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沉下去,活起来”——《只此青绿》成功之“人和”因素

作者:陶润来源:《尚舞》日期:2023-09-02人气:613

从河南卫视以隋代乐舞俑为灵感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到哔哩哔哩以舞蹈讲诉中国故事的综艺节目《舞千年》,再到“与天地众人共绘”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上融合有中国历史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舞蹈作品的频频“出圈”,也向众人传达了一个观念:这些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或题材的舞蹈作品(节目),唯有创作者真正沉下心来,立足于中华文化底蕴,不断推敲、创新、审视,才能创作出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打破今人与历史那跨越千年的时间界限,使那段历史、人文底蕴“活起来”。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是由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域上和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作品。主创团队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北宋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在创作之时,“沉下去”潜心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之内核、苦心塑造不同的舞蹈形象并配合以舞蹈演员之“沉”,通过独特的诗剧结构、音乐舞美的加持以及主创对作品的不断打磨之精品意识,打破了舞与画的界限,为画作“赋魂”,使得画作及其背后的人和韵被赋予了当代意义,真正”活起来“。


1.沉下去

创演团队在舞剧创作之初,沉下心来做了大量的“加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1.1潜心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之内核

1.1.1写意的“回归”

舞剧主创团队为使作品更加符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经不断地审视、推敲后不仅提出了“舞蹈诗剧”这一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之更具写意性的舞剧体裁,将故事情节进行淡化,将叙事语汇进行诗性重构;也极具创造性地创作了《千里江山图》中“青绿”这一概念化的人物形象,它不是写实的人物,而是一种非生命角色的写意的隐性表达,“它从千年孤寂的等待中缓缓而来,它是美学,是精神,是自然,是文化,它虽无生命,却充满温度”,从中人们感受到了宋代文人傲骨的气质、宋代艺术的审美取向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美。而舞台装置的多重空间切割与演员站位与调度之配合、展卷人作为观众的“眼”的角色设定,则使舞蹈不仅能够“超越有限把握无限”,更使诗剧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之中体现出当代人对传统的认识与思考。吕艺生曾在《坚守与跨越——舞蹈编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中所谈及,“写意”是中国传统舞蹈“千年的坚守”,从舞蹈发展史上来看,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在“写意”与“写实”上是“反向交替”的,在西方完成从“模仿论”到“表现主义”的转变之时,中国也结束了“写意”而转向了现实主义。笔者认为《只此青绿》便是对“写意”的一种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仿古”或“复古”,而是充满着当代舞蹈编导对中华传统美学的关照意识,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1.2气韵生动

舞蹈的“可舞性”往往是编导选择题材的一个重要依据。而要想将二维静态造型的山水画作发展为立体的时空与视听一体的综合性人体动态艺术,并以叙事的舞剧(舞蹈诗剧)的形式呈现出来,无疑使困难的。但舞蹈与绘画也并非毫无相关之处,从内在本质上来讲,二者都强调于“气韵生动”。南朝谢赫曾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钟嵘的《诗品论》中也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可见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说:中国的绘画中“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的。而两位编导正是基于“气韵生动”的理念,从画中“气韵”中蕴含着的音律性本质出发,以舞者静态的造型作为动作探索的开始,以形写神,并巧妙运用“留白”等艺术手法,因画生舞又以舞绘画。

1.1.3圆融归一

在中国舞蹈艺术中,“圆”的运用是一大突出特色,“圆”的形态不仅体现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所形成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心理,同时也体现着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中和之美”“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在《只此青绿》中,“圆”的意象贯穿于舞蹈始终。首先是在舞台装置上,地面上5层同心圆的旋转既象征着时间又配合以灯光、道具有着营造舞台空间的作用;而空中3块弧形板的旋开则像那徐徐展开的卷轴,通过与地面装置的交互旋转以及遮挡的特殊效果营造多层时空。其次,在舞蹈构图上,编导也多用“圆”的意象,如“青绿”舞段原版中“三角”队形的锋利压迫感是蕴含于向后聚集的“圆”中形成的;“寻石”中垂钓老人所在“圆环”的逆时针转动象征着生生不息萦绕的河流;“入画”中随着舞台的转动“青绿”逐渐晕染入画,环绕在舞台中心希孟高抬重落的笔下。最后,舞台上的一轮照耀古今的明月的反复出现与道具的圆的运用也使得舞蹈在意象上相互呼应,圆融归一。


