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葡聚糖的光致发光性质及机理研究

作者:张永芝 王倩 赵子豪 袁华 谭业强 袁望章来源:《高分子学报》日期:2022-09-15人气:1237

近年来,非典型发光化合物因其在细胞成像、药物释放、防伪、数据存储与保密、离子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10]. 目前,尽管在不同材料体系开发、光物理性质研究及发光机理理解等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对其发光机理的理解仍处于初始阶段,未有达成统一认识. 例如:具有代表性的树枝状聚酰胺胺[2,5,11,12]和聚乙烯亚胺[13,14],许多研究者对其发光机制的理解不尽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之前报道的非典型发光化合物多为偶然发现,不同体系缺乏相应关联,这也为普适性机理的提出带来了困难. 另一方面,对非典型发光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荧光发射,而磷光过程,特别超长寿命室温磷光(p-RTP)[15]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全面了解体系光物理过程与机理.

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簇聚诱导发光”(clustering-triggered emission, CTE)机理来阐释非典型发光化合物的发光[16,17]. 即此类化合物的发光现象可归因于富电子基团(如杂原子、C=O、氰基)的簇聚引起的电子云重叠(电子离域扩展)及构象刚硬化. 淀粉/纤维素[18]、聚丙烯腈(PAN)[19]、聚(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 (PNHSM)[20]、聚乙二醇[21]等不同体系高分子的发光很好地证实CTE的合理性. 同时CTE机理也可以用于指导发现与设计新的非典型发光化合物. 然而,已报道的多数非典型发光化合物为人工合成化合物. 不同于环酸酐基共聚物[22~26]、PAN、PNHSM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27]等合成聚合物,海藻酸钠[28]、壳聚糖[29]、明胶[30]和葡聚糖等天然高分子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优点. 根据糖苷键的类型葡聚糖可分为α-葡聚糖和β-葡聚糖,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等领域[31]. 本文采用的是由右旋糖酐组成的α-葡聚糖,以α-D-吡喃葡萄糖为单体,主要由α-1,6-键连接组成. 同小分子化合物相比,葡聚糖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成膜性. 对葡聚糖发光性质的探索不仅可丰富非典型发光化合物的种类,更有利于促进对非典型发光化合物发光机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开发可持续发展功能材料奠定了基础. 基于此,本文中我们研究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葡聚糖,研究了其在溶液、固态及不同温度下的光物理性质.

结果显示,葡聚糖的荧光强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固体粉末量子效率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加,这与其氧原子簇聚及簇的构象刚硬化密切相关. 浓溶液及固体粉末发射呈现出显著的激发波长依赖性. 此外,葡聚糖无定形粉末具有显著的绿色p-RTP发射,其在压片后强度进一步增强. 这些发光特性可用CTE机理合理解释,并加深了对不同状态下葡聚糖链段的聚集和分子堆积方式的理解.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测试

葡聚糖(MW = 20/70/150/500 kDa)、D-(+)-葡萄糖(AR)购于上海百灵威有限公司,提纯后使用;无水乙醇(分析纯)购于通用试剂(General-reagent);四氢呋喃(THF, 光谱级)购于阿法埃莎(中国)化学有限公司(Alfa Aesar);丙酮(AR)购于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娃哈哈纯净水购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荧光光谱和延迟光谱由英国爱丁堡仪器公司FLS 1000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测定;量子效率由配置积分球的美国PTI公司QM/TM/IM型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测定;溶液吸收光谱用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EV3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得;单晶解析由德国布鲁克公司D8 Venture-CMOS型单晶X射线衍射仪测试得到;发光照片由日本索尼公司Sony α7sⅡ相机拍摄得到.

1.2 葡聚糖的纯化

室温下分别将5 g分子量为20、70、150和500 kDa的葡聚糖溶解于20 mL水中,然后用400 mL无水乙醇(乙醇/水,20/1,V/V)作为不良溶剂使其沉淀. 将获得的沉淀物通过砂芯漏斗过滤收集,然后置于50 ℃真空干燥用于进一步表征分析.

1.3 葡萄糖的提纯和单晶培养

室温下将1 g葡萄糖溶解于10 mL水中,用200 mL丙酮(丙酮/水,20/1,V/V)作为不良溶剂使其沉淀,冷冻干燥.

