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困顿及优化路径探究

作者:肖家美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3-04人气:84

1.概念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学科馆员原源自于美国,学科馆员一般界定为学科或专业领域具备一定学科知识、信息服务知识和资源获取和分析加工能力的图书馆馆员,能够以用户教学、科研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与资源。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基于用户需求,通过检索、筛选、加工等途径,为用户提供深层次、多元化信息服务的一种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有效构建了图书馆与二级院系的桥梁。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建立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利用学科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确化、集成化等特征的知识服务体系。“互联网+”,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化手段,能够实现图书馆领域学科服务模式的新革新。信息化时代,学科服务系统由学科馆员、学科用户、学科服务平台等构成,需要有针对性考虑和满足用户对学科服务体系的可行性和可及性,深度提供教学资源获取、科研数据管理、资源数字化及资源开发管理、实现用户对学科服务需求满意度的达成。作为深化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科服务的提供者,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鉴“互联网+”技术,高校图书馆能够提高学科服务效率和水平、拓展学科服务领域、改善学科服务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高效、精准、开放的用户体验,本文从“互联网+”背景出发,对高校图书馆与学科服务关系进行解读,通过分析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尝试提出行之有效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新模式,进而提高学校学科、教学和科研发展水平,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2.高校图书馆与学科服务的关系

学科服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学科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是高等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基石,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以及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中的起着越来越难以替代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1高校图书馆是学科服务的基石与保障

学科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支持,图书馆掌握着前沿性的馆藏资源和信息服务,为学科服务建设提供资源和信息支撑。同时,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就是教学科研与服务,图书馆是学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不容小觑,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提供软硬件支持,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阅读延展平台,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同时培养了人才。图书馆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除了承担着信息服务的职能之外,还具有提供学科服务的任务,部分高校图书馆还承担着教学和课程建设的任务,高校图书馆能够不断深化学科服务理念。

2.2学科服务引导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学科服务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服务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向,依托“互联网+”,高校图书馆迎来了服务智慧化趋势。同时,为适应高校学科服务发展需要,图书馆承担着学科建设与科研服务的职责,高校图书馆必须服务于学科服务发展模式。此外,学科服务进一步推进了图书馆馆藏结构优化布局、资源更新、信息服务升级,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决策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整体实力提升,支撑学校建设与发展。

简而言之,高校图书馆与学科服务休戚相关,高校图书馆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学科服务的需求和特点,不断实现二者的强强联合。

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困境分析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深层次改革需求,现有学科馆员制度在制度上、学科服务模式上、学科服务人才梯队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且越来越呈现不适应性,需要亟待改革创新。

3.1 学科馆员制度不完善

首先,学科馆员制度体系不规范。现有高校对于学科馆员制度依然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有研究发现,通过对42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网站调查发现,仅7所高校图书馆网站显示有学科馆员制度,高达22家高校网站显示无学科馆员制度,剩下13所高校图书馆无学科服务栏目,且学科馆员数量偏少。其次,学科馆员制度还存在过度依赖图书馆及其文献资源的本位思想,忽略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又制约了学科馆员制度的横向联系与配合,不利于学科馆员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此外,学科馆员制度在针对用户需求方面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学科馆员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未起到调适作用,对于精准服务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最后,学科馆员制度在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专业特点和性质方面还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科馆员在通过学科服务时出现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不细致等现状。

3.2 学科服务模式单一

首先,学科服务缺乏对读者用户学情和学习基础的了解,而且用户参与度不高,无法及时掌握学科服务的短板及改进方向。其次,学科馆员素质还存在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当前高校学科服务模式对学科馆员的学科专业化、知识集成化、服务网络化等要求迫切,而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需要不断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此外,学科服务支持保障能力不足,部分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还存在差距,囿于相当高校对于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人员等物质保障不足,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的精力有限。根据官网资料显示,四川文理学院学科馆员目前有在职11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仅有5人,中级及以下职称居多,工学、理学类仅有3人,图书情报、计算机等管理学、理工科专业有较大缺口,服务于学校16个二级学院的能力还存在差距。

3.3 学科服务队伍不均衡

整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队伍参差不齐,且任务繁重。一是学科服务能力还存在差距。学科馆员的主要工作仍然是以图书馆日常工作为主,兼任学科馆员,很难做到有效兼顾,学科服务保障水平不足。二是师资队伍专业不均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囿于图书馆待遇及地位较低,理工科等专业人才引进较院系更难。三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现有专兼职教师年龄结构堪忧,老中青比例不合理,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短缺。四是师资学历结构不科学。图书馆相对于教学、科研等部门而言,处于边缘部门,且缺乏相关经费支撑,人才引进困难,教师学历结构上,博士、硕士、本科学历参差不齐,且外语水平相对较弱,缺乏高素质专业教师,难以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需求。

