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正能量”价值探微

作者:蒋英燕来源:日期:2014-01-12人气:881

Abstract: 年几乎被“妖魔化”的“非主流”文化固然有其种种不良的负面影响,但被人们忽视轻看的另一极却蕴含着大量积极的正向能量。在一定程度上,“非主流”只是一个源于先在假设的伪命题。实际上,“非主流”文化是以其独有的破坏性方式发挥着建设性的功能。作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站在主流立场来审视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刻板“卫道士”形象,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级来充分挖掘和积极利用“非主流”文化中有效的育人因素,唯此,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

In recent years, almost "demonization" of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 course, all sorts of undesirable negative effects, but unnoticed despise the other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extremely positive positive energy.
.Demonized non-mainstream culture has many negative effects, but there is much positive energy contained, To a certain extent, "non-mainstream" is just a false proposition from the first assumption. In fact,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 plays constructive function in its unique destructive way. As the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tood mainstream position in the past to examine and criticize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al stereotypes "moralist" to change the image of. Learn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different aspects, different levels to fully tap the active use of "non-mainstream" culture of educating people factors, the most important matter to the times and to promote a new era of Ideological Work.

一、辨义析源:“非主流”文化的最根本特征是“否定的哲学”
(一)非主流文化的发源
“非主流”(non-mainstream)一词是“主流”(mainstream)的对称。“非主流”文化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化表现形式,最早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的朋克(Punk)文化,起初是指一种服饰、审美和音乐等方面的另类风格,到九十年代末期,Punk文化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在融合Pop 、R&B、Blues等流行元素的基础上,其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借助一些忧郁、悲伤、颓丧主题的情绪表达,“非主流”一族崇尚另类张扬、玩潮耍酷、反叛激进,于是便产生了新兴的Emo(emotional)文化,这很快演变成一种前卫而时尚的先锋风格,风靡于全球的青少年中间。故而,non-mainstream内涵还可广延至Alternative Brit-Pop、Grunge Rock、hot like me、Wedding Cakes for Your Geek等多种含义表达。如今流行于纽约华尔街的一句口头禅,“You have to be out or to be in”便是当下最为经典的“非主流”表达,充满了浓郁的西方朋克意味。可以说,这种强调个性、独立和原创精神的“非主流”文化,非常适合表达青年一族标新立异的想法,是  一种兼具“天使与魔鬼”两面特性的青年体验型文化。当下在中国广大年轻人中兴起的“非主流”便是Emo文化的东方式呈现。
  关于“非主流”之“魔鬼”的一面,学者们多有痛斥鞭挞,本文不再赘述。笔者行本文之意仅在转换视角、另辟蹊径,对“非主流”文化的积极意义、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正向效应进行一番粗浅的探析。
   (二)“非主流”文化的内涵
  顾名思义,“非主流”就是非一般主流,是一种与社会现存主流文化差异很大、甚至相悖的文化现象。而高校的“非主流文化是指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 邓建军:浅析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2010(11).]。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非主流”是一种亚文化、次文化。在目前的认知和研究中,“非主流”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一种思潮、一种倾向、一种体验、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过分张扬个性、偏离大众价值的一群人,他们构成一个小众世界,与大众世界遥遥相望。
   综观学界对“非主流”文化的认知,笔者概述“非主流”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有三种成分:第一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并且它还对现存系统的要求和期待起着维护和支持作用的那部分文化,亦可称为“优性非主流文化”。它与主流价值一道,共同形成驱动社会发展的良性合力。第二种是虽然没有社会期待的根据,但也并不与社会期待发生冲突的文化。即处于中间灰色地带,没有直接表现出负面消极作用、无伤大雅的那部分“惰性非主流文化”,它对主流社会的正面价值表现出不对抗的特性。第三种即是与社会要求和期待相违背的文化,即“劣性非主流文化”,如充满暴力的黑色文化、充满低级趣味的黄色文化等。它对社会的正面价值起着消解破坏的负面作用。这就是绝大多数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那部分“非主流”文化(如下图)。笔者认为,“优性”部分的“非主流”文化其正面意义和积极影响可以充分发扬挖掘。对于第二或第三种的“非主流”文化部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还是有很多地方尚待我们进行矛盾面的积极转化。
   

   
   
