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西方后现代三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语言论文

作者:黄河科技学院—孙昊来源:原创日期:2011-12-30人气:2032

后现代三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

1.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里达(Jacques Derida) 、福柯(Miachael Foucault)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里达在他的著作《论文字学》里提出文字学的目标就是颠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的读解传统。德里达认为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主义预设了某个定点,并以此设置了纯粹、先验的二元对立的藩篱,如客体与主体,本质与现象,能指和所指,真理和谬误等的对立,对立双方处于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一方对另一方具有统治和优先权。他认为应该打破这种对立和封闭的结构和中心。

1).对“忠实”原则的冲击

传统翻译思想强调“忠实”,“等值”,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译文力求与原文结构对等。这种思想受到了解构主义思潮的冲击和批判。解构主义否认文本的中心,否认文本有终极意义。在德里达思想的影响下,韦努蒂在《重新思考翻译》的前言中指出:“译文是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多少总有点‘自由’发挥。它的本体从来不确定,总是存在对原文的增减。它也从来不可能是透明的表述,而只能是一种诠释的转化,把外语文本里的多少和歧义显露出来,又代入同样多面,同样分歧的意义。”

2).对原作者权威的冲击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作者因其是原文本的创作主体而享有权威性,译者必须是严格、准确地按照原作传译,不能随意删减。解构主义提出的“互文性”概念不但否定了原作的权威性,同样也否定了原作者的权威性。

总之,解构主义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概念和翻译标准,改变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否定了原作者对原文的创造性和权威性,推翻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带来了主体的充分自由。

2.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着手。” 由于受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重新定位政治、文化、语言等各个领域的价值体系,这种理论上的思索最终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另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还是由翻译的地位引发的。传统上,女性地位低下,同样,翻译的地位也很低下。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模仿。女性被认为是有缺陷的,而翻译也总是有缺陷的,因此翻译是女性的。译者也一样,它和女性一样在传统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性则从属于男性;原作对于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男性和女性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原作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译本则是低弱而派生的女性。

2). 主要观点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 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和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关系; 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是要识别和批评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原因和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首先,女权主义者认为,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传统翻译观把翻译视作女人,译作依附于原作。女性主义认为翻译的忠实论不仅贬低了译者和译文文本,同时包含着对女性态度上的歧视。因此,女性主义为争取女性的尊严和平等,力求破除翻译研究和社会观念中带有严重性别歧视的陈旧观念。

其次,女权主义者认为,传统翻译理论中对译者与作者、译本和原著的关系来源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他们要求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主张译文享有与原文一样的平等地位。根据解构主义的互文本理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其他文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征存在这一文本中。后来的文本与先前的文本存在着发展与继承关系。翻译中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原文对译文的依赖似乎不亚于译文对原文的依赖。

第三,她们认为翻译不只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女性主义者提倡女性译者以女性主义价值观介入,重写翻译文本,以充分体现她们的主体性。她们热衷于文本翻译的实际操作,带有鲜明的政治文化目的,为女性争取权益,特别是话语权。例如,女性主义者认为《圣经》原文本和译本构建的是男性价值观为核心的宗教信仰,处处体现的是男性的“身影”。于是许多女性主义译者主张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阐释并翻译《圣经》。

女性主义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它对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论调更促使人们对翻译等值论和译者主体性等诸多问题开始重新定位。

3.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作为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话语方式,受到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探讨殖民主义终结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其代表人物有萨伊德(Edward W. Said),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ak)和霍米·巴巴 (Homi Bhabha)。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80年代,是后殖民批评与与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的产物。该论把理翻译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探讨弱小民族或语言的文本被翻译到强大民族或语言时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他们否定了以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认为翻译理论应该是一个解殖民化的过程,通过翻译促使殖民文化摆脱前宗主国的文化束缚,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与对话。