4.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优化路径

4.1以深化内部治理为核心,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深化高校图书馆内部治理体制机制。首先是完善以嵌入式、信息共享型、“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同型、“学科分馆+学科馆员”型等服务模式为导向的学科馆员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实现监测、评估、预警等功能转向,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满足于用户需求期待。其次是构建学科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运行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全目标、全过程、全结果的制度依规和机制保障,即构建信息资源与参考咨询的创新协同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信息服务保障机制与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相适应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立体式学科服务制度体系。最后,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需要依托学校,要建立健全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院系院长或副院长为主体的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聚合优势,不断织牢图书馆与二级院系的横向联系,不断贴近师生用户的智慧体验和真实需求。

4.2 以利用“互联网+”为手段,拓宽学科服务模式内涵

针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单一化、片面化现状,需要多措并举实施多元化学科服务模式。一是坚持以嵌入式学科服务为重点,提升核心知识服务能力。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构建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拓宽知识功能生态位、改善知识环境,实现学科服务生态系统稳定。[6]二是按照服务内容的核心层服务、中间层服务和边缘层服务学科服务等内容体系,服务平台重点学科,面向全校和服务社会实施嵌入式学科服务,分层分类开展信息服务。三是实施“图书馆员+图情顾问”模式,例如借鉴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的模式,立足于本校区域发展实际和学科、科研、教学功能定位,有针对性地探索提出满足科研信息服务模式。最后,推进学科服务模式向纵深化方向发展,需要依靠信息化时代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以读者用户的资源和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知识服务模块化为牵引,着力实现互联网与学科服务的高效便捷衔接。

4.3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拓宽学科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化需要紧紧围绕国家有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叉学科等学科建设要求,紧紧围绕用户需求,主动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用户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定制,基于移动图书馆、参考咨询、智慧空间服务等平台智能获取信息,智能推送资源,智能定制专业服务,实现用户多元化需求层次。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造学科服务平台,基于用户画像,精准匹配用户个性化需求,挖掘用户服务的新支点,实现信息资源建设与人才培养相适应、技术引领与服务提升相辉映、信息服务能力与信息素质相契合的目标。此外,充分使用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利用网站、微信、QQ、抖音短视频等构建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多元化满足读者用户的信息知识和服务需求。例如,基于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实现阅读推广、信息资源、学科服务咨询等集成,能够有效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最大程度拓展了学科服务宽度和深度,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知识服务的特点。最后,学科服务要找准突破点,以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为重点不断深化学科服务。囿于使用习惯、惯性思维以及认识不到位,部分师生对于图书馆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借还书服务,对于学科馆员基于虚拟空间提供嵌入式、交互式等学科服务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因此,要大力推广信息素养教育,引导师生用户对信息获取及应用能力,实现学科馆员学科服务与师生学习的交互融合,破解固有的路径依赖,同时也有利于图书馆学科服务和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4.4 以培育学科服务意识为导向,强化学科服务队伍建设

对于学科馆员而言,做好学科服务工作,要界定好职能定位,只有找准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学科馆员要选准角色定位,以树立学科服务意识为目标,依靠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个性化服务为突破口,满足师生用户多元化、层级化的需求目标。二是抓好学科馆员入口,高校要加强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支持和保障,重点在职称评审、学历提升、培训轮训、物质资源保障等方面倾斜,同时构建以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科服务团队的补充和动态延续性。三是常态化开展专业培训,主要集中于嵌入式学科专业背景、图书馆学知识、现代信息手段、计算机等信息化平台使用等专业技能,实现一专多能,提高学科馆员整体综合素质。四是学科馆员要在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手段、学科服务能力需要增强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学科服务,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信息服务、信息教育、信息资源与网络数据资源等为内容,精准化提高学科服务水平。最后,要结合学科馆员学科专业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有针对性指导学科馆员职业生涯规划,增添人文关怀,关心关爱学科馆员,提升学科馆员的幸福感,激励学科馆员提供优质学科服务的动力。

5.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需要着眼于“互联网+”视野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革新学科服务模式,依托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在学科馆员制度、学科服务内容、学科服务模式、学科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治理举措,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手段,实现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四治融合”体系,构建多元服务协同创新格局。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


本文来源:《文化产业》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