      主 流
    
    “主流”文 化        “非 主 流” 文 化
   (三)“非主流”文化的表征
  “非主流”文化在不同维度显现出多样的特征。从发生上讲,“非主流”文化具有伴生性、随意性和现实性;从存在上讲,“非主流”文化具有非系统性或非正规性;从内容上讲,“非主流”文化带有较强的娱乐性、快餐性和猎奇性;从发展上讲,“非主流”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先锋性和超前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构“非主流”文化的内涵:
  1.在行为方式上,“非主流”文化的追随者如大学生们喜欢“宅”、喜欢“晒”,喜欢创新求异、着眼未来、眼观全球,热衷于ps图片、摆pose、扮cosplay、烫烟花头、写火星文;更有街头涂鸦、混搭嘻哈、颓丧表情、显摆炫富、多彩发色、叛逆激进……等等,不一而足。批判“非主流”文化的卫道士们犀利地评价,“就像精神的浮士德在肉体的浮士德引导下, 开始沉溺于放荡生活体验的感官历程和对人类精神理想的反叛。”[ 王泓,王茂来:引领与管理——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倾向性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9).]
  2.在内容分类上,“非主流”文化包含有艺术气息的图片文化、出位有型的服饰文化、低调灰色的空间文化、晦涩桀骜的文字文化、前卫嘻哈的音乐文化、中性当道的性别文化等等,可以说是内容丰富、种类多样。
  3.在文化意象上,“非主流”们有他们独特的交流表达系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话语圈”。比如,流行于中国大学校园内的“非主流”就有很多的Logo,如夸张的棒棒糖、恢宏的摩天轮、矫情的四叶草、旷野中突兀耸立的电线杆等,都成为“非主流”的精神意象。
  4.在价值观念上,“非主流”一族映射出来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思潮。比如,他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主张放弃原则、蔑视规范;把怀疑精神奉为上帝;从不停止幻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冲动、冒险、浪漫、感性、安逸、无定性;对物质痴迷与“嗜爱”等。可以说,非主流的世界里没有任何规则……没有不敢做的,只有不敢想的。
  以上都是”非主流”文化独特、另类而又多样的表达方式,仿佛用一个词难以形容全它们。不难看出,“非主流”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要与普罗大众保持距离。“非主流”们“嘲弄别人的价值,他唯一的信仰就是否定的哲学。他生活在既无过去又无将来的一条窄缝中。”[]这段话贴切地表达出了“非主流”价值观的核心。但是,“非主流”的悲哀和无奈又在于,“他们希望跳出传统但仍然无往而不在强大的传统之中。”[ 才立琴:积极视角下青少年非主流透视[J].中国大学生研究,2010(10).]而广大的大学生们就是这一“否定之哲学”的最主要消解群体,这也是笔者探析本文主题的必要性所在。
   二、价值分析:发掘“非主流”文化所传递的诸种正向能量
  虽然说主流文化规定着整个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但“非主流”文化对整体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非主流”有其正向的维度,更有其积极的价值。尤其是其中的“优性的非主流文化”发挥着积极的功能,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是“非主流”文化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视域,使他们比前辈们具有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非主流”文化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迎合了他们世俗化的生活情趣和时尚化的现实诉求。动漫、网络、市井娱乐、高新科技……等都成为他们热议的话题,这使得当代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吸纳了诸多潮流元素,彰显出鲜明而前卫的时代特征。
  二是“非主流”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富有理性自觉的时代特性:“非主流”作为自我认同的一种手段,它提示并惊醒了一部分90后的自我意识。“非主流”文化崇尚弘扬个性、表现自我,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赋予了大学生积极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而这种理性精神正是在现代社会中生存所必须的可贵品质。
  三是“非主流”文化中隐含有大量主流的积极因子,有利于对主流文化相关精神的弘扬:比如,对理想的追求、对美的坚守、个性的解放、希望自我成长、做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个人,希求生命的丰富、人生的价值等等。很难说这些是“非主流”。恰恰相反,“非主流”的表现形式展现的是主流精神的诉求。最典型的莫过于“非主流”表达的对幸福、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其表达载体是“四叶草”,该植物叶片的形象似乎已上升到“非主流”文化之图腾的地位。另外,“非主流”文化中所隐含的一些特质还与现代大学精神中“自由、科学、民主和创新”等理念不谋而合。
  四是“非主流”文化客观上锻炼了大学生进行广泛社会交往的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由于“非主流”文化的自发性和非正式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其真实情感和个性自我,自由地进行娱乐和交往活动,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交锋、碰撞。这在客观上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使他们在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使之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五是“非主流”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思考、辨析和选择。在校园中形成逼真多元的文化、价值气候,避免了过于单一、呆板、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文化价值氛围,如果说主流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的主菜,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佐料,它对主流文化起到一个补充、添彩的作用。“非主流”文化虽有优有劣,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那些具有先进文化内涵的“优性非主流文化”,其健康丰富的养分亦能增强校园活力。
