足等。

3 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

 

3.1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使建筑内人员的疏散时间小于允许疏散时间。这就需要在一定的疏散速度条件下,设定疏散人数,通过对安全出口数量、宽度和形式的设计,合理的确定安全疏散距离,从而保证人员安全撤离,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同时,安全疏散基本原则的实现,要通过一定的必要条件[2],即:妥善的疏散计划、确保安全的避难场所、保证安全疏散的疏散通道、限制使用影响疏散的建筑材料、有效的烟气控制。

3.2 安全出口

安全出口是供人员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外安全区域的出口。包括疏散楼梯和疏散门两部分。

3.2.1 疏散楼梯

具有一定防火、防烟能力,且能作为竖向紧急疏散使用的楼梯,称为疏散楼梯[3]。疏散楼梯的种类包括:敞开楼梯、封闭楼梯、防烟楼梯和室外楼梯,其中防烟楼梯具有防烟火侵入的性能,安全疏散程度最好,而敞开楼梯最差。高层建筑疏散楼梯不允许采用敞开楼梯,根据建筑功能、火灾危险性、建筑高度具体选择楼梯间的形式。

高层建筑疏散楼梯设计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构成双向疏散,楼梯尽可能地布置在建筑平面的两个端部或平面的转折部位,尽量避免出现袋形走道;其次,疏散楼梯宜靠外墙布置,这样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再次,要结合人流流线布置,电梯是高层民用建筑中人们首选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因此疏散楼梯要设置在电梯附近。

3.2.2 疏散门

疏散门应具有不需使用钥匙等任何器具即能迅速开启的功能,是火灾状态下人员安全疏散最基本的安全要求。火灾案例表明,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多是由于业主等人为锁闭疏散用门,致使人员不能安全顺利逃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高层建筑的公共疏散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4],且不应采用侧拉门、吊门和转门;当门开启后,门扇不能影响疏散走道和平台的宽度[5];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不宜在窗口、阳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另外,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设施。

3.3 安全疏散距离

在步行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疏散距离是保证人员在允许疏散时间内到达安全区域的主要因素。所谓的疏散距离应该是房间内最远一点到房门、门口到楼梯口、楼梯间内三部分的总和。高层建筑中楼梯间即为安全区域,所以,安全疏散距离仅考虑楼层疏散距离。具体设计应从实际出发,针对建筑物不同使用性质,区别对待。

据调查,高层建筑从房门或住宅门到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是不同的[6]。医院、疗养院、康复中心等一类高层建筑,当其房间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时,一般在20~25 m之间;当其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一般在10~12 m之间。教学楼、旅馆、展览楼等高层建筑,当其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一般在12~15 m之间;当其房间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时,一般在25~30 m之间。科研楼、办公楼、通信枢纽楼、广播电视楼、电力调度楼、综合楼等高层建筑,当其房间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时,一般在34~40 m之间;当其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一般在16~20 m之间。

3.4 避难层(间)

对于超高层建筑,由于疏散距离长,单独靠楼梯疏散,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从保障人员疏散安全来看,设置避难层(间)是十分必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高层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满足一定要求,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十五层;应设有可靠的通讯联络和事故照明;应设消防电梯出口;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同时,应设有消火栓和安装水喷淋系统[7],以保护避难层(间)安全;封闭式避难楼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避难层(间)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暂时停留的要求,并宜按0.2 m2/人计算。

3.5 烟气控制

疏散通道防烟是预防火灾烟气蔓延的措施。高层建筑的防烟主要是针对楼梯间等人员疏散通道,其采用自然排烟或正压送风防烟。以阳台、凹廊作为前室的防烟楼梯间即是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方式,其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外界风力的影响,应有两个方向排烟。带封闭前室的防烟楼梯间,如具备自然采光通风条件,可采用自然排烟;靠外墙的楼梯间每五层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不应小于2 m2,每层前室开窗面积不小于2 m2,合用前室不小于3 m2。建筑高度超过50 m的高层建筑的楼梯间及前室和其它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楼梯间及其前室宜采用机械加压的排烟方式,分别对楼梯间和前室正压送风,应保证楼梯间50 Pa,前室25 Pa的正压,并应保证在一定数量的门开启时,门洞口风速不小于0.7 m/s,保证在门开启或关闭的条件下能阻止烟气进入前室和楼梯间。