取5 mg葡萄糖溶于装有2 mL水的小样品瓶中,置于装有丙酮的大样品瓶中,1周后得到晶体.

2 结果与讨论

2.1 葡聚糖溶液的光物理性质

葡聚糖水溶液的浓度及分子量的不同不仅会影响分子链的柔性,也会影响分子链内与链间相互作用,从而对其发光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 从图1(a)可以看出,对于极稀浓度的葡聚糖溶液(0.1 wt%),在312 nm紫外光激发下几乎未观察到发光,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观察到微弱的蓝色发光,其光谱发射强度逐渐增强(图1(c)),呈现浓度增强发光的性质. 随着浓度的增加,葡聚糖分子链逐渐聚集,富电子氧原子簇聚形成簇生色团. 同时,随着分子链的聚集,分子链内与链间相互作用增强,进一步使构象刚硬化,从而减少了非辐射跃迁. 此外,20 wt%葡聚糖浓溶液在254~400 nm的激发波长下,均可有效发射,其发射峰位由300 nm红移至478 nm (图1(d)),具有明显的激发波长依赖性. 这说明在浓溶液中有着多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从而形成了多重发射中心. 由图1(e)可看出,随着浓度增加,其紫外吸收峰强度越来越大,270 nm处的吸收峰逐渐明显,并且紫外吸收边逐渐扩大至超过400 nm的区域,这说明聚集的形成及离域扩展.

  

Fig. 1  (a) Photographs of dextran solutions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aken under 312 nm UV irradiation; (b) Photographs of dextran solutions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aken at 77 K under 312 and 365 nm UV lights or after ceasing the UV irradiation;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a of (c) different solutions with λex of 312 nm and (d) 20 wt%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λexs; (e) Absorption spectra of different dextran solutions.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b)所示,在77 K下,葡聚糖浓溶液的发光显著增强而其稀溶液仍然几乎不发光,这一结果表明构象刚硬化并不是发光的唯一原因. 在稀溶液中,葡聚糖分子链彼此孤立,链伸展性良好,共轭不充分而难以激发,因此即便在77 K构象刚硬化也无法发光. 但其浓溶液(20 wt%),当温度降至77 K时,其发光大幅增强,且在停止312和365 nm紫外光激发后,仍可分别看到蓝色和绿色长余辉. 这主要是由于浓溶液中葡聚糖分子聚集,聚合物链相互缠结,富电子氧簇聚形成簇生色团,增强了分子内/间相互作用使构象刚硬化,同时使电子离域扩展. 77 K下构象进一步刚硬化,簇生色团非辐射跃迁受到抑制,使激子更多地以光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因而其浓溶液在低温下表现出显著的发光增强. 而余辉可归属为低温磷光,其激发波长依赖性进一步说明了体系多重发射种的存在.

图2(a)为8 mg/mL葡聚糖在H2O及THF/H2O混合溶剂中的发光照片,在312 nm紫外灯激发下,葡聚糖在纯水溶液中发光较弱,随着混合溶剂中THF含量的增加,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荧光增强. 当THF含量高于80%时,葡聚糖在溶液中形成沉淀. 图2(b)中的光谱测试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特性. 这表明随着不良溶剂的加入,葡聚糖分子逐渐聚集,分子链缠结紧密,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呈现出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性质[3].

  

Fig. 2  (a) Photos and (b) PL spectra of dextran in H2O and THF/H2O mixtures with different THF fractions under 312 nm UV irradiation, concentration = 8 mg/mL.


2.2 葡聚糖固体的光物理性质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发光机理,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葡聚糖固体的光物理性质. 如图3以及电子支持信息图S1所示,不同分子量葡聚糖固体在312 nm紫外灯下均呈现蓝光发射,其发射光谱则呈现明显的激发波长依赖性. 与20 kDa葡聚糖相比,分子量更高的葡聚糖固体半峰宽更宽,发光量子效率随分子量增加而逐步增强(1.6%~3.6%). 这可能是因为分子量增加,其分子链缠结更为紧密,产生更强的分子内/间相互作用力导致簇生色团构象刚硬化程度增大,从而限制了其运动,降低了非辐射跃迁,使得量子效率明显增加. 而高分子量体系半峰宽的增加则可能是其中形成了更多的簇聚发射种造成的.