  六是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激活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催生力量:“非主流”文化对“抽象集体主义”的放弃具有“前喻文化”的意味,它把大学生与社会都带到了互相学习的良性“互动场”,以自身的存在实现了对主流社会的批判性建设。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社会发展进行“反哺”。具体说来,在文化内核上消解着固有的价值体系;在文化功能上冲击固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等。可见,反文化也推动社会变革,催发新思想、新观念,呼唤自然原生态、原性态。应该承认正是正文化和反文化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文化的前进和发展。
  另外,“非主流”文化”还能激发大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缓解和宣泄大学生的压力,更深层地发挥好凝聚力和约束力的作用;“非主流”文化出现还带动了一大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等等,可以说,“非主流”文化的正向效应不只是一小点,而是潜藏积聚有一大堆正能量或一大座富矿正待我们去悉心采掘。
   三、转换视角:树立对“非主流”文化辩证接纳的包容态度
   (一)存在即合理
  “非主流”文化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蓬勃兴起。一是因为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比如,市场经济的勃起兴盛、本土文化的创新不力、大学生们的身心特点、渴望独立又依赖的矛盾诉求等等。二是因为“非主流”文化自身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是乃“非主流”文化“存在即合理”的根本前提。“前沿文化”中的非主流蕴含有开放、创新、先锋和蓬勃的积极因子,这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不竭动力的源泉。若能将这种动因恰如其分地运用好,非主流一代的价值观念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于社会主流文化。
   (二)少数人的真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时代的更迭和演进从来都是不断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呈螺旋式递进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非主流”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什么是主流什么是非主流?牛仔裤T恤也是经过一个非主流到主流的过程才平民化的。”[ 杨莉明:非主流与“火星文”的一代——“90 后”网络媒体形象初探[J].中国大学生研究, 2009(8).]在很多时候,“非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源于先在假设的伪命题。“非主流”文化固然有负面的一端,同样也具有正向的一极。经过时间的检验,真理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的出现在先前被主流社会所鄙视和不屑的“非主流”文化中。
  客观地讲,“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有好有孬,而本文探讨的立意是要去伪存真、兴利除弊,旨在充分发掘“非主流”文化另一面的积极价值。“一种新文化模式的种子或根基其实深深扎根于反文化的土壤中。”[ 章淑兰:辩证地看待高校“非主流”文化[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4).]所以这种探析和追寻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矛盾转化的可能
  从辩证法看,“主流”与“非主流”作为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当“非主流”文化与社会的要求和期待不再冲突并被社会所认可时,它就有可能转化为主流文化。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相互排斥的境地,而是处于同时并存和互相补充的状态,各层次、各类别的文化保持着一种对话、交流和取长补短的关系。虽然有些“非主流”文化的内容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若经过换位思维、精心改造,则可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将产生能动的积极影响和正面的教育意义。“非非主流”的螺旋式阶梯递进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有效力量就是这个道理。
   (四)可塑变的大学生
  全国各高校大学生们是“非主流”文化的最主要消解群体。从主体数量上看,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流”大部分都是包括“80后”和“90后”在内的“非主流”。对于这样一个鲜活的群体,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大学生的可塑性。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对“非主流”文化的否定与非议多少来自于我们看似道貌岸然的“先验主义”。学者埃里克森说得好,“长者们对年青一代普遍存在先在的刻板印象。”[ 杨莉明:非主流与“火星文”的一代——“90 后”网络媒体形象初探[J].中国大学生研究, 2009(8).]众知,青春期特点之一就是冲动、激进、反叛,并非“80后”、“90 后”专有,可以说,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曾经有过这种“角色尝试”的经历。长者们不假思索地视“非主流”为“洪水猛兽”,把“拟态环境”看作是客观现实,这是忽视了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结果。如今,大学生的“非主流”意识正处于迷惑茫然的十字路口,其意识流特征可以说是“非马非邓非中非西非古非今”, 却又是“马邓中西古今”兼具、杂糅的意识。其中任何一种意识力量的壮大, 都将引领大学生非主流意识的潮向。他们坦言,“不是我没有信仰, 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钱澄:浅谈当代非主流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10(24).]这恰是青年大学生可塑性强的有力证明,也呼吁了在当今新情势下,我们以开放、包容之姿直面“非主流”文化是多么迫切和必要。
