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数字化时代下美术馆“沉浸式”展览研究

作者:吴勇来源:《新美域》日期:2024-02-22人气:86

引言

展览是美术馆与观众联结的通道,观众可以在展览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在数字化时代下,展览形式逐渐多样化,数字化技术在美术馆展览中被逐渐应用,不仅加强了观众与展览之间的互动,丰富了观众的展览经验,还提高了观众的展览兴趣,从此,观众不再是被动地参观展览,而是成为了展览的组成部分,即所谓的“沉浸式”展览。

“沉浸式”展览来源于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沉浸理论”,即当人们从事自己热爱的活动时,就会全神贯注,不易受其他事物干扰,失去时间感,完全沉浸于其中,从而使体验最优化。[1]在《虚拟艺术》一书中奥列弗·格劳提到,沉浸是一种使人专注、投入,从一种精神状态发展、变化到另一种精神状态的过程,能缩短观众与作品的心理距离,增强观众对作品的情感投入。沉浸式展览改变了大众对美术馆“艺术总是高高在上的”这一陈旧观念,打破了传统,建立艺术与观众之间新的互动和观看关系,让艺术品与观众对话,构建了全新的观展模式,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包围和置入,这种转变也引发了观众对艺术新的思考和探索。[2]

一、数字化时代下美术馆“沉浸式”展览的主要特征

(一)科技性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方式,渐渐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艺术一方面在探究这种改变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自我革新,在艺术创作中加入科技元素,使艺术与科技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领域融合,赋予艺术作品时代的生命力。从此,艺术作品不再是局限于画框里的绘画或陈列摆放的装饰,而是开始变得更具动态感和实时交互特性了。艺术家借助虚拟现实(VR)、三维实镜、多通道交互或机械数控等技术创建动态环境,使用红外线感应、数字摄像头、遥感器等分析、捕捉观众的语言和表情,再通过声音、图像等反馈,与观众实时互动,如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的兰登国际创作的《雨屋》(如图1),整个房间内大雨滂沱,观众置身其中能看到身边落下的雨滴,听到噼里啪啦的雨声,但是,即使观众不带雨伞,在里面随意走动也不会被淋湿,兰登国际虽未过多透露设计细节,但他们确实承认,《雨屋》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在房间内设置多个隐藏式3D摄像头,以实时检测观众的运动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控制关闭电磁调节阀,这样观众所在位置便不会有雨落下。[3]


(二)感官性

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沉浸有助于观众深入理解作品。在“沉浸式”展览中,多感官刺激能使观众沉浸其中,思绪自由游离,进而意识到平时触摸不到的深层次感觉,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视觉方面,不仅具有360度环绕式视域,亮度、线条和对比度也会给观众带来视觉挑战,如埃利亚松的沉浸式展览“感觉即真实”,用60米长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灯阵打造出人造光谱空间,观众能够自由选择色彩分区,进行情绪的沉浸与释放;在听觉领域,音乐和音效多以视觉元素辅助的形式出现。如作品《花舞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如图2),通过电脑程序创造出一片虚拟花海,观众的任何举动都会影响到花的诞生、绽放甚至枯萎,并为其搭配各种音乐,包括激昂的西方交响曲、婉转的东方民乐,使其充满自然的壮阔之感。在触觉方面,多通过模仿大自然中阳光、风、沙子等物质的质感,加深对观众的感官刺激。[4]


(三)互动性

在对精神生活追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走马观花式的普通展览及被动收听解说的参与方式已无法激起大众的兴趣,人们对互动性及参与感有了更高的要求。沉浸式展览中,空间已不再被单纯定义为艺术品的陈列场所,在互动与体验的要求下,展示空间会随着观众的某些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场馆会从静态转为动态,在变化中给予观众反馈,从而形成体验闭环。在沉浸式空间的打造中,艺术家一定程度上把展览空间变成了一个演播舞台,艺术作品和空间共同组成了这个舞台,而观众则变成了舞台上的演员。舞台会因演员的行为发生实时变化,演员也会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主动“创造”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2023年我国举办的《长安三万里——寻梦·沉浸式艺术展》,应用投影、装置、空间交互、AR增强现实、AIGC等新媒体创新技术,将电影元素、场景、画面进行艺术化再创,将观众带领到梦幻盛唐,融合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让观众全身心投入到影像传递的情感与意境之中,享受视觉魅力的艺术盛宴。[5]