3.6 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发生火灾时,往往要切断生产、生活用电,在此情况下,为防止人群因黑暗引起惊慌失措,减少因烟气引起的恐慌,应设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正上方应采用“安全出口”作为指示标识;疏散指示标志的指示方向必须要正确,不能产生误导,并应设在疏散走道的地面上或疏散走道及其转弯处距地面1.0 m以下的墙面上。火灾事故照明应保证疏散通道上的照度不小于0.5 Lx。国内多次火灾表明,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是发生火灾时人员逃离现场的指路明灯。

4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中存在的问题

 

4.1 设计方面的问题

4.1.1 目标不明确,缺乏对设计可行性的考虑

规范一般不明确指出合理的安全目标或标准是什么,而是给出设计的最低标准,难以达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合理匹配。比如,防火分区面积不能超过1000 m2,疏散距离不能超过30 m,中庭的排烟量按照每小时4次或6次换气量计算等。因此,这种设计很难综合考虑整个建筑物的防火安全水平,可能导致防火安全的有效性较低。只是一味的按规范设计,而不考虑人员是否真的能够安全疏散,这样一来,疏散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不再“安全”。例如:高层建筑内部设置了排烟设施,并且同时规定了人员到达安全区域的最远距离,但是没有考虑到排烟设施失效时,人员能否安全的疏散到安全区域。

4.1.2 设计中各专业各自为战,协调性差

影响安全疏散因素众多,设计需要分析各种因素,全面地进行考虑。但实际设计中由于各专业协调不好,建筑师不考虑消防设施设置情况,或电气工程师不理解建筑师的设计思想,随意布置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灯,实际施工才发现没位置可安装,设计中各自为战,结果造成许多隐患。

4.2 管理方面的问题

4.2.1 现存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消防机构审验力量不足,难以实施全程监督,存在失控漏管;审验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技术水平跟不上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消防部门的全面包办,给有关部门造成了过分依赖心理;此外,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建设单位重视程度不够,使用单位日常管理状况差;行政干预妨碍执法。

4.2.2 经营或使用单位管理不严

高层建筑的经营者或使用者是其消防管理的主体,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层建筑的安全。然而,很多人却违反使用规定,带来很大的火灾隐患。如餐厅、舞厅、酒吧间以及游乐场、礼堂、影剧院和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往往没有额定人数规定,造成场内严重超员;居住宾馆、饭店的旅客私自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带入建筑物内;在客房内使用电炉、电熨斗、电烙铁等电热器具;在建筑物内焚烧可燃物品,燃放烟花爆竹;占用建筑物内的走道、楼梯、出口等部位堆放物品等。

4.3 烟气控制方面的问题

烟气是造成建筑火灾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火灾中的烟气蔓延速度很快,严重影响人员的疏散与消防救援,导致人员伤亡。高层建筑在发生火灾时容易形成烟囱效应,加快烟气的蔓延。

4.3.1 自然排烟设置不合理

由于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要求进行自然排烟设计,工程完工后发现一些部位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自然排烟窗的设置不当[8],设置在墙的下部,距顶板、吊顶的距离较大,不利于自然排烟;自然排烟窗的结构不合理,有的把排烟窗做成不可开启的固定窗,有的将窗的上部做成固定窗扇,把可开启窗扇设在下部,严重影响排烟功能;有些层数较高的公共建筑,安装难度较高,开启困难的排烟窗未安装远程开启操作装置,不利于火灾情况下排烟窗的开启;有的在使用中人为封堵自然排烟窗。

4.3.2 机械防排烟设置不合理,防排烟效果差

机械防排烟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但目前却存在部分工程仅能通过人为控制,而未能实现自动控制,影响了防排烟效果;有的工程在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部位同时又采用了自然排烟,导致火灾情况下,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与排烟窗同时开启时,防烟楼梯间难以形成正压[9],达不到理想的防烟效果。

4.3.3 高层建筑门窗密封性问题

现在人们对高层建筑门窗的防火性能已比较重视,但对它们的防烟性能还注意不够,不少门、窗的边框缝隙较大,又没有防火封条,起不到挡烟效果。在一些防烟隔墙或隔板上还留有穿管、穿线的洞口,它们也可能成为烟气蔓延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穿越楼板的竖直洞口。一般说,装修施工结束后,应当将这类洞口封闭起来,问题是经常出现封闭不好的情况,使这类洞口成为防烟分隔的薄弱环节。这似乎是一些细节问题,但不少火灾事故的扩大恰恰是忽略这方面的问题造成的。

