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新时代人文纪录片创作趋向研究——源于对VR纪录片的思考

作者:穆宝宇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3-12-05人气:400

VR技术与纪录片的契合

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利用专业VR设备产生图像、声音以及其他感官感觉,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环境,使其产生在场感的计算机高新技术。[2]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网网相通,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但同样受害于网网相通,人们的孤独感亦不断增加,致使人们本能地渴望一种现实的陪伴感,VR技术的出现与快速成长,使得更为真实的在场感与陪伴感在虚拟世界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新世纪以来,纪录片慢慢成为了VR技术应用的重要分支,VR技术与纪录片的结合源于两者具有天然的聚合关系,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总结了虚拟现实技术的3I特征,即沉浸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想象性(Imagination)。[3]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性即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因此,VR的技术特征使得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不同于通过蒙太奇手法而创作的电影作品,VR纪录片更能够使得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完整性与真实感,这样的特性与纪录片所追求的视听形象的纪实性不谋而合,因此,VR技术的兴起为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人文纪录片,其欲传达给受众的主题含义一般较为深刻,同时也会带给受众一定的情绪改变,VR纪录片以全新的视角将观众“沉浸式”地带入纪录片当中,这样的方式使得观众更能够产生映射性情绪,从而增强了与纪录片中客体的共情能力,从视知觉的角度来看,“沉浸式”的视觉、听觉及全新的触觉等感官体验会强化观众对于纪录片所传达的内涵意义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达到导演的目的与纪录片的意义。因此,VR纪录片成为人文纪录片创新发展的一个趋向,同时由于VR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在影像、视听语言、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成为人文纪录片的一种变革。


创新转变:VR纪录片的创作变革

从视听语言到感官语言。电影作为艺术,同样具有艺术的表意性与想象性两个特征,艺术必须具备语言,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或媒介符号,对于电影来说,视听语言即电影艺术的语言,传统意义的视听语言包括镜头运用、声画组合、画面剪辑等具体的规律与技巧,视听语言是对视听符号系统的一种喻称,是一种非文字、类语言的符号系统。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传统意义上的视听语言开始不足以满足新的高新技术影视作品的需求,例如VR纪录片、VR电影等,VR技术使得影视作品不但具有原本的视觉、听觉,还可以模拟出人的触觉等,让影像产生了新的全感官语言,正是这种全感官体验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可以身临其境的沉浸其中,此外,高新技术与影视作品的结合也会对传统视听元素进行所谓的“丢弃”,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VR技术的运用使得影像没有取景边框,因此,景别、运镜、构图等视听元素随着景框的去除而不再适用,全景式界面让“固定机位+长镜头”成为VR纪录片中最常用的拍摄方式,从另一种角度来看,VR技术在纪录片作品中的运用是对巴赞长镜头纪实美学的复兴。

VR技术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促进了传统视听语言到全感官语言的转变,也使得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感大幅度提升,对于人文纪录片来说,这一趋势会更加有益于其深刻含义与共情程度的表达与提升。

从线性叙事到球状叙事。互联网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传受关系发生变化,观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发现者,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之而来的是观众对信息获知新的方式的增加,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观众获取的信息的范围及方面也会随之增大。从叙事的角度来讲,纪录片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从而使得观众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产生共鸣,最终更好地、更深刻地传达纪录片的深邃内涵、人生哲理等目的。

在传统纪录片的叙事逻辑中,创作者往往会设置一条清晰的主线,根据主线来延展故事的副线,从而形成多条故事线叙事,但总的来说,不论是单线叙事还是双线平行叙事甚至树状图式叙事,这样的叙事手法仍然属于创作者牵引观众进行信息获知的传统线性叙事,观众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的主观能动性被抑制,通过视知觉而反映到大脑之中的思想信息获取也会受到限制。而VR纪录片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带来的诸多限障,VR纪录片对于故事的讲述以球状结构自发扩散,信息的获得源于观众在观看时多角度、多感官沉浸式地自身体验。纪录片提供的信息、背景、细节愈多,其表征真实的能力也就愈强。[4]VR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既带给观众奇观化的体验感受,而且能够更好地讲故事,从而给观众更加深刻的认知、共鸣及真实感。

在VR纪录片中,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观众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现场,“亲身”目睹人物与事件的发展,对于纪录片中信息的获得与认知,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观察,这是一个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引导式叙事的主动发现的过程,更大的行为空间与自由视角所带来的强烈的现场感与沉浸感会增加观众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的认同感,从而带来心理上的改变,同样也会改变观众对于信息认知的态度。VR技术的加入使得纪录片的主线逻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二维的线性叙事转变为三维的球状叙事,观众与纪录片的互动性进一步提升。


全新特征:VR纪录片的思维转变

沉浸交互、游戏体验。马克·波斯特在他的著作《第二媒介时代》中提到了第一媒介时代和第二媒介时代,并且做了详细的概念论述。他认为,第一媒介时代源于互联网的出现,将人们第一次连接起来,第二媒介时代起源于传受关系的转变,因此,互动性传播成为其重要特征。2013年,中国学者李沁认为世界正在进入第三媒介时代,即以泛在物理网络为基础的,以沉浸传播为特征的泛众传播时代或者称沉浸传播时代。[5]得益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在沉浸传播时代,VR/AR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媒介变化与更加吸引人的游戏体验。以VR纪录片为例,VR技术与纪录片的结合,让观众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真正的个性化内容创作与三维互动叙事成为VR纪录片的全新特征,也称为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向。