二、数字化时代下美术馆“沉浸式”展览的审美价值

(一)拓宽美术馆艺术的内容呈现方式

首先,“沉浸式”展览的艺术现场能够向观众展示艺术创作的过程。以绘画为例,从复制品的画作中很难看到颜料的原始色彩和画布的质感,以及画作最后呈现的光感、痕迹感和立体感。因为除了画作本身,作品的每个部分都带有被赏析、被挪移过的痕迹,这种岁月的沉淀为作品带来了多种解读。在“沉浸式”展览中,艺术创造、布置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创造性,艺术变得可视化,得以与观众共享。其次,“沉浸式”展览对空间的拓展使其内容摆脱了材料的束缚。在传统艺术创作中,材料会限制艺术作品的内容,从而影响创作进度,对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展览中,更会限制其展示空间。“沉浸式”展览能将材料与内容融合,运用“声”、“光”等感知材料,使观众感受其“物性”,在保留场馆仪式感和气氛的同时,克服了图像的限制性。

(二)提高美术馆艺术的场景叙事能力

首先,“沉浸式”展览具有自由性,能加强作品之间的联系,让展览空间形成流动状态。艺术作品的陈列展览本身具有艺术性,在哪里展出,与什么作品陈列在一起,摆放的空间、角度与高度等,都蕴含着策展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再创作的心血,而传统的艺术展览往往会将作品的氛围弱化,“沉浸式”展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环绕的尺幅消除了作品间的间隔,通过元素的自由流动让作品间实现了无界。其次,“沉浸式”展览可以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与空间感,提高观众的审美。观众能够清晰捕捉到作品的材料和质感,通过观看距离、角度和光线等差异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引发观众共情,促进观众彼此的理解与交流。最后,“沉浸式”展览将作品从平面延伸到空间,其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艺术作品,绘画艺术从抽象走向了具象,其艺术作品已非致力于意味的阐释,而转向了对场景的阐释。

(三)丰富美术馆艺术对观众的感官体验

“沉浸式”展览通过与观众的感官互动,帮助其进行感官探索与整合。首先,“沉浸式”展览能够拓宽观众对物质的理解维度。人类一直通过艺术进行物质探索,如原始人通过雕塑探索生命的边界,后来通过热处理艺术探索热力和化学的奥秘,文艺复兴时代通过材料与光的关系,追寻物质的本源性构造。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随着科技对光本质的发现,开始探索自然的本源——光的变化规律。其次,“沉浸式”展览通过调动全部感官来帮助观众进行感官整合,重拾感官的敏感性。数字技术的虚拟交互性能够制造出基于当前时间框架的多感官交互空间,复原艺术最初的自然感知状态,丰富人类当下的身心体验,使其进行感官化的调整和具身完整性的回归。最后,“沉浸式”展览能通过感官的刺激颠覆观众原有的时空概念,让观者在异质空间中实现自我空间的建设,获得空间认同感及超越感。沉浸式作品经常用光突破物理和观念的界限,让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错,重塑观众的时空感。

三、数字化时代下美术馆“沉浸式”展览的现实思考

(一)虚拟与真实的冲突

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使以保存和展示实物为主的美术馆也受到了冲击。首先,数字技术的逐步升级与介入,让学者们担忧“沉浸式”展览这种数字美术馆会导致实体美术馆消亡。显而易见,这种担忧具有浓厚的悲观色彩,过于消极,美术馆与音乐、电影等艺术不同,其“物质性”是虚拟数字所无法替代的。观众通过数字媒介看到的更多是有关作品的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但无法接触到作品的“灵魂”,美术馆作为发展审美、启发灵感的场所,真实的艺术作品可以真正地吸引观众,让观众切身感受作品的魅力。其次,美术馆可供观众面对面欣赏、感受作品,能锻炼观众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当信息技术介入时,观众与作品之间就有了新的媒介,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需要观众带着眼镜观展,使观众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展览一般在展厅中央,观众与真实的展览作品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会影响观众的实际观看体验。最后是艺术品收藏与展示空间的问题,展厅的数字信息设备能够集中展示作品,拓宽展示的空间,缓解藏品与展示空间之间的矛盾,而且,对需要修复的作品,无法展出实物作品时,数字展示就成为了其重要补充。但是,“数字化”终究不能取代美术馆保存实物的功能,人们始终活在真实世界中,与艺术作品面对面接触的体验终归无法替代。所以,技术设备的升级应用更应该鼓励观众在美术馆抬头看实物,而不是让观众低头看屏幕。

