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趋同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文化管理的思考

作者:陈伟来源:日期:2014-01-12人气:642

一、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文化领域的差异

(一)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文化主体差异

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公办和民办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主体之一的学生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往往比较低,有些甚至没有分数限制,这就使得学生入校后的学习差距很快凸显。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往往把学习定义为大学生活中最遗憾的事。尽管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都有着比较积极的入学动机,但有六成以上的学生依然认为学习是最大的难题。78.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目标但不具体”,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欠缺使得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民办高校的学生除了在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压力,在日常生活、个人感情、未来就业择业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目前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成为一个亟须关注的话题,这一点在民办高校更为突出。但是,有一点值得公办高校向民办高校学习的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有着比较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自主意识,他们大都有着很好的实践能力。

(二)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制度文化差异

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生源特殊性角度出发,民办高校除了在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区别于公办高校外,更大区别是,它把各种制度建立的理念定位在“服务”意识的培养上。随着民办高校从规模效益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过渡,其管理者们已经逐步意识到原先的发展思路已远远不能适应民办大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要使民办高校逐步适应规范化和有序的竞争,首先要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无论是从“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还是从“教师专业发展”思考,服务始终是现代民办高校教育的核心定位。针对民办高校学生入学过程中以“寻求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一直接目的,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就成了所有民办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社会各界普遍看待民办高校学生的“弱势文凭”这一问题,一些学校提出“低起点就业,高标准择业”的就业策略,先让毕业生积累1至2年的社会经验,再在此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从而很好的指导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实干、敬业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在社会上赢得了好评。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民办高校要尽可能本着 “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在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赋予更多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二、民办高校在跨文化管理中与公办高校的协同

(一)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文化中的趋同发展

1、民办高校向公办高校的趋同

在办学模式、学生培养理念和经营管理方面,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相去甚远。但是,民办高校在借助资本市场资源和依靠企业化运作发展的同时,在某些组织原则、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等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公办高校的很大影响。例如西安思源学院曾表示其自身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与西安交大等公办高校没有什么不同,所谓的区别只是学校在运作中利用了市场机制而已,在教育规律的利用方面二者其实是一致的。

2、公办高校向民办高校的趋同

当前, 我国的公办高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优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民办高校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值得公办高校借鉴。

(1)公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开始呈现多元化:政府拨款仍然是公办高校财政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但目前很多公办高校维持日常运转的经费来源于其他方面。

(2)公办高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市场化行为就越来越明显了,集中表现在:公办高校纷纷创办校办企业并希望用所得利润来养校、办学;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重视技术成果转让和技术产权的交易,成立科技开发部,专门从事全校的科技成果转让工作;学校的冠名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股企业,成为公司股份构成的一大组分。

3、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协同发展

民办教育的出现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必然结果,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协同发展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民办高校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积累了公办高校所无可比拟的经验,如行政效率、人事任免、学生维权、教学改革等方面,这些都为推进公办高校的教育改革起到很好的借鉴。而我国的公办高校办学时间长、社会信誉高、基础条件好、体制管理规范,在探索和实践教育规律方面总结了许多经验,这对那些想在办学层次和学术层次上进一步提升的民办高校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必将对我国教育体制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民办高校的办学多样性彰显和秉承了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而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相比凸显出来的协同性则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整合。两者协同发展又保持彼此特色,共同推进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更加完善。

三、民办高校跨文化管理的相关建议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立足办学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路子,坚持建校招生的规模质量并举,坚持以创新求发展,在发展中推进创新。在管理体制、教学质量、人才师资等各方面全方位抢占民办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建议民办高校在跨文化管理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的转变

民办高校的发展重点将倾向投资多元化和规模多样化、办学制度和方向也将更加倾向于现代化、世界化。其工作重点将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经济型向社会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科学型转变,由随意化向规范化转变。民办高校要继续把握市场的契机,抓住市场的导向,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切实的按照教育规律的指导推进自主办学机制,形成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不仅在本地区而且要在周边地区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比重,力争面向全国招生,吸引各地学子来求学。要允许有条件的公办高校实行“国有民办”或联合办学的新机制,鼓励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另外民办高校最大的劣势是缺少文化底蕴。有钱可以马上建立校区、添置设备,但是不一定能请到好教师。好教师更看重你的文化氛围、你的目标追求、你的管理方式。文化是需要积淀的,她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一届届学校领导人的办学治校观念的延续和创新,在于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融合,需要日积月累。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档次。中外办学经验早已经雄辩的证明,今后高校的竞争绝对不再是单纯的硬件设施的衡量就可以的,靠高楼大厦来赢得核心竞争力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靠学科专业建设、靠学术带头人,靠大师的引领。专业建设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涉及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民办高校务必下大决心,在学科建设上,既要平衡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又要注意文理结合,综合发展。要大胆创新,勇开先河,要突破传统,异军突起,这样方能出其制胜。在学科定位上,一个高校应该始终以为国家服务为最高准则,以争夺科技高峰为最强大的动力。要始终向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方向倾斜,始终面向新兴学科和科技前沿开拓。在政策上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紧扣发展大计,培养一批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要设法避开公办高校的学科优势,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手段开创自身的学科发展平台,弥补自身经费不足、人才短缺的劣势,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关键。针对以往民办高校教师多以兼职为主这一非规范化非稳定化的工作方式,必须完善民办教师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将不再局限于仅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迈入正规化的渠道。例如扩大专职教师比例,完善民办教师奖评制度,加大对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对现有在校教师要出资鼓励通过各种进修或联合培养来提高学历层次,完善学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根据本校专业需要,选派教师到工厂第一线进行交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完善理论水平。也可以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指导。要合理完善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科研教学互补,老中青适中的师资队伍。

4、拓宽融资筹资渠道

作为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链中一个巨大的组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紧紧依托市场这一最直接的媒介,保证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长期的稳定的经费来源。单纯利用国库资金来支撑整个教育体系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而如果依照目前这种只有私人或企业投资,并以收取学费作为全部经费收入来源的方式也将给民办高校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其中资本市场的介入是很好的方式:一种是与有实力的公办高校相结合,通过资金分配实现互利共赢;另一种是与部分有一定办学基础的民办高校合作办学;还有一种方式是有雄厚实力的大财团凭借充裕的资金能以最快的速度独资创办现代化的大学。资本市场与民办高校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当然,在拓宽融资筹资渠道的同时,还要倡导厉行节约,有效利用经费。

从根本上讲,教育质量问题和特色问题远胜于体制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完全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模式。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竞争,其目的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办高校是国家的,其教育资源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崛起,必然会使得公办教育的垄断资源受到威胁。在今后十年里,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从而导致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差别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彼此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相信不久的将来,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跨文化背景下协同发展的新时代一定会到来。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