  

Fig. 3  (a) Photographs of different dextran solids taken under 312 nm UV irradiation; (b) PL spectra of 500 kDa dextran powders with different λexs; (c) PL spectra of different dextran powders under 365 nm UV irradiation.


图4和电子支持信息图S2所示,在停止紫外辐照后,分子量较大葡聚糖(150 kDa、500 kDa)粉末可看到明显的绿色余辉,这可归属为其p-RTP发射. 延迟光谱测试显示254、280、312 nm激发波长下,500 kDa葡聚糖对应的光谱峰位为480、500、515 nm,表现出明显的激发波长依赖性. 其p-RTP最长寿命可达202 ms,这在无定形纯有机发光化合物,尤其是非典型发光化合物中较为少见. 而分子量较小的葡聚糖(20 kDa、70 kDa)粉末未能观察到明显的长余辉. 如图4(c)所示,经加压后,所得葡聚糖片均呈现明显的绿色余辉. 这是因为分子构象刚硬化程度及环境中的氧气与水等猝灭剂都是影响葡聚糖磷光寿命的重要因素. 这种独特的p-RTP发射一方面是具有大量n电子的氧簇可促进自旋轨道耦合和系间窜越过程,另一方面聚合物链相互缠结,使其具有较强的分子内/间相互作用力,增加了氧簇的构象刚硬化程度,从而产生并稳定了三线态激子,继而呈现p-RTP发射. 并且在压片之后,观察到更强和更长的p-RTP余辉,这可以归因于分子的堆积更加紧密,增加簇聚种构象刚性的同时减少了氧气和水分子对三线态激子的猝灭. 这种p-RTP的出现,使其在防伪和加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32~35].

  

Fig. 4  (a) Delayed emission spectra of 500 kDa dextran powders with different λexs; (b) Time-resolved decay profiles of dextran powders monitored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c) Photographs of dextran powders and tablets taken after ceasing the irradiation.


2.3 葡萄糖单晶结构解析及葡聚糖发光机理

为了进一步阐述葡聚糖的发光机理,我们对葡聚糖的单体——葡萄糖的单晶结构进行了解析[36]. 由图5(a)可知,葡萄糖单晶中存在着大量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如H―O···H―O、C―H···O―H、O―H···O―C、H―O···O―H、H―O···O―C. 这些相互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分子的构象刚硬化,另一方面O···O相互作用形成了有效的空间电子离域. 这为我们理解聚合物中可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借鉴. 从图3(a)中可以看出,葡萄糖的发光较葡聚糖更弱,这可能是由于分子构象刚硬化程度较低导致.

  

Fig. 5  (a) Inter/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and through-space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of glucose in crystals; (b) Schematic illustration and Jablonski diagram of dextran molecules from isolated to aggregated states.


依据上述数据,葡聚糖发光可由CTE机理合理解释[37~39]. 对于葡聚糖,在稀溶液中,分子链较为伸展,不能形成有效的空间共轭,分子的振动转动使能量耗散. 当分子逐渐聚集,分子链间缠结更加紧密,分子内/间相互作用使构象刚硬化程度增加,氧原子之间形成有效簇聚,电子离域扩展,发光增强. 在固态时,构象刚硬化的环境对氧和水的隔绝有效的减少了三线态激子的猝灭,表现出p-RTP,并由于簇聚种的多样性,其发射具有激发波长依赖性.

3 结论

本文研究了天然产物葡聚糖的发光性质,其在浓溶液和固体中形成了不同的氧簇,表现出激发波长依赖性. 随着浓度的增加,氧原子簇聚形成空间共轭,同时构象刚硬化,发光增强. 且在77 K下,构象刚硬化程度进一步增加,非辐射跃迁受到抑制,表现出激发波长依赖的低温磷光长余辉. 分子量较大的葡聚糖粉末分子间缠结更加紧密,分子内/间作用增强,从而使氧簇更加刚硬化,同时对环境中氧气和水的隔绝能力更强,减少了三线态激子的猝灭,表现出p-RTP发射. 葡聚糖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环境友好性和荧光/p-RTP发射性质,使其有望成为新型生物环保型功能材料.


关键字:优秀论文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