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传承脱贫攻坚精神,现身乡村振兴伟业

作者:赵红艳来源:《村委主任》日期:2024-03-26人气:70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当前的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在现阶段不断深入推动农业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在“三农”方面的工作成效较为显著,但是农业优势却有所下降,农产品价格较低,使得农民的收入不高,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积极性不够和农产品滞销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要求要对乡村振兴加大力度,使得农民真正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农业科技平稳向前发展,加强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力度。[1]此外,自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关键问题。习总书记针对这一重要转型阶段做出了一系列指示,强调帮扶措施由超常规走向常态化,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当前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虽然得到大幅度改善,但乡村与城市相比,在医疗、教育、卫生、高端资源匹配性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脱贫攻坚精神强调上下同心、全力以赴、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体现了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创新思维的理论根基。脱贫攻坚精神与乡村振兴所体现的底层逻辑高度一致,以脱贫攻坚精神为乡村振兴赋能,有助于充分彰显党的领导作用,调动乡村内生动力,促进扶志与扶智相结合。[2]可以减小城乡差距,保障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支柱地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健全现代社会新格局作出贡献。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仍然处于突出地位,聚焦脱贫攻坚的开拓创新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而有机融合,开辟乡村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使得亿万农民能够劳有所得、老有所依、生活更加富足。通过不断优化乡村振兴战略措施,能够使得农民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自己的专长获得更高的收入,能够使得他们更加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从而更加有积极性地坚持奉献于农业事业当中,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农业能够与工业、第三产业形成联动,共同作用于经济建设当中来,还有利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传承脱贫攻坚精神,献身乡村振兴伟业,还有利于打响农业优质品牌,利用品牌和优良口碑的效应使得农业产品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并且,借助互联网、新兴科技和电商的作用,农业和农产品能够与其他产业形成产业链,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开放性科技资源共享,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3]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分析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握乡村振兴形势

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衍生的新战略,以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因地制宜的探索乡村振兴实践策略是实现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自然过渡。

1把握脱贫攻坚历史成果

从本质而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领之下,是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以客观、发展的眼光审视脱贫攻坚成果,延续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对接乡村振兴历史任务。202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乡村地区彻底摆脱贫困,迈向“三农”发展新阶段。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驱动。第一,根据脱贫攻坚成果确定发展定位。乡村振兴虽是一个面向全国的统一战略,但是各地区经济基础、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想要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了解自身优与不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本土化,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乡村建设步伐。第二,根据脱贫攻坚成果把握国家政策。“三农”的和谐发展离不来国家政策的扶持,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体现,能够为乡村振兴的落实提供指向性的参考。各地区重塑当地脱贫攻坚过程,强化成果分析,从中抽象出地方发展与国际政策的融合触点,做好政策下沉的实战规划,形成“新三农”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真正实现政策惠民。

2把握乡村振兴机遇与挑战

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移,其关键在于明确“三农”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第一,将机遇转化为发展基础。脱贫攻坚斗争中形成了“上下同心、进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民心”的精神,营造了良好的乡村发展风气,为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提供了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一方面在经历脱贫攻坚斗争之后,大大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同心同向发展的格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将扶贫攻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新担当、新使命,协调各方力量,加快资源的整合,争取更大的胜利。另一方面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脱贫之路各有特色,在精准务实、开拓创新精神的指引下,“三农”个性化发展雏形出现规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各地区延续对症下药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产业、人才、生态和基层组织情况,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形成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落实民之所盼,我之所行。第二,将挑战转化为发展动力。乡村振兴的难度、深度和广度更甚,“三农”发展面临新格局、新挑战,诸如产业小而散、三产融合不高、科技支撑不足、联农带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乡村发展不应躺在脱贫攻坚胜利的“功劳簿”上,而是注重衔接与创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大富农产业支持力度,通过政策的倾斜推动乡村社会经济由“个体户”走向“区域链”,将新挑战转化为新路径,达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

3把握全面发展新格局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乡村领域的生产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三农”工作进入新阶段,乡村发展不再拘泥于基本的温饱,而是关注生活品质,强调现代农业内涵的不断外延。因此,乡村振兴的落地应全面把握发展新格局,确定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发展之路。第一,从物质层面而言,加快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融合,推动农村经济的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民富”。这就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引导、融资拓展等渠道,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生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结构,激活农业的稳定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多元化功能,增强乡村地区人民的归属感。第二,从精神层间而言,在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下,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强民风建设,实现“农村美”极为必要。一方面渗透绿色发展理念,有效平衡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观念,合理的开展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保护特色民风民俗,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活动,增强农民的幸福感、愉悦感,形成更为强大、深刻的精神追求,催生支持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二)聚焦“三农”现代化,统筹乡村发展