4.4 施工方面的问题

高层建筑在施工时常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导致日后火灾的发生,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例如:新建、扩建或改建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时,并不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其他有关消防法规的要求;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图纸,未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批准,就开始施工;施工中擅自变更防火设计内容,但其改变的内容未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核准;高层建筑如高级宾馆、饭店和医院病房楼的室内装修,没有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高层建筑竣工后,其消防设施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检查不合格,单位和个人仍自行决定使用;高层建筑的经营或使用单位,事先没有报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审批,就改变建筑的使用性质,或进行内部装修;增添的建筑材料、设备和构配件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4.5 人员的问题

4.5.1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社会的存在,即社会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消防意识。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消防宣传的加强,先进消防文化的形成,可以提高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抑制和消除火灾隐患;另一方面,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对于存在于社会的火灾隐患也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不可否认,消防安全意识的缺失本身就是一种火灾隐患,无视消防法律法规,忽视消防安全工作,违反安全操作规程,都源自于消防安全意识的缺失。

4.5.2安全疏散计划不完善

由于在设计、结构、防火能力、建筑高度、地面设计、用途以及房屋使用率上都有一定的差别,每个建筑物在紧急疏散时都有自己相应的难题。建筑内人员对疏散路线是否熟悉,对疏散快慢影响很大。发生火灾时,常住人员一般对疏散路线是熟悉的,能够顺利疏散;暂住人员多数对疏散路线不熟悉,疏散就困难,易造成混乱、拥挤;对于具有一定消防知识和逃生意识的人员,尤其是受过消防教育培训的人员,火灾时逃生能力强,疏散速度快,相反,对于没有受过消防教育培训的人员,由于逃生意识差,火灾时逃生能力差,疏散速度慢;对于像医院病房之类的建筑,由于许多病人自己不能走路,需要他人抬、背或搀扶,火灾时,疏散较为困难。在制定疏散计划时如果不考虑这些,将会给疏散带来很多困难。

5 对策

5.1 延长危险来临的时间

在火灾中,烟气是威胁人员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顶棚的限制,在着火房间上部将形成热烟气层,且随着烟气量的不断增加,热烟气层逐渐加厚,当烟气层某些参数增大到一定值时,便会对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危害。因此要延长危险来临时间,就必须使烟气层厚度尽量减薄,合理设计防火分区能将火灾局限在界定的范围内;自动灭火系统一方面可以扑灭初期火灾、降低温度、消除烟气和限制火灾的扩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保护疏散设施,这是火灾防护的主要手段,也是人员安全疏散的重要保证;设置自动排烟设施一是限制起火点烟气的扩散,二是保护疏散通道,供疏散人员安全使用,是救火的辅助手段和疏散逃生的有效措施。

5.2 缩短安全疏散的时间

安全疏散时间包括安全疏散开始的时间和安全疏散行动的时间。疏散开始时间在整个安全疏散中不容忽视[10],众多的火灾案例表明,火灾发现得越早,人们可获得的逃生时间越长,伤亡就越少;反之,伤亡就越大,而疏散开始时间主要包括火灾探测系统的探测时间和人员确认、反应时间两部分[11~13]。火灾探测系统越先进越完备,则发现火灾的时间越早,人员能越早开始疏散;而报警和通讯系统及时的告知人们火灾信息,从而争取疏散开始时间。缩短安全疏散行动的时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5.2.1 从建筑设计方面优化安全疏散设计  

(1) 确定合理的建筑平面布置。建筑方案设计时就应当力求平面布置简洁,疏散路线组织合理,减少疏散人员迷路的可能性。火灾中,当人们意识到要逃生时,往往奔向熟悉或进来的出口和楼梯。因此,疏散楼梯最好靠近电梯布置,但当遇到烟和火的阻碍,不能抵达该门和楼梯时,就不得不掉头返回,离开危险场所而寻找其他路径以到达安全地点。因此,双向疏散的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2) 疏散通道的设置应简洁,避免弯曲。通道的曲折和阶梯、门槛的设置,都会延长疏散时间。此外,人们在疏散时还会发生碰撞、挤伤和跌倒摔跤等事故。

