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后发优势与青海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区域经济论文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陈勇、吕新彪来源:《商业时代》日期:2012-07-21人气:1202

摘要:世界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经济追赶史。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取得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不断缩小和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青海省委在充分分析和认识青海省情的基础上,高屋建瓴的提出了要充分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集聚优势、后发优势”,实现青海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探讨了青海经济后发优势、后发劣势问题,强调在充分挖掘后发优势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对后发劣势的研究,并对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青海经济 跨越式发展 后发优势 

Late-Developing Advantage 、Late-Developing Disadvantage and Research of Qinghai's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eds itself as constantly fall-behind and catch-up. As a less-developed district in China, it is a key issue for Qinghai province to achiev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and gradual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west and eas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of Qinghai's previous economic situation, the Provincial Committee proposed the goal of leapfrog development and a newly civilized, wealthy and harmonious Tsinghai by utilizing its intrinsic strength listed as “the advantage of resours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late-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Qinghai's economic late-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isadvantage of late-development is highlighted when great attention is attached on exploiting its advantage. In the end, issues in relevant to th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are discussed and some propositions have been raised.

Key words: the economy of Qinghai; leapfrog development; late-development adavantages

一、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青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2011年青海GDP达1342亿元,增速达14.5%,为历年最高,但青海又作为一个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如何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在提到青海具体的实施措施的时候,省委书记强卫尤其提到了要充分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集聚优势、后发优势”,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即“四个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后发优势是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青海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并注意发展中的后发劣势问题,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并赶超,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二、后发优势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后发优势理论为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Gerchenkron)于1962年最先创立。格申克龙对后发优势做了比较清晰和完整的界定,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的紧张状态。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格申克龙指出,引进先进技术是一个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因素,后进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设备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快速培养人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同时资金的引进也可解决后进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纳尔逊(Nelson,1966)等人对格申克龙后发优势假说进行了证明,指出一个后进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同它与技术前沿地区的技术差距呈线性正比,并指出后发国家技术进步速度虽然常常高于先发国家,但在逐渐接近时会慢下来,从而保持“均衡技术差距”。

列维(Levy,1966)则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在经济发展前提条件上的异同,并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具体化,总结归纳了五点后发优势以及三点后发劣势,同时指出后进国家将面临三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一是控制结构问题,二是资本积累问题,三是两种心态问题。这对于我们认识后发优势提供了系统的指导。阿伯拉莫维茨(Abramovitz)提出了其“追赶假说”,认

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呈反向关系(Abramovitz,1989)。需要注意的是,其提出的假说成立的限制条件,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第二个限制因素是社会能力,处于技术落后但社会进步的状态,才使一个国家具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潜力。即通过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是经济追赶的内在因素。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罗索夫斯基(Rosovsky)、南亮进和大川一司等人将格申克龙后发优势论应用于对日本工业化过程的分析以及渡边利夫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韩国经济,都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后发优势存在的客观性。

南亮进(南亮进,1992)以日本为背景,探讨了日本的后发优势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并印证了阿伯拉莫维茨的观点。伯利兹、克鲁格曼(Brezis,PaulKrugman)在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技术发展的“蛙跳”(Leap-frogging)模型(Brezis,Paul Krugman,Tsid-deon,1993),指出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本国已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后进国家可以直接选择和采用某些处于技术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的技术,以高新技术为起点,在某些领域、某些产业实施技术赶超。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后发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追赶,成为更为迫切的问题。格罗斯曼和赫勒普曼(Crossman,Helpman,1991)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了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将一个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化了。巴罗和萨拉易马丁(Barro,Sala.I.Martin,1995)通过一系列的假定,其模型导出的结论是通过技术的赶超,一国的学习能力将最终体现在其拥有的内在固定优势方面并且各国在长期内将实现收入的趋同。范艾肯(RVanElkan,1996)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他强调的是南北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趋同。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对后发优势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罗荣渠(1993)归纳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表现形式,并论证了它们在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影响。傅家骥(1999)探讨了作为后发优势重要表现的技术模仿创新问题,从资源积累的角度对模仿创新造就后发优势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陆德明(1999)初步形成了基于后发优势的“发展动力理论”框架,提出了后发国家的发展动力转换假说。王必达(2001)对模仿创新对后发优势的效应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模仿创行与率先创新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并提出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模仿创新获取广泛的技术性后发利益。赵鑫(2004)提出了以核心思考力为中心的评判标准体系的建立是评价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关键所在,并在四个不同层面(技术层面、体制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对后发优劣进行了分析。王必达(2004)以区域后发优势为核心概念和中心线索探讨了后发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提出区域后发优势的转换条件不仅取决于各种要素条件(如物质资本条件、人力资本条件和规模经济条件等)的支持,而且还取决于各种要素即条件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有效组合(如技术模仿与制度移植的互动性、制度移植与非正式约束的兼容性以及市场空间结构一元化等)。其还对中国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的困境及其政策选择进行了实证考查。郭熙保(2005)对制度后发优势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后发优势实现的核心问题是正式制度模仿、非正式制度模仿及其关系问题,制度模仿的过程,是新的正式制度与本土非正式制度相互作用与融合的过程,是引进制度的本土化过程。