1).翻译文本的选择

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可以发现欧洲中心主义意识主导下的翻译活动是殖民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衡状况。在翻译东方文学作品时,西方学者专门挑选那些符合西方读者典律的作品,或者对一些东方文学作品进行改译或改写,以符合早已形成的东方文化读者形象和东方主题,这样才能在西方读者心中构建起与东方形象符合的文化身份,即落后,愚昧,卑贱以及非理性。同时,在英语译入与译出的比例上也反映出东方与西方,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不平等。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是以帝国主义的掠夺式翻译即归化的翻译为特征的。即“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文化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语文化”。译者藐视东方文化,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固定的东方形象去塑造他者形象,造成改写和增删。处于弱势的东方文本被处于强势文化的译者任意的歪曲和变形。翻译已经成为描述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一个意义重要的场所。

2).翻译策略

为了颠覆西方人心目中扭曲的东方文化身份,彰显殖民地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抵抗西方霸权主义的侵略,后殖民主义翻译家提出了“抵抗式”翻译策略。如霍米·巴巴提出“杂合“翻译策略。经杂合后的语言,汇合了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获得了一些本来不曾具有的优点,实现了对原来文化的优化和超越。Venuti提出“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他号召译者将语言和文化差异传递给读者,必要时甚至可以故意使用不通顺,不透明的非地道表达以颠覆归化翻译所造成的文化霸权。

三、“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

尽管后殖民理论曾在北美的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界名声很大,但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少数人的话语,这一点霍米·巴巴(Homi K.Bhabha, 1949- )尤为清楚。与他的另两位后殖民理论同行相比,巴巴的著述并不算多,但他在理论上的独特建树却是无人可以否认的:首先,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揉为一体,并且颇为有效地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从而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风格;其次,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今全球性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研究,提出了第三世界批评家进入学术主流并发出自己独特声音的具体策略;此外,他的模拟概念以及对一些殖民地题材的作品的细读则对第三世界批评家的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对文学经典的重构也有着推进作用;再者,他所发展出的一种文化翻译理论强有力地冲击了翻译研究领域内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以语言转述为主的文字翻译,从文化的层面消解了以语言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为翻译研究领域内出现的文化转向起到了进一步推进的作用。据说人们期待已久的巴巴的专著《全球性的尺度》和另一本专题讲演集将于近年分别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和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可以预见,随着他的这两本书的出版,已经日渐冷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将再度“热”起来,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又发生了新的转向:从居于第一世界内部后殖民论辩性逐步转向关注真正的后殖民地人们的反殖反霸斗争,并对他过去的那种具有戏拟特征的后现代风格有所超越。根据他近几年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系列演讲,他目前关注的一个课题就是“少数族裔”或“少数族群体”所面临的困境。随着全球化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份认同问题,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便越来越显示出新的活力。巴巴提出的“少数人化”策略,被认为是一种过程,也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但是这种过程针对全球化的大趋势将在何种程度上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后理论时代”的西方理论思潮仍有着清晰的发展走向,但理论本身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纯粹的侧重形式的文学理论已经无可挽回地进入了衰落的状态,文学理论已经与文化理论融为一体,用于解释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使我们认识到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问题,而是多层次展开的、各因素动态发展的、各种张力共同作用的语言操作过程。尽管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各派别在立论上不尽相同,但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无不受到德里达关于“解构”的概念和福柯的“权力/话语”说的影响,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在翻译理论的研究问题上彼此渗透,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并扩大了对方的发展与影响力,也共同造成了翻译理论研究视野的不断开拓与翻译研究理论性的日益深化。

参考文献:

[1]陈个享,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耿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述评》,《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黄必康:《作者何以死去?——论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主体性问题》,《外国语》1997年第2期第61页.

[4]将晓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影响:[J].中国翻译,2003(5).

[5]蒋晓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口].中国翻译,2004(4).

[6]罗新璋.翻译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宋以丰、刘超先:《关于后现代主义翻译观的思考》,《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8]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中国翻译》2003年第4期.  

[9]余锦.重写神话:女性主义翻译观用其翻译策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0).

Abstract: Post-modernism thought is a cultural movement in the 1960s, which essence is a cultural and social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digestion and criticism. In the Late 1980s, the cultural shift is embodied by deconstructionism, feminist translation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ther "post-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bov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Keywords: Post-modern translation theory, Deconstructionism,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