1.2苦心塑造不同舞蹈形象

在舞蹈形象的塑造方面,该剧的舞蹈语汇与动作动机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在创作之时,编导从不同的人、物角色的特点,从不同的动作动机出发,设计不同的动作语汇,两位舞剧编导就如同剧中的“织绢人”一般一丝一缕甚至一针一线细细斟酌、密密编制。

对于希孟,他是少年,亦是天才,其动作多从人物本体的生活出发,将多维度的生活动作进行舞蹈化:在采风之时,他可以靠在纺车上懒洋洋地睡上一觉,可以在下雨时与天地为伴畅然玩耍,也可以在夕阳下的渔船上与渔翁相伴打趣吃饼,俨然少年之态;而绘画之时,他可以一人、一桌、一灯伏案至天明;可以因为献画不得志抱头痛哭却又执着地屡败屡战,俨然勤奋之态;而当其绘制《千里江山图》之时,又可见他在灵感迸发之的“下笔如有神力”,他的思如泉涌与一气呵成,俨然天才之态,而在希孟完成巨作之时演员张开手臂恰到好处的“大笑”中似又包含着对命运不公的淡然,塑造了一个多面的真实可感的立体人物。

对于青绿,那曳地的长裙、纤细的腰肢、水袖的抛扬不免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女乐“翘袖折腰”的身体姿态,但是编导在舞剧并不是借用腰肢的柔软与长袖的交横飞舞来塑造轻盈飘逸的美感,相反,则借用重心的下沉、后背的微圆所带来的稳定来展现青绿那静待千年的古朴与厚重之感,而快板之时,青绿又如同宋徽宗的“瘦金体”一般,于瘦骨嶙峋中迸发出一股直击人心的力量。既有凝结时空静待千年之“静”,又有山的气势与水的波澜之动态压迫感,使人不禁思考:青绿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能够那么冷冽?那么纯净与古朴?又那么的直击人心而充满想象力?在“青绿”的大舞段的动作设计上,编导一如既往地擅长将不同节奏、持续时间的动作进行理性组合,用点状的、不同质感、不同关节的动作去破线状的、单一的、较为平淡的动作,并且用快节奏的动作来反衬慢节奏动作来进行感性情感抒发,使得舞蹈忽快忽慢,时而苍劲有力,时而唯美绵延,不断用视觉上的新鲜感吸引观众,抓住观众的眼球,使其欲罢不能,从“双子星”编导的《沙湾往事》之“雨打芭蕉”、《杜甫》之“丽人行”、《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渔光曲”中也可见该特点。

对于展卷人,他是如你我一般的现代人,同时又是文博工作者,在动作设计上多富有追寻之意,他看着希孟不要的画作却如获珍宝,对宋代的一切事物都要用心感受、亲力亲为,以及作为现代人他明知希孟献画会受挫却无奈于他的无力阻止,这些动作因情而发、合情合理又体现着编导对于细节的重视。但笔者个人认为“展卷人”的角色在动作设计上相比其他人物角色仍存在有风格单一、缺少记忆点的瑕疵。

对其它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各个不重样:织绢人用“一边顺”的动作走出了江南的婉约,舞台大幕左上方三块布景装置依次斜线排布,是朦朦江南烟雨中的徽式建筑轮廓的抽象表达;宋代女官的碎的点状动作配合以“垫、垫、落”的脚下动作使得帽饰呈现以“颤颤然”之感,精致而又略带滑稽,与本章节中头戴簪花的翰林书画院学生大幅度的滑稽动作以其又与之前舞蹈基调形成鲜明对比,避免了观众兴趣的消散......


1.3舞蹈演员的“沉”

舞蹈演员在表演上也沉了下来。一方面体现在舞者也如同编导一样,要沉得下心来,去感受、沉浸于传统文化之内核并付诸于不断练习,另一方面体现于舞者为表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表演时“重心”及“气”的下沉。这尤以青绿演员最具代表。在舞剧中“青绿”的女舞者们从未有矫揉造作的之气,它怀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气魄,是一种肃穆与孤傲,体现出了历史的年代疏离感和画中悠远的意态。这就对舞者的要求极高,舞者要抛弃身体中所习惯的用“用写实的方式去演绎角色”的惯性,弱化作为人的情感表达眼神中即要有冷艳的疏离感,又要有极强的信念感。引得人们争相模仿的舞蹈动作“青绿腰”则是对《千里江山图》中“险峰”的一个形象描绘,该动作体现出了编导对宋代美学的理解,但也对舞蹈演员做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舞者不断地感受宋代的美学审美特征、不断加以练习,将自己的文化积累付诸于舞蹈审美的实践之上。正如段妃所述“演员的表现力在于游刃有余地运用所掌握的能力来表达所要表达的一切,并与观赏者产生共鸣,观赏者陶醉其中,与角色融为一体。”我想《只此青绿》中的演员们做到了,在舞台上“青绿”女舞者的举手投足间,是山的嶙峋气概和水的波澜跌宕,水袖垂落间是画中世界的“高远、深远与平远”,在观众的见证之下,一幅凝聚了创作者的坚守、工艺人的寄托、展卷人的守护的“千里江山图”跃然呈现于舞台之上。


