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移动数字媒体影响下的移动社交变革——新闻论文

作者:张永鹏,武骁来源:《西部广播电视》日期:2015-05-26人气:1548

一、移动数字媒体与移动社交的涵义及其关系

(一)移动数字媒体的涵义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予了以电脑和互联网(Internet)为媒介的新型传播媒体更大的发展空间。移动数字媒体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这里的移动数字媒体主要指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移动数字终端为载体,以无线数字技术和数字处理平台、软件和应用为使用工具,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方式记录并处理信息的媒介。相对于公交车上的移动数字电视等媒介,不在此讨论之列。

(二)移动社交的涵义

移动社交源于传统的互联网社交。移动社交是用户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载体,通过流量计费或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接入网络,能够实现在线用户识别和交换信息技术。从智能终端用户的使用动机来说,移动社交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1.信息的获取。当一些信息不能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用户需要通过结识其他人或者关注某些重要的信息来源从而获得相应信息。这种以传播信息为主的社交行为以用户为中心,呈现出分散化的形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消遣娱乐。移动终端倍受青睐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其娱乐功能,如苹果公司的设备更迭速度如此之快,不仅体现了先进科技的发展水平,更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多需要而诞生的。

3.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便是在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维持,智能终端就是一个重要的媒介。

4.工作办公和学习需要。在这里移动社交并不包含传统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而是要以互联网的使用为基础的社交活动。

(三)移动数字媒体和移动社交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以手机与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不断更新换代,为移动社交的变革提供了机会。

社交是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便拥有的社会性行为。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便开始探求新的技术手段和社交方式,从而推进移动数字终端的出现和快速革新,移动技术也日渐完备,影响与日俱增。

二、移动社交的形式和内容的变革

(一)其他功能与社交功能的融合

现在的移动社交为人们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交功能的融合。例如传统社交与移动购物的融合。在某购物平台中,买家在商品的选择上,会首先参考以往买家的评价,还可以和过往买家或直接与卖家进行沟通交流。当下的移动购物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让移动社交的范围更广。

(二)关联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的软件支持手机通讯录的导入和联系人匹配功能。这种功能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在网络中也得以延续,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支持了微信、QQ以及微博登陆,方便了好友间在其他平台更深层次的沟通,也让人们的移动社交环境更加宽广,使拓宽人际关系成为可能。

(三)信息传播平台融入移动社交范畴

以百度贴吧客户端为例。现在的百度贴吧客户端可以通过寻找兴趣吧友,添加为好友,还可以构建几十人和几百人的兴趣群,构建临时的聊天室。这些在网络中存在的集体,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是细小的关注点而聚合,形成一种组织传播或分散的人际传播。信息的传播平台也在移动社交的时代愈发注重社交功能的延伸。

(四)受者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从传播过程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构建了新的“受者中心”的传播格局。相对于“传播者中心”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削弱了议程设置的作用。“传播者中心”的传播方式依然存在,而且与“受者中心”的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和渗透,使得传播过程更为复杂,受者和传者的界限也越发模糊。

(五)零散化社交与无效社交增多

人们更多使用移动设备用来消遣和娱乐,不论人们在哪里,总是会手捧手机或者平板,热衷于微信、微博或者陌陌等等社交软件的用户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乐不思蜀。越来越多的陌生人存在于通讯录中,他们根本不会在用户的生活里发挥任何作用。社交因手机的诱惑而泛泛化。

三、移动数字媒体迅速发展中,移动社交存在的瓶颈

(一)信息传播效果削减,网络传播“把关人”缺失

1.信息可信度难以保证,以讹传讹更甚

“娱乐至死”的当下,诸如“金庸被死亡”、“成龙被死亡”、“小沈阳被死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被死亡”被纷纷证明为虚假消息的背后,是捏造虚假消息的网民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2.信息大批量复制,“拿来主义”盛行,“内容为王”时代过去

移动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靠复制。移动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到现在还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产业链,绝大多数门户网站的客户端,也都只是将消息内容和评论、转发功能移植到其中,并没有求变求新的地方,只是满足于人们的移动化使用,让本应该获取新知的浏览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二)运营模式问题

移动数字媒体的良好运营需要多方的协调和配合。在运营过程中,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的制造厂商都是利益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提供商在信息内容上的“拿来主义”和提供内容承载支撑的客户端APP更是存在这样那样的运行问题,崩溃问题和安全问题,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但是昂贵的资费让人们望而却步,延缓了进军更好的网络水平的速度。而网络运营商也应该思考,如何分配有限的网络频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网络传播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受益。