1、改革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推广体系

    首先应当明确各级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政府应当不断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明确责任,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农民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适合的模式。在推广方式上,应该向技术服务与农村教育与培训相结合、项目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的方式过渡。从产中服务为主逐步向产前和产后服务领域延展。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情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行业需求情况,因地制宜,加强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指导,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营化社会无服务组织,以便于更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农民和技术人员,为其提供一个温馨的港湾。

公共技术推广的投入是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物质保障和重要经济基础,应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运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证才能完成,政府除了建立相应的制度外,还应在经费上提供充分的保障,这样才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正常开展。

2、提高农民科技应用率和综合素质

提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农村建设的优秀接班人,也是科技兴农、人才兴农的重要体现。发展高产、高质农业,推广和应用农业新品种、新产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要发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建立以县农业广播电视机构为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基地,不断普及农业适应性技术,并博采众长,把农民、推广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共同头脑风暴之后所产生的的优质想法组合成相关的建议和意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同服务于综合性的农业体系之中。同时要积极发挥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及时展开培训,构建农技推广网络,形成政府推动,乡镇县村技术员与农户互动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链条。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科教协作新机制

    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转化效率,要加深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运作规范管理和人员把握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一个与农户实际需要相对接的、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农科教协作新机制与体制。利用相关的技术,实现机制配备、人员配备、设施配备的最优化局面。

要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农村主战场,鼓励实地考察、调研之风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必须提倡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农村对农户和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咨询和建议提出。应当开展三农协作体制,牢固树立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指导思想,切实做好政策引导、信息引导,开展好农业系统的内部科研,并以试点和全面推广相结合,综合筹措,整合资源,争取规划,发展项目,壮大力量,形成良性机制。

(三)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强化治理能效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离不来基层政府的支持,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构建推动乡村改革的支撑点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纵观乡村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强化引领作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

在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发展轴心是推动乡村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是乡村的“战斗堡垒”,巩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和服务的核心职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领导和组织号召力,能够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形成支持“三农”发展的合力。注重实践磨砺,在工作中大胆突破创新,敢于尝试、善于反思,不断的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能够带领农民沿着正确的方向共同奋斗。

2坚守人民的主体地位,彰显精准务实作风

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持,增强广大群众的认同感,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为乡村振兴实践出策出力,是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基础的有力举措。第一,激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发展力度和经济地位,鼓励农民建立经济联合体,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产业升级和管理体系,发挥自身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优势为乡村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建议。第二,依托政策导向增强农民职业素养。人民群众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但是想要激活普通大众的内生动力,需要打造新型职业化农民群体,推动农民角色由“基本劳动力”向“产业主力军”转变。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打开农民视野,让他们不仅拥有现代化农业发展思维,能够根据市场导向调整种植模式,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还要具备产业化意识和创业精神,推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3扩大乡村基层治理视域,构建全面发展格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不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构建政治、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宏大格局,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效,强化政治安定、推动经济发展、丰富文化底蕴,乡村战略的落地奠定基础。第一,拓展治理范围。在继续发挥乡村治理政治功能的基础上,激活经济功能,将着眼点放在如何推动乡村各个分散经济力量的整合方面,发挥协调、管理职责保证乡村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循序拓展。此外,完善乡村治理的文化服务功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挖掘、保护、传承本土文化,构建积极向上的新时代乡村文化体系。第二,革新治理方式。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治理体系是现代化的、发展性的、一体化的,因此可以采取法治与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以强而有力的法治措施作为根基,以村民自治打造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为保障,以强化思政感染力的德治为延伸,制衡人与人、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有效化解乡村振兴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振兴乡村任重而道远,需要保持足够的信心和意志力,依照规律稳步进行。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升农业工作者的人员素质,不断完善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之间的互相推动制度,加大农村治理力度,创新农业管理模式,优化农产品产业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能够使得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有利于最终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繁荣昌盛。


本文来源:《村委主任》https://www.zzqklm.com/w/xf/3217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