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面向未来的中国舞蹈普及教育——以“高雅艺术进校园”实践活动为例

作者:程路晴来源:《尚舞》日期:2023-04-08人气:801

近年来,人们对舞蹈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各类舞蹈相关热搜,如还原大唐风采的《唐宫夜宴》,水下敦煌舞蹈《祈》等纷纷爆榜,各类文艺晚会的中国舞蹈节目增多,有关舞蹈艺术教育的政策不断推出等都指向了一个方向——中国舞蹈普及教育的必要性。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指出,“大力推动舞蹈普及教育的发展,既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也是未来艺术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除专业院校外,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也在教育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每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主题性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每年联合举办以高校学生为受众,由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普惠艺术教育项目。该活动为推进高校美育改革,艺术舞蹈普及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借助这个文化大背景,以高校舞蹈艺术团为推手,以受众学生为基点,探寻实现校园文化反哺社会的中国舞蹈普及道路。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我校的具体实践—外模仿,内感受

云南省在近几年里,也开展了丰富的舞蹈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重温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第一次亮相是2017年10月16日作为云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开幕式演出。我校受云南省教育厅委托,将我校艺术学院舞蹈教研室创作的“重温红色经典芭蕾舞剧”作为“2018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剧目之一,在云南高校演出,通过美育教育来增强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2018年、2019年由本专业师生共同演绎的“重温红色经典芭蕾舞剧” 先后在云南省警官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中完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9场巡演。“重温红色经典芭蕾舞剧”包含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山等经典芭蕾剧目片段,如“大刀舞”“扎红头绳”“乳汁救伤员”等,通过一幕幕经典的革命故事,把观看演出的师生带进中国儿女为独立解放而英勇斗争那沉甸甸的历史追忆,带进中华民族为繁荣富强而“前进、前进、前前进”的壮丽画卷。

1.排练过程—按比复刻体不易

学习排演“红色经典舞剧”对参加排练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红色经典芭蕾舞剧”为了重现经典,复刻动作,舞蹈教研室的老师们也是煞费苦心地研究经典、吃透经典。艺术学院张峰源老师在接受云南电视台采访时曾说,他们通过观摩影像资料、查找背景资料来了解人物和揣摩人物心理。老师们先领悟了作品的内涵,然后再带着学生一起看原作,一起感受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自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巡演计划下达学校,全由本校舞蹈系学生出演,舞蹈系进行了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选角标准按需选好各舞段主要演员,群舞。舞蹈系教师们分别指导排练各负责的剧目片段,如“白毛女”扎红头绳、“红色娘子军”大刀舞群舞,寒风中的“茅草屋”、大春与白毛女的“山洞相逢”等。舞蹈系的老师们带着担任各舞段主,群演的演员,为了给观众们重现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观看了大量报道和影视作品,提升对那些革命年代奋斗人物的了解。为了让演员们有代入感,每次审查剧目,都会要求演员穿上演出服,带好演出道具,仿佛亲身走进那个红色年代,切身感受角色的生活环境,揣摩人物性格,演好这些伟大的角色。

    2.表演过程—感同身受尝心酸

如果说排练期间是让舞蹈演员对照“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的影视资料,尽全力按原舞剧演员“一比一复刻”舞蹈动作,姿态这类对身体的外部模仿,那演出过程就是对演员心理上的锤炼。比起排练时期单纯的模仿,演出过程对舞蹈演员的情感内需,表演状态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演员做到全方位的外部模仿,更需要演员外放自身情感,带动身体,深入各个舞蹈片段完成“感同身受”的角色共情。演出以芭蕾舞剧《沂蒙颂》中的经典片段“乳汁救伤员”拉开序幕,解放战争时期朴素善良的农村妇女用自己瘦弱的身躯谱写着军民一家亲,从视觉上、思想上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鱼水情。随后,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经典片段“北风吹”、“满天风雪”、“扎红头绳”等,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穷苦大众的生存状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让穷苦大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胜利的曙光。最后,《红色娘子军》经典片段“长青指路”、“娘子军大刀舞”等精彩上演,受尽地主折磨的丫头吴琼花,不堪压迫逃离南府后,在红军代表的帮助下加入了娘子军,苦练杀敌本领成为一名卓越的红军战士,淋漓尽致地阐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优良品质,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演出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用形体舞蹈讲述着中国革命故事,塑造着中国革命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现出中国芭蕾独有的民族特色。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不同实践对象的影响

笔者在两年间直接参与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就是“重温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的具体排练,深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意义重大,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希望了解到包括笔者学校师生,巡演学校师生,路演群众对这个活动的认识和收获。因此笔者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比较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上诉人群就“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认知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③调查总人数约300人,笔者学校师生120人,其他巡演高校及群众180人,除去无效问卷,就“对高雅艺术进校园——重温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的喜爱程度”问卷调查及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巡演学校师生及群众对舞蹈演出的喜爱程度,有61%表示非常喜欢,22%表示一般喜欢,13%表示不喜欢,4%表示不知道;关于笔者学校师生对舞蹈演出的喜爱程度,有78%表示表示非常喜欢,11%表示一般喜欢,10%表示不喜欢,1%表示不知道。以下是笔者针对不同人群对舞蹈普及演出认知的分析:

1. 对高校学生—降低门槛,推进美育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宗旨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领当代青年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和发展”。①活动的实质是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强调人的综合素质教育。与此同时,由教育部支持的公益性免费舞蹈演出,能使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有条件接触高雅艺术的学生认识并欣赏到舞蹈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各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备一定的必要性。