(3)  楼梯和坡道应在其两侧设置扶手,扶手在整个楼梯内应是连续的,包括楼梯转弯处、休息平台处;护栏、扶手的设计不能有突出部分。人具有 “左转弯” 习性,因此楼梯应设置成向下疏散时,构成左回转方式,以便于人们的快速疏散。

(4) 每个出口都应清晰可见。通向每个出口的通道都应有明显的标识,以保证建筑中有生命力(体能和智能)的任何人在任何位置都能确知疏散方向;安全出口和非安全出口应该被标识清楚[14],避免人们在火灾中疏散时误入死角;同时,不得在出口门上和同出口相接的区域设置镜子。

(5) 疏散通道上的任何一扇门都应采用边轴门的形式。门的设计和安装要能够保证从内侧顺利将门打开,在门上或门旁应有明显的持久耐用的标识。

5.2.2 设置安全疏散的诱导系统

(1) 通过广播语言进行诱导,覆盖范围大,而且可以通过对火灾信息的掌握而选择最佳疏散方案[15]。可以采用有线广播、闭路电视、音乐系统或附设扬声器的电话系统等进行诱导。

(2) 为疏散创造一个合适的光照环境,即设置火灾紧急事故照明和疏散诱导标志。事故照明的设置应保证疏散通道上任一点的照度都符合规范规定;疏散诱导标志灯光采用较亮的颜色,标志上的字和底应采用对比度强的颜色,一般用绿、红和白的组合,字的大小因考虑人的视认距离要求,在有刺激性烟气的场合,标志灯的亮度应相应提高。

5.2.3 创造防火、防烟、防热污染的安全环境

在疏散通道中,创造防火、防烟、防热污染的安全环境是确保安全疏散的重要先决条件。必须在疏散通道的不同部位和区段设置防排烟设施,以保安全,另外,还可采用一些防护措施,如使用呼吸防护用品。

5.2.4 制订防火安全疏散预案

(1) 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疏散知识的培训。人们逃生时会先寻找他们进来时的出口,但如果不能抵达该出口时,就会本能地返回,离开危险而找寻其他的出口以至安全地点。人们可能会低估危险,不情愿的使用不熟悉的出口。此时的疏散诱导,尤其是日常经过训练的管理人员的诱导是非常重要的。

(2) 制订妥善的疏散诱导计划,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疏散演习。消防逃生训练应经常进行,且遵循一定的程序;负责计划和指导训练的人员需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在指导训练中应强调疏散的有序性,而不是速度训练;应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以模拟火灾状况,例如对老、幼、病、残者的疏散。

(3) 防火安全教育。火灾事故中,常常使人的精神过度紧张并产生恐惧心理,形成恐慌行为。这就需要各学校或单位组织一些关于防火安全教育的活动,使人们学会安全防火,熟知各种避难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发生紧急事故时能够冷静,并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使人员疏散按有序的过程进行。

5.3 设置辅助安全疏散设施

高层建筑除了合理设置常规的安全疏散设施外,在高层旅馆、办公楼、综合楼等人员密集的高层建筑内设置辅助安全疏散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辅助安全疏散设施一般只起到辅助安全疏散、应急逃生避难的作用,是常规疏散设施的必要补充和加强,并与常规安全疏散设施共同构成完善的建筑物安全疏散系统。

5.3.1 避难梯

也称避难爬梯、避难舷梯,是最简单的垂直疏散设施之一。一般为金属结构,为节省面积可垂直设置,也可以较大斜度(大于45度)倾斜设置,垂直爬梯还有折叠式的形式,平时占地更省。避难梯多设在阳台或凹廊上,楼板上的通行孔洞每层都要错开位置,以保证逃生人员安全使用。适用于常规人群建筑物。        

5.3.2 救生袋

也称避难袋,进入其中即可直达安全区域。由多层不同纤维织物组成,一般最外面是防火层,中间是弹性很高的纤维层,随着进入人员体位、动作的变化可以调整下降的速度。最里面的纤维层张力相当大,较为柔软,摩擦力不大,使进入口袋的人员以舒缓的速度滑降。避难袋能够束抱人体、控制下滑的速度,使逃生者安全地向下滑降。它可设置在建筑平面上的各种位置,特别适用于高层医院、疗养院、老年人建筑等疏散困难大的建筑物。