中国目前的手机市场不乏依靠打价格战或者打着“山寨”旗号而干扰正常市场秩序的设备制造商。设备生产行业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提高设备的质量,减少市面上的“山寨机”的问题。

(三)受众自身的改变

一是人们社交习惯发生了改变。人们使用社交软件和移动社交工具,其目的就在于为人们拓宽交际圈,满足人们更多的交际需求。人们也在这种影响下习惯了对人浅尝辄止的了解,并没有给人们提供后续的交往机会。二是移动社交的受众与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在移动社交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受者,也是信息的传者,每个人都在担任信息传播的任务。但是移动社交用户自身的文化水平、社会责任心、媒介素养等方面水平均有不同。 

(四)互联网的安全漏洞与监管缺失

由于软件运营者自身的信息过滤系统比较宽松,导致信息中可能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和严重的安全漏洞。但是我国目前还并没有任何一项专门的法律来规定移动互联网的法律。另外,传者身份具有隐蔽性,因而信息发布的追惩制度并不完善,容易形成疏于监管的空白地带。

四、移动社交未来的发展问题对策

(一)呼唤网络“把关人”;加强移动数字媒体产业链条建设

1.呼唤网络“把关人”,树立把关意识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在手机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短信服务商从单纯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隐形把关人’,即面向大众的信息创造和发送者。”若将这一理论扩展开来,互联网中的隐形把关人应该是每一个接触到某一特定信息的人,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己的所知和道德准则决定这种信息是否可以继续传播,但是很多人并不能做出良好的判断。

在未来,可以通过互联网前后台均为实名制的方式限制一些垃圾信息或有害信息的传播,不仅让每一个传播者成为把关人,也让社会集体形成一个把关门,彼此监督,相互制约。

2.增强手机媒体内容原创性,加强移动数字媒体产业链条建设

移动终端的信息内容要想抓住更多受众的眼球,需要传统网站或者需要转型的信息发布机构,将一部分精力和人员转移到移动媒体信息发布上来,或招贤纳士组成专业化、专一化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团队者更佳,以保证信息的独创和新鲜。

打造可持续的产业链,是移动数字媒体的发展需要,也是壮大今后移动数媒、强化用户社交体验的必然趋势。2014年10月31日,56网完成并购重组,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搜狐视频,继续打造UGC(用户生成资源)视频平台。移动社交范畴内,任何由用户产生、用户消费的资源可谓宝贵。

(二)减少技术障碍

病毒、窃取用户信息等问题随着APP的兴起而水涨船高,除内容原创之外,还应该注重手机和移动设备中APP的质量,国家应加快促成APP的监管体系和规范。

网络运营商和网络使用者的博弈因互联网的急剧革新而从未停歇,网络运营商也在寻找合适的出路。例如中国移动针对当下的移动行业变化,提出了“融合通信”。

宽带的扩展也更为重要,无线上网已经成为一种大势。运营商们如何解决带宽问题,提高上网速率,在上网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高速度、更快时效,更强信号将成为必然。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更新手机频率加快是一种常态,但是缩短网络牌照颁发和新机生产时间的间隔,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广告收入

广告准入秩序混乱,监管缺失使得不规范广告大肆横行。因而,行业内应形成规范的广告准入机制,国家应加快建设移动互联网广告管理体系,效仿传统互联网的广告准入机制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加以创新,促进移动互联网的长足发展。

(四)提高移动互联网使用者自身的素质

媒介素质教育是我国相对欠缺教育的环节,如何让网民形成正确的自律意识,是我们在发展互联网,促进移动社交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社交的快餐化,淡化了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同时在丢失内心本真的情感需求。不妨尝试以国家号召或者公益组织发起活动的方式,引导人们放下手机,走出网络,回归、体味原始的社交体验,让人们重新学会“与人交往”。

(五)加快互联网安全工程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应该在适应移动媒体发展的前提下,“抓紧制定相关管理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可以借鉴互联网相关管理规定的要尽快做出解释,避免管理工作相对于产业发展滞后,出现‘先发展后规范’的情况。”

除了法律的制约之外,在行业内部要形成“法律自律、道德自律、行业自律”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艳华,路英勇. 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02.

[2]靖鸣,刘锐. 手机传播学[M]. 新华出版社,2008.05.

[3]匡文波. 手机媒体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7.

[4]匡文波. 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媒体[M]. 华夏出版社, 2010.05.

[5]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6).

[6]陶然. 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困境探析[J]. 新闻与传播, 2012(2)下.

[7]姜红. 当手机遇上社交——手机社交传播案例选析[J]. 中国广告, 2012(8).

[8]刘洋. 中国手机媒体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增值业务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kj/7446.html  《西部广播电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