2.对高校老师—教而自省,深化职责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巡演高校的老师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观看党的经典节目,让广大高校教师们领会艺术魅力,弘扬红色精神。笔者学校的老师在边舞边教的过程中与学生互促互进,不仅提升了思想境界,也深化了对教育学生的责任感,对自身职业的崇敬感。

3.对演职人员—学以致用,强化专业

“红色经典芭蕾系列舞剧”是“中西融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象级舞剧。《白毛女》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这三个舞剧不仅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也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典范。这些使舞蹈演员们在演出中学习,又在学习中加强了对舞蹈专业的认知和锻炼。

     4.对普通群众—潜移默化,提高审美

对普通群众来说,舞蹈演出能潜移默化地审美素养,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说: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使人成为理性的人,个性完美的重要途径。笔者曾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文艺调演”中路演“重温红色经典舞剧”。路演彩排期间,笔者观察到观演人群中,有经历过红色革命的老人,看到太平盛世下这些红色经典舞剧的排演,跟家人侃侃而谈;有蹲坐附近休息的中年人,有工作途中出来透气的年轻人……虽然看舞蹈的人群年龄不一,经历不同,但笔者从聊天,从眼神中捕捉到了观看“高雅艺术”对提高审美能力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类似的中国舞蹈普及教育的其他途径——“探根寻本,普及之路”

舞蹈是是一种视觉艺术。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人们主要通过视觉器官欣赏舞蹈,因此笔者认为跟“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类似的舞蹈普及的途径就是“视听艺术一体,强调感官刺激”的舞蹈演出,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笔者将舞蹈演出分为“线上”、“线下”舞蹈演出两类具体讨论。

   (1)线上舞蹈演出—突破时空,不拘地域。

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人们的线下聚集活动。剧场舞蹈演出因空间封闭性与人员密集性等特点受到严重阻碍,为了维系观众资源、弥补观演缺憾,各大院团、机构纷纷尝试线上演出模式,开发不同线上舞蹈类演艺样态,创新线上舞蹈类演艺内容,探索线上与线下联动机制,将为线上舞蹈类演艺带来新的实践方向。线上舞蹈演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约束,使观众不再局限于一个剧场或演播厅;不再受制于演出时间、时长这类的固定条件,扩大了舞蹈演出的观众范围,拓宽了人民的舞蹈视野。各地舞蹈院团、各舞蹈高校,线上考核如中国歌剧舞剧院打开舞蹈“新视界”的业务专业技能考核《舞上春》;线上演出如云南艺术学院2021毕业汇报演出,线上舞剧演出如近期的第二届当代舞双年展等,同时也给予观众欣赏评论演出的机会;给予舞蹈院团获得演出意见的机会;给予舞蹈院校审视教学成果的机会。

    (2)线下舞蹈演出—固定范围,沉浸体感。

相对线上舞蹈演出现场性与仪式性现场观演所带来的感官性震撼与体验 ,相对于线上而言 ,是线下舞蹈类演艺所具有的独特之处。“现场性”概念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对新媒介艺术的回应。有学者指出在剧场性中强调“现场性”是一种对于现代感知体验的重新认知 ,“正如菲利浦·奥斯兰德指出‘只有复制在技术上可行之后 ,现场性才变得可见’,人们对于现场的意识正源自媒介的显形。”现场观演的最大魅力在于无可替代的、面对面的仪式感及体验感。因此在传统剧场内 ,舞台上舞蹈演员的表演、现场音效、服饰与灯光共同营造出一种集体性观演的仪式感 ,此时每一位观众的体验是直观的、自我的 ,没有从媒介中获得、被媒介所改变与建构。⑤以云南本土舞剧演出为例,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的基诺族大型音乐舞蹈诗《跟着阿舅走》,剧目由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等联合创作。剧中充分运用贴近生活的“服化道”、精美的舞美设计,展现拉祜族这一“直过”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赋予作品独具魅力的本土特征和文化特质,将“基诺大鼓”“布谷”等这些特有的民族情怀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巧妙贯穿到整个作品中,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手法完美诠释基诺族这个跨越了千年文明发展史的直过民族。

  四.结合云南本地的中国舞蹈普及教育总结——“因地制宜,渠道共通”

  云南省聚集了我国诸多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创作了许多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的产生不仅让云南的文化产业更为丰富,另外也让中国的舞蹈前景更为光明,更让中国的舞蹈普及变得更加多元化、大众化,使其多途径、多方法的进行舞蹈“扫盲”——中国舞蹈普及活动的强化。“因地制宜”不仅适用于教育,也适用于中国舞蹈的普及,根据地方特色和需要,进行类似“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化普及有利于增强地方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渠道共通”在本文指艺术系统中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之间的交流状态和合作深度,善用艺术论坛讨论会,艺术沙龙,各类艺术展演,艺术宣传讲座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国舞蹈普及教育。不止云南地区,全国范围的舞蹈普及推行是时代所趋,是民心所向,对此,笔者认为“因地制宜,渠道共通”的思想指向有利于云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中国舞蹈普及。具体的中国舞蹈普及途径当然不止“观看演出,欣赏舞蹈”这一条,诸如各专业舞蹈院团促进“中国舞蹈普及”的舞蹈演出;各类按“以赛促学”为宗旨的舞蹈竟赛;各年龄段专业及业余舞蹈培训的舞蹈教育等…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