奥利弗·格劳在他的著作《虚拟艺术》中认为沉浸是一种使人全神贯注、从一种精神状态到另一种精神状态发展、变化和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沉浸者与展示物间的心理审视距离不断减少,体验者对当前事物的情感投入逐渐增加[6]。VR技术在纪录片中的使用改变了感官体验、叙事结构与人称视角等元素,增强了观众与影像之间的交互,VR纪录片所带来的沉浸感就是源于此,此外,沉浸交互所带来的全新游戏体验能够更好地协助人们理解纪录片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纪录片中的沉浸交互元素带来的新奇体验同时也会提升纪录片的趣味性,对年轻的观众产生吸引力,提升年轻用户群体的比重。

例如由BBC制作的人文VR纪录片《世界在手中》(Hold The World)运用交互式视频游戏技术和电视纪录片相结合的方式,观众通过VR设备的操作,可以在观看时亲手拿起纪录片中的物品、标本等,并且可以拿到眼前近距离观察,游戏式的操作交互使得纪录片的沉浸感与趣味性进一步提升,观众在“游戏中”更好地获取了信息与知识。

新视角、新人称。纪录片中所展示的细节、背景、元素等越多,其给观众带来的真实感就越强,在VR技术的参与下,观众观看纪录片不再需要保持距离并凝视银幕,而是打破传统纪录片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使观众拥有了更大的行为空间和更自由的第一人称视角,这种仿人类、仿真的自由移动视角能够让观众洞察纪录片中所有的细节,更好地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从而更沉浸地完成纪录片的观看及信息的获取。

从情感体验与意义获取方面来讲,第一人称的自由视角所带来的强烈的“在场感”会增强观众对于自身角色定位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心理上的改变,让移情成为可能,这种第一人称的自由视角能够促使观众在观看时更容易与纪录片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情,让观众产生超越观看普通纪录片的情感体验,此外,由于视角更加自由,对于纪录片中的细节把握会带来新的信息认知与更加深刻地理解感受。

从视觉效果与体验来看,VR技术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会给观众带来很多非常规视角所展现的奇观化的视觉体验,通过观众的肢体动作变化进而产生视角的变化,例如在《格陵兰在消融》(Green land Melting)中,观众可以通过空中、水底等非常规视角来体验纪录片中的风景,在海平面视角时,观众如果蹲下就会看到水下的冰川,同时具有被海水包围的感官体验,站起来就能浮出水面,这种带有强烈互动性的奇观化视角同样是VR纪录片最吸引人的全新特征,值得传统纪录片创作者转变创作思维来进行改变尝试。


严峻挑战:VR的“真实感”与纪录片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性,克拉考尔在他的著作《电影的本性》中认为电影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同时他认为物质现实再现具有“记录”与“揭示”两种功能。[7]记录功能即通过光学影像对现实世界的精确复制,揭示功能是指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现实必须要用电影化的手段来展现,例如人的情感心理活动、事件的多元视角、抽象物体的外部形状等等,克拉考尔在著作中充分肯定及论述了视听语言(景别、镜头运动等)对现实“揭示”功能的作用。因此,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应具有两重属性:一是物质世界的复制记录性,二是现实世界的深入揭示性。所以,克拉考尔的理论并不是简单地对物质现实进行光学物理的复制,而是在此基础上,以视听语言、剪辑语言等为手段将复杂的现实世界在人们的认知层面进行复原,这也是纪录片所遵循的“真实性”的依据,在力求更为真实的复原人们生活面貌的同时,揭示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出现实中的哲理与含义。

然而,VR技术与纪录片的结合却给纪录片“真实性”的本性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的学者认为那些“身临其境”“视觉奇观”“全感官体验”带来的沉浸性加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他们认为视觉感知上的逼真性与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一种同比转换关系,就像人们观看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时,火车呼啸驶来时,人们被吓得逃跑,而当人们在通过VR设备观看惊险VR电影时也会做出许多反应,然而,这些只是人们得到的视觉体验与现实生活进行对照之后而产生的“本能”反应,是一种“生理上的真实”,它与我们上面提到的遵循克拉考尔“物质现实复原”论的纪录片“真实性”并不是一个概念,VR技术给纪录片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在场、临境的“真实感”,而非“真实性”,学者彭兰也认为,更强的真实感不意味着更强的真实性。[8]VR技术所带来的“真实感”会放大观众生理及心理上的反应,从而让观众混淆两者的概念,观众明明知道自己在看VR电影,自己并不在第一现场,但是身体还是会做出反应,于是人们沉迷于这种以假乱真的感受当中。

VR纪录片的挑战与困境正是在此,这也是VR纪录片所存在的最具有争议的地方,即本性问题,VR纪录片的能否称之为“纪录片”?尽管上面我们讨论了VR技术与人文纪录片结合所带来的优点,但此趋向是否可行?人文纪录片的发展能否与VR相结合仍然取决于VR纪录片本性问题的结果。


结语

在更远的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必定是所有行业都绕不过的一环,影视行业更是如此,VR技术在纪录片领域的运用带来了无限机遇与挑战,创作的变革、思维特征的转变及高新技术的再发展注定了VR纪录片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本性问题严峻,但目前出现的案例所带来的口碑与评论风向是向好处发展的,因此,纪录片的发展趋向必定会在与高新技术结合的希望与痛苦裹挟之中走下去。


本文来源:《声屏世界》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