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诗经》中的黄河文化符号解读

作者:董雅茜 李圣华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日期:2023-12-12人气:322

《诗经》中黄河文化的意义阐发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符号。


目前,学界对于黄河文化传承与阐发的媒介研究大多是围绕着文学作品展开的,也就是说,对于黄河文化传播与价值建构发挥最大作用的是文学媒介,即文学作品通过文字意义与语言逻辑的创造性,赋予黄河文化“根脉”的文化特性。而《诗经》正是承载黄河文化的重要文学媒介,可以说,《诗经》搭建起了古今黄河文学和人文黄河的血脉联系。因此,对《诗经》中的黄河意向展开文化符号学分析,是一种对黄河的再编码过程,是对黄河文化意义的创新性阐发,也是理解与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诗经》中的黄河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及教育意义,从建构主义视域出发对黄河文化符号进行解读,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诗经》中黄河的意义构成

黄河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广泛出现于《诗经》中多数诗歌创作的全过程中,更有诗人直接将黄河作为一种文化意涵进行文学创作。研究者在收集这些诗歌后,对诗歌中的黄河符号从意义构成的角度进行文化符号学阐释,发现黄河作为文化符码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中,可以被分为情感寄托的符码、呈现景观的视觉符码、具有讽刺的指示符码和家国命运的象征符码4 种类型。


情感寄托的符码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大多立足现实直抒胸臆,笔者将这些情感进行归类,大致分为倾慕之意、家国情怀、思乡之情、流离之苦和哀怨之苦5种类型:


一是倾慕之意。《诗经》中大量的爱情诗都以黄河为创作背景,黄河不仅是见证爱情的地域符号,更是一种承载了情感意蕴与艺术氛围的抽象符码。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强调了黄河成为青年人约会的重要场合。同时,黄河作为一种抽象符码,与早期人们“水孕育生命”的观念不谋而合,《诗经》中的水意象富有审美意蕴,其沉淀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家国情怀。数千年来,黄河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不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儿女情感寄托的特殊符号。“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沔彼流水,其流汤汤。鴥彼飞隼,载飞载扬。”诗人运用艺术化的加工手段,以水流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自己不安的处境,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寓示自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堪忧之情。


三是思乡之情。《诗经》中也存在将黄河视为阻碍游子归乡或寄托思乡情之符号的现象。“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这首诗运用设问与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一名游子思归不得的苦闷心情。


四是流离之苦。从古至今,黄河周边的灾荒战乱时有发生,因此而流离失所的人数不胜数。因此,黄河作为一种情感寄托的符码,也承载了诗人们的流离之苦与抑郁不满。“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河之漘。”黄河边茂密的葛藤与无亲无故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苍凉之感借助黄河及周边景象尽数抒出。


五是哀怨之苦。《诗经》中关于忧愁的诗非常多,其中哀怨之苦不在少数。如《鄘风·柏舟》中提到:“泛彼柏舟,在彼中河。……泛彼柏舟,在彼河侧。”诗人以黄河中柏舟起兴,写自己为婚姻恋爱受母亲阻碍而苦恼,从而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怨气,也隐含了年轻人为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


呈现景观的视觉符码

《诗经》中的黄河不仅作为一种情感符码,蕴含着诗人的悲欢离合,而且还是一种平实可见的物质景观供诗人参观欣赏。诗人往往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对黄河这一天然景观进行描述与寄寓:一是描述作为背景的景观符码。黄河在一些诗歌中仅仅扮演着故事背景的角色,描述黄河景观也仅是出于叙事完整性的目的,如“泛泛扬舟,绋纚维之。”“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此两处的黄河仅仅是交代了泛舟和垂钓的地点,并无其他内涵性意义。二是寄寓调动心绪的景观符码。黄河不似涓涓细流,它蔚为壮观、一望无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魏风·伐檀》中有记载:“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劳动者在辛勤劳作时,面对碧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赏心悦目,河水的美好与统治者的剥削形成对比,感情色彩更加浓重,诗歌也更富有艺术色彩。


具有讽刺的指示符码

黄河还是一种具有讽刺的指示符码,激荡着诗人对政治统治的批判与讽刺。如《郑风·清人》中提到:“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其中的彭、消、轴说的是黄河岸边郑国的地名,乍看是讽刺郑国将军高克背叛郑国、逃往陈国,实际是讽刺郑文公的昏庸无道。《小雅·十月之交》中描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诗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文中说大河泛滥横流水,倒海翻江冲垮山,是为后世描绘的灾变图。因囿于当时人们的知识体系,对自然灾害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认识,诗人将灾难归结到执政者周幽王的无数罪行上。但从诗歌的整体上来看,有力地表现了忧国忧民的主题。