   “与其堵之,不如疏之。”充满后现代气息的“非主流”文化现象蓬勃向上、张扬自我、求变求新、另类特别。它是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天性释放、寻找自我的过程。我们首先要正视“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不忽视、不回避;我们也不能想方设法抑制“非主流”的发展;我们更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归类为落后文化,对其肆意全盘封杀。我们要看到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内部的复杂性、多样性,积极地加以有效引导,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非主流”文化我们应站在一个中立、客观的立场上,秉着“披沙淘金”的科学精神,以开放包容之姿和辩证科学之法对待大学生“非主流”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要改变以往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来声讨和批判“非主流”文化的刻板“卫道士”形象,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级,充分挖掘和积极利用“非主流”文化中有效的育人因素,唯此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
   四、路径选择:引导“非主流”文化有效为高校思政工作服务
  “非主流”大学生从小众到大众的回归面临的第一问题即是信仰的确立和理想的重审。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了解和引导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所蕴藏的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缘,兴利除弊,因势利导。尤其是要积极倡导和扶持其中具有先进文化内涵的“优性非主流文化”,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力量、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助臂、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总之我们应转变观念,长善救失,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非主流”文化的教育和引导。
  一是解放思想、改堵为疏,彻底改变强制性的灌输模式: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贯穿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靠内因优化、以包容之姿,促进学生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从而最终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
  二是把握规律,尊重需要,找准高校思政工作的切入点:尊重和承认 “非主流”文化的存在,遵循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找对口径精准切入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引领工作。
  三是平台开放、文化多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倡导提供开放、民主的平台和机会,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无论或主流或草根的文化,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才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
  四是创新方法,多手结合,喻主流文化之于“非主流”的文化形式中:“非主流”文化形式新颖、夺人眼球。我们可以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彻底改变枯燥生厌、无情无味的意识形态教育之不良形象,用“非主流”的形式来包装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使之更乐于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所接受。
  五是放眼国际,与时俱进,借鉴学习他国家或地区的有益做法:比如,美国学者已意识到对“非主流”群体的过度消极描绘反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实践中更转向客观辩证的看待“非主流”;香港则尝试缔造多维空间,开展不同类别的服务模式,让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共同致力于引导“非主流”青年成才的事业等。[ 陈伟道,廖庐慧贞:香港的“‘非主流’青少年”工作及其借鉴[J].海外,2010(8).]西方国家是“非主流”的发源国,他们现今很多的有效做法值得我们有择选地拿来。
  总之,对中国来讲,20世纪无疑是一个走出物质贫困的时代,21世纪应该是一个走向文化复兴的时代。新世纪的大学生“非主流”文化走向理性和自觉是全社会都热切期待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地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起点,坚持多元整合、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在动态演进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文化的增殖与创新,使“非主流”文化成为大学生们在审美上可以跟随、情感上可以依赖、精神上可以感召的积极健康事物,从而最终有效发挥出“非主流”文化的正向效应、比较优势和积极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邓建军:浅析高校“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       2010(11):325-326
   王泓,王茂来:引领与管理——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倾向性分析[J].当代青年  研究,2010(9):55-60
   才立琴:积极视角下青少年非主流透视[J].中国大学生研究,2010(10):77-80
   杨莉明:非主流与“火星文”的一代——“90 后”网络媒体形象初探[J].中国大学生研究, 2009(8):74-80
   章淑兰:辩证地看待高校”非主流”文化[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4):58-60
   钱澄:浅谈当代非主流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2010(24):173
   陈伟道,廖庐慧贞:香港的““非主流”青少年”工作及其借鉴[J].海外,2010(8):36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