5.3.3 高层建筑自动缓降装置

这是一种从高层建筑中下滑自救的器具,其特点是系统简单、轻巧便携,可灵活布置在需要位置,操作也较简单,还可由消防员帮助滑至地面,对于伤员、老人、弱者或儿童,可由地面人员控制而安全降至地面,也可携带物品下滑或停顿在某一位置上,因此,它又是消防人员在火灾中抢救人员和物资随身携带的器具。但这种装置对使用者身体和技巧有一定的要求。

5.3.4 避难滑杆

避难滑杆作为最简单的竖向通行工具并不罕见,如消防站中一直沿用。火灾经验也证明了滑杆的应急逃生作用。如1932年日本白木屋商店火灾中就有28人是从第6层窗口沿外墙上的雨水管、旗杆和避雷针导线下滑至室外地面而脱险的。疏散用滑杆可固定安装在建筑阳台、凹廊等处的疏散口内,采用直径适中的光滑圆钢管作滑杆,滑杆每2~3层应断开错位设置,并且滑杆上下两端应牢固,以使下滑时颤动小,稳定性好,确保下滑时的安全。避难滑杆适于使用人员为健康成人的高层建筑物。

5.3.5 避难滑梯

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垂直辅助疏散设施,其主要由笼形栏杆护围的螺旋形滑道组成,人员进入其中后只需采取坐姿即可借助自身重力下滑至地面等安全区域获得逃生。它通行效能好,占地面积小,简便易用、安全可靠,能适应不同高度的建筑物,特别是它不需借助外力和逃生者体力即可使用的特点,非常适合人员疏散困难的建筑物,如高层医院、老人院、疗养院、残障者建筑等使用。避难滑梯一般设在建筑物的阳台、凹廊等处,向大气敞通以利排烟通风。

5.3.6 避难桥

避难桥是两幢紧邻高层建筑或同一建筑不同体块之间的桥状连接体,可安装在屋项部位或某中间楼层,平时可以联系交通,火灾时则可用来转移起火建筑内的人员至相邻部分疏散避难,是一种平战结合的兼用型安全疏散设施。适用于人员庞杂集中而安全出口有限的超高层建筑,如88层的马来西亚双塔石油大厦在170 m高度处布置有避难层,在此设置了金属结构的避难天桥横跨双塔,它同时也在空中联系两个塔楼的交通,显得蔚为壮观。

5.3.7 屋顶直升机停机坪

屋顶直升机停机坪,是指设置在高层建筑物屋顶之上供直升机起飞、降落和暂时停留的设施。对高层建筑竖向安全疏散而言,它是一种有效的辅助疏散和避难设施。国外已有多起高层建筑火灾,成功地利用屋顶直升机坪和直升机将聚集在屋顶上的人员进行安全避难并救援到安全地带,这也证明屋顶直升机坪对减少高层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措施。屋顶直升机坪适用于规模大、人数多、性质重要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如重要办公楼、高级宾馆、高层医院、大型高层综合体等。当其结合屋顶的避难空间设置时,更有利于迅速援救避难者脱离险境,同时还可供空运消防员从屋顶进入大楼展开灭火救援。

以上只介绍了有限的几种辅助安全疏散设施,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努力,将会不断有更新更好的辅助安全疏散设施出现。

参考文献

[1] 欧阳玉如.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初探[J]. 河南: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5(9):34-38.

[2] 孙金香, 高伟. 建筑综合防火设计[M].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公司, 1994.

[3] 公安部政治部. 建筑防火设计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4]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S], 2005. 

[5] 王丽玫, 王振海. 论高层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N]. 河北: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2-22(1).

[6] 陈保胜, 周健. 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7] 中国消防协会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 现代建筑防火设计技术[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8] 蒋永琨. 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手册[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9] 赵国凌. 防排烟工程[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公司, 1991.

[10] 黄恒栋, 谯京旭. 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学概论[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1] Mannikko S. Evacuation of a Theatre: vs Calculations. Fire and Materrials, 1999(23):357-361.

[12] Pauls J. Calculating Evacuation Times for High Buildingss. Fire Safety Journal, 1987(12):237-245.

[13] Proulx G. evacuation Times and Movement in Apartment Buildingss. Fire Safety Journal, 1995(24):229-246.

[14] Hakonen H. Passenger Traffic Flow Simulation in High Buildingss. Elevator World, 2001(8):117-123.

[15] Federal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ct of 1974. Oct, 29, 1974.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