家国命运的象征符码

黄河亦是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着气势磅礴的伟力。这方面的诗歌多来源于颂歌或祭祀歌。《周颂·般》提到:“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其中的翕河汇于黄河。这首诗歌运用了最能体现空间感的山峰河流来实化这种象征,通过营造磅礴雄伟的艺术氛围,隐喻周朝统治的伟大,体现出圣王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


黄河文化的符号价值

极具意蕴的文化符号

诗人借助诗歌,表达黄河文化的底蕴,将诗歌的韵律、自身的思疑、黄河文化三者有机联系起来,以审美体验的形式构建起黄河文化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通过塑造黄河的文学形象,赋予其某种特殊价值的指代性意蕴的同时,也使得作为文化符号的黄河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黄河之所以能够被建构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得益于以下三点:


首先,溯源文化意蕴。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商颂·玄鸟》是殷商后代宋人祭祀其祖先武丁的一首乐歌,描写了天下归心的一统局面。诗歌第四章写道:“四海来假,来假祁祈。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商族此时发展兴旺、政局稳定,不但中原诸夏部族,就连四方小国也纷纷来朝拜,继而以朝拜者的视角描写了黄河围着景山绕的恢宏景象,足以见武丁功业之兴盛。黄河被先民认为是吉祥福禄的象征。朱熹在《诗集传》评价:“其有天下之初也。”因此,即使相隔千年,人们依然能从《诗经》中追根溯源,找到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社会文化意蕴。黄河文化彰显着黄河流域人们的社会风俗与社会文化。《卫风·硕人》第四章写道:“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这是一首赞美齐庄公之女、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庄姜出嫁时,黄河是仪仗队的必经之路。卫国百姓就守在黄河岸上迎接新娘。庄姜出现后,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仪仗队、端庄大方的新娘,不由得借助浩大的黄河之水发出由衷的赞美,千古名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成为描写中国古典美人难以超越的经典。这一篇不仅体现了黄河的水势浩大,而且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流域人们丰富的生活情趣。


最后,田园文化意蕴。《诗经》中的黄河反映并见证着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状况。农业是黄河文明诞生的基石,是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产生的先决条件。农业劳动是诗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生产活动,其在一些诗作中记录了古代农业文化的发展面貌。《小雅·采绿》中描写了一种田园生活:“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前两句为实写,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现了诗人心理的微妙变化,即盼郎君归来的苦闷与幽怨;后两句为虚写,虽然没有出现返回的字眼,却尽显归来之意,更显示出别离之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幽怨深思之情。


连接古今的价值导向

对中华儿女来说,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更是一条精神文化长河。保护、传承、利用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弘扬健康价值观与审美观,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弘扬健康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诗人创作时不仅将黄河看作一种意象,还对黄河进行了拟人化处理,将黄河与许多优秀品格联系起来,从而建构并提升了读者的价值观与美学情操。同时,《诗经》中的作品也将黄河与忠心为国、忧虑天下、努力奋斗等优良品质联系起来。而这一价值概念的继承对于当今的社会构建仍然至关重要。在美学方面,《诗经》中的黄河意象,展现了一种极具历史风味的壮丽之美,也呈现出了一种道德传承的秩序之美。换言之,黄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指引着中华儿女建构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审美志趣。


其次,传承民族智慧,助力文化自信。作为文化符号的黄河,在《诗经》中体现着人们兼容并蓄的思想智慧。解读《诗经》文本的过程中,可以窥探出古人对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认同与期望。可以说,多元文化的统一与认同也造就了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传承。此外,《诗经》中的黄河多以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意象出现,同时蕴含着古人不畏艰险、未雨绸缪的思想智慧。在黄河的气势之下,人们怀揣敬畏心理,不断正视困难、砥砺前行。这种尊重自然、不畏艰辛的品质也使得黄河文化具有了相应的力量,从而增强了黄河乃至中国的文化自信。


总之,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优秀精神宝库,它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码。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关注它、挖掘它、传承它,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黄河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潜力和民族凝聚力,应成为唤醒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立足人民真实需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精神血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是一个应当被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思考的话题。


本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https://www.zzqklm.com/w/xf/265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