四、青海经济的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及跨越式发展分析

从以上对后发优势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出,“后发优势”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确实能够转化为现实优势,能够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都验证了这一点,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也做出了最好的印证,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39.38亿元飞跃到2009年108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 1倍,年均增长11.9%。人均生产总值由4728元提高到19454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改革开发、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增速及构成

指标

各时期年均增长速度(%)

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978-2009长年年均增

1990-1999年年均增长

2000-2009年年均增长

1978年

1989年

1999年

2009年

生产总值

8.7

7.6

11.9

100.0

100.0

11.0

100.0

第一产业

3.6

2.3

3.5

23.6

26.1

17.6

9.9

第二产业

9.9

8.8

15.1

49.6

41.9

39.3

53.2

工业

10.5

8.0

16.1

35.8

33.2

28.7

43.5

第三产业

9.8

9.7

11.2

26.8

32.0

43.2

36.9

人均生产总值

7.9

6.1

10.9

-

-

-

-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局综合处

根据青海统计局公开发表的数据,我们可以作如下重点解读:

1、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先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基地、食盐生产基地、硅铁冶炼基地、西北最大的水电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全省工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70. 33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3. 5倍,年均增长16. 1%,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 1个百分点。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 5%,比1999年提高14. 8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增强。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一批技术力量强、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起来,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工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全省工业增加值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且近年来增速均高于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58. 3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440. 1亿元,年均增长16. 9%。

2、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03. 3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98. 54亿元,增长1. 9倍,年均增长11.2%,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一年相比,年均增速高1. 4个百分点,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年均增速高1. 5个百分点。

3、高原特色农牧业生产能力提高。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7. 4亿元,比1999年增长41. 9%,年均增长3. 6%,比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年均增速高1. 3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比1999年下降0. 9%,油料产量增长28. 4%,蔬菜产量增长1. 1倍;肉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比1999年增长33. 5%、32. 9%和12. 3%;草食畜和猪的出栏率分别比1999年提高10. 8和44. 3个百分点,商品率分别提高11. 1和39. 9个百分点。

4、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5、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世界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经济追赶史,青海经济无疑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也蕴藏着极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后发展效应实际也是一把“双刃剑”,国内学者对后发优势尤其是从其宏观层面(国家发展)研究的多,从中观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少,对后发优势则研究的更少,我们充满乐观主义的积极“追赶”甚至“赶超”的同时,更应该冷静、清醒的分析自身的不足,所谓后发劣势。青海在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提高和加强:

1、争取尽可能多的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青海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区,号称“中华水塔”,也是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青海应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对青海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中央政府对经济落后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弱化经济落后地区在物质资本积累方面的后发劣势的作用。由于经济落后地区资本积累能力弱,中央政府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越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大。争取国家对青海教育的投入,支持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中央政府对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够促进经济落后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经济落后地区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的后发劣势。国家在缩小东西差距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2、重视技术引进和创新的同时更加注意制度创新。只有完善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和先进的创新发展的制度才是缩小东西差距,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加大力度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要加速对区域内的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和最重要的载体,人力资源的积累才有可能改变这一最重要、最充满活力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劣势地位。

4、重视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5、重视对企业群的培育和扶持。任何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是企业,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样是企业。

五、结论

今年是国家全面部署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实施的第一年,只要能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四个发展”、“四个坚持”的重大理论创新上来,“扬优避短”,充分挖掘和发挥青海的“资源优势、积聚优势、后发优势”,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青海的跨越式发展,也一定能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来,青海也一定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Ggerschenkron:Economic Backwardness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M.levy,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A String for International R elations,Pd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66.

[3]S.Nelson,E.Phleps:Investment in Human.Technological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pp.69-75.

[4]M.Abramjoritz,Thinking about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Brezis,Paul Kruman,Tsiddon: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ship,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pp312-333.

[6]Grossmna.G.M.and E.Helpman:Quality Ladders and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pp501-526.

[7][日]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

[8]陆德明.中国经济发展动因分析[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9]徐莎莎,黄春兰,盛杰.后发优势理论研究述评[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113(10):22-23

[10]胡隐昌,胡汉昌.后发劣势研究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9(6):31-36

[11]青海省统计局综合处.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J].青海统计, 2011 ,(11):6-14

[12]郭熙保,胡汉昌.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评杨小凯、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劣势之争[J].学术月刊,2004,(4):29-36

[13]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2 ,(3):15-20

[14]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351-357

[15]曾国安,郑美琴.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与政府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3,1(4):17-2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