(二)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沉浸式”展览具有华丽的展示效果,能让观众产生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已成为艺术展览的吸睛利器,但“沉浸式”展览理应在艺术范畴内,但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沉浸式”展览愈发追求科技手段、重视感官体验了,颠倒了技术与科技的主次关系,最终使其失去了艺术内核。而且,美术馆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以往传统的艺术展览场所转变为了体验场所,与展览相关的文创产品、“沉浸式”巡回展等为美术馆创造了巨额增收,首当其冲的便是“沉浸式”展览的虚高票价,在其光鲜亮丽的宣传与铺天盖地的营销下,艺术作品逐渐沦为了经济的附属品,最终导致展览市场成为了一戳就破的泡沫。虽然“沉浸式”展览是在开阔自由的艺术氛围与信息技术的共同作用下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内涵的,但不可否认,当下“沉浸式”展览的质量良莠不齐,存在科技含量低下、艺术氛围不浓、沉浸体验不佳等问题,艺术家与策展人要将科技与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有艺术深度和人文情怀的展览。

(三)娱乐与教育的碰撞

美术馆的基本功能便是教育,在追求“寓教于乐”的过程中,美术馆试图用丰富“乐”的形式来达到“教”的效果。毋庸置疑,“乐”指审美愉悦,但“沉浸式”展览的艺术形式使“乐”有了向感官娱乐发展的趋势,大部分“沉浸式”展览会运用数字交互设备,使其具备一定的游戏性质,虽然能将观众快速带入美术馆的美学情境中,但是观众在游戏中激起的兴奋感却不利于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保持平静的内心状态。美术馆的教育意义并不是让观众学习和掌握美术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其运用、整合,发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沉浸式”展览在当下能使艺术作品用现代语言发出新时代的声音,与时俱进的不仅仅是美术馆的经营理念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也关系到作品的表达方式与途径。在这个时代,技术正在以—日千里的速度发展着,“数字”可能是美术馆拉近与观众关系的一味调和剂,“娱乐”似乎变得合理了。

四、数字化时代下美术馆“沉浸式”展览的未来趋势

(一)迭代:从“实体”走向“数字”

“沉浸式”展览是美术馆走向数字化的标志,从发展的视角来看,数字化美术馆是实体美术馆的迭代,而美术馆正在以数字化美术馆为基础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高级的“数字”状态。在数字美术馆的技术设备方面,规范后台程序,使其更具模块化,一些基础程序朝着工具化方向发展。同时,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能为人们提供更智能的推送内容,并使其具备深度学习的能力。迭代作为社会进步的表现,能为我们提供讨论“未来叙事”的可能性,美术馆是讲故事的地方,“沉浸式”展览趋向于场景式陈列与叙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输出内容,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二)放大:从“馆内”走向“城市”

数字美术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文化入口,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城市成为美术馆。以往艺术作品的创作随着时间与城市的发展已面目全非,但作品是此时此地的见证,人们依旧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了解艺术家与城市的故事,让艺术作品从美术馆走向城市,使其更具社会性。而且,美术馆的展览者是鲜活的人,能将个人情感通过作品与城市联通,使其产生心理认同。所以,城市美术馆并不是将城市的地理位置与作品进行简单匹配,而是将时间沉淀与地理位置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文明风貌。“沉浸式”展览有助于重塑城市历史,再现城市风貌,城市也会因城市美术馆而变得层次分明。

(三)引领:从“展览”走向“教育”

    教育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火炬,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将“沉浸式”展览与学校美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等相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借助美术馆这一专业场所,在高雅的艺术场景进行“沉浸式”美育,将静态的展览转化为动态的美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展览走进教育,让教育走出课堂,馆校合作的“沉浸式”体验更能充分挖掘艺术的魅力及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小结

    当前,“沉浸式”艺术展览发展迅速,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其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优秀的“沉浸式”艺术展览需要体现艺术家的思想,将科技与情感、审美有机结合,真正展现技术背后的文化底色。


本文来源:《新美域》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