2.活起来

主创团队在舞台呈现上则做了大量“减法”,使其呈现“简约而不简单”,“活起来”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2.1诗剧结构的独特

编导并未拘泥于叙事语序的排列,而是充分发挥舞蹈艺术抒情写意的特殊性,将其打散后进行诗性重构,不是“描摹”而是“赋魂”,通过“舞蹈诗剧”的结构将北宋画家郭熙所说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孕于其中,将白天的朝阳与飞鸟、夜晚的月明与空寂藏于其中,将春(蚕)、夏(雨)、秋(石)、冬(雪)的四季之景加以贯穿,在时空交错、日月轮转之中完成了这横跨千年的古今对话。

作品伊始便在“青绿”女独从“静待”到“望月”再到“垂思”的俯仰与女群的错落层次之中将观众拉进了这一场静待千年的相逢。循着展卷人的苦心钻研,随着“一手拨开、一手卷起”的展卷手法,“问纂”的刚阿、“唱丝”的婉约、“寻石”的坚毅、“习笔”的细腻、“淬墨”的顿挫依此呈现于观众眼前,这些篇章的动静有序、刚柔并济配合着希孟、青绿、展卷人三者的线索交织,正如画中山峰的层峦叠嶂与延绵不绝,而最后的《入画》又如同从整体上赏画带给观众那“一眼千年”的震撼,舞者动作上的节奏韵律与古画相得益彰,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观众“于青绿之间,览山河无垠、赏国风浩荡”的沉浸式体验中得以承续与发扬......


2.2舞美、音乐的加持

在舞美上,高广健带领的舞美团队放弃了通常使用的章节式场景切换方式等常用技术手段,经不断尝试,最终极富创造力地建立了自己的更符合诗剧结构特点的演出技术体系,把中国古典美学的魅力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活力整合起来,将青绿山水及其背后鲜活的人和韵搬上舞台,产生了一种令人惊叹的魔力,使观众为之痴迷。

在音乐方面,以古琴为主的音乐贯穿,既有中国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的鲜明特点,又有不失现代观众所喜爱的音乐的流畅度。音乐的抑扬顿挫配合以不同的篇章段落,与舞者动作的快慢收放相得益彰,其空灵感的音乐,营造了距离感,渲染了作品氛围上的悠远,而寻石的铿锵、展览的喧哗等音效及唱词的加入,又将观众拉回“现实”。在其音乐营造的近与远、虚与实之间,很多观众留下了“太好哭了”的名句。


2.3对精品之作的不断打磨

《只此青绿》从从首演之处,便赢得了极好的口碑,被网友们誉为“极致美学”、“舞剧的天花板”。然而创作者对于该剧的追求却不止步于此。从首演至巡演,主创团队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于各大平台收集观众的观演反馈与建议,对作品审视、推敲并加以修改,仅笔者时隔一周所观演的两次演出中,在舞剧“尾声”部分的动作上就已做出改变。正像编导周莉亚所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更好的版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品之‘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正是有着主创团队沉下心来,经不断如希孟绘画般呕心沥血的创作、审视、推敲,孜孜不倦地细心打磨,才能使《只此青绿》从2021年8月首演至今,热度从未消逝:舞剧巡演之初便大受好评、一票难求;在春晚舞台凭借“青绿”选段“亮相”后竟“引无数网友竞折(青绿)腰”;被写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2022年9月15日更是捧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而归;此外,《只此青绿》观后的意犹未尽还引发了众多观众跨省、市多次追剧的“青绿跑”现象,与五年前《千里江山图》展出所引发的“故宫跑”遥相呼应。

总之,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下,《只此青绿》在守住传统的同时用创新手法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独有的文化,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舞蹈的创作团队和演员、甚至观众观演时的沉下来,对中华传统美学加以关照,赋予这部舞蹈作品以生命力,使得画作及宋代的文人精神,通过我们当代人的创作真正“活”起来,带给观众“于青绿之中,赏江河无垠、览国风浩荡”的沉浸式体验,这便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爆款背后的“人和”因素。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