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影片《大地》改编的美国影响因素-电影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电影文学》张素菊日期:2012-10-01人气:1839

  一、小说《大地》的电影改编

  主人公王龙及其妻阿兰形象的美化是电影的一个重要改编。在赛珍珠笔下,王龙和阿兰被塑造为一对有血有肉的——既有人性优点又有人性弱点的普通中国农民形象。像中国的很多其他农民一样,他们夫妇俩对土地有着狂热的依恋和热爱。他们在土地上辛苦劳作,通过他们的汗水和智慧一点一点地积攒财富。虽然几经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但是男主人公王龙还是凭借辛苦劳作外加运气摇身变成了地主。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王龙珍惜土地,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土地,并不停地扩大自己的土地面积,最后由普通农民变成了地主。但是在夫妻关系上,王龙仍然是封建家长的形象,对待妻子蛮横霸道,没有任何的爱慕与怜悯。尤其在其成为地主后,迷恋妓女荷花并把她娶进家门,还一度荒废了曾经执迷的土地。

  赛珍珠笔下的阿兰是个相貌平平、甚至近乎丑陋的旧时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面孔大而平,睫毛杂乱,且皮肤无光、头发稀疏干枯,竟无一点美感。”当阿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时,王龙还觉得她实在太丑陋,只配给穷人做妻子。然而阿兰不仅吃苦耐劳,意志坚强,顺从丈夫,还兼具一些小智慧,在关键时候能够拯救家庭。尽管如此,她还得忍受丈夫纳妾给她带来的屈辱,甚至至死都没有得到丈夫的爱心。但是作为女人,阿兰也有其应有的人性弱点,她有嫉妒心,憎恨荷花夺走了自己的丈夫。

  与原著相比,影片呈现给美国观众的王龙(保罗?穆尼饰)和阿兰(路易斯?雷纳饰)是符合美国审美情趣、“高贵”的中国农民形象,弱化了王龙和阿兰性格上的缺点,突出了王龙和阿兰对土地孜孜不倦的热爱以及具有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美德。虽然在小说中王龙是主要人物,整个故事都是以他的视角展开的,但是在影片中,阿兰的形象被塑造得格外生动和醒目。她不仅具有姣好的容貌,还兼具智慧、勤劳、忠贞和坚毅的美德。虽然她自认为相貌平平,但安静中却渗透着含蓄的美,在新婚之夜令才发现她美貌的王龙欣喜若狂。尤其是阿兰种植桃树一幕,那种沉静的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小说中,阿兰是在一场社会暴乱之中凭借自己给黄姓地主家做奴婢时得到的信息,顺利地“拿”到了黄姓地主家隐藏的财宝,因而使王龙一家也跻身地主阶级的行列。而在电影中,这笔财富却是在混乱的人群中阿兰不经意而得到的,因而使其财产的获得合法化。

  同样,王龙这个角色在电影中也得到了美化。小说中的王龙迷恋并迎娶妓女荷花,对阿兰则无丝毫的愧疚之情。而电影中的王龙则与小说中的王龙完全相反,竟然不忍心夺走阿兰钟爱的两枚珍珠。王龙的同情心打动了美国电影观众,进而使观众对王龙的卑劣行径并无憎恨之情。

  电影对小说情节也进行了多处改编,尤其在影片的结局部分,将晦暗的故事结尾改编为充满希望的结局。在小说结束的时候,王龙给儿子们留下遗嘱,希望他们不要卖掉土地。而就在王龙奄奄一息之时,儿子们却恰恰相反,在谋划着出卖父母一生苦心经营的土地。电影则以王龙带领两个儿子在土地上与蝗灾斗争,成功地拯救庄稼为结局。这样的结局将王龙父子对待土地的态度,对土地的钟爱与维护升华到了极点。同时,这个结局也向处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观众阐释了一个道理,即通过个人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外加上机遇就就能渡过难关,最终取得成功。这样的结局寓意不言自明——完全符合美国的价值观,符合当时美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因而极易被美国观众所接受。

  二、美国社会因素影响

  美国国内的社会背景是影片《大地》改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影片《大地》呈现给美国观众之时正值美国经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可以说恰逢其时的迎合了美国人的感伤情怀。当时的美国人正在遭受着干旱的气候、经济的崩溃以及失去家园的痛苦。萧条的经济使得很多美国人开始向往乡村生活的美好。当时美国大约有30%的人口居住在乡村,但是史无前例的干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并迫使他们远离土地,背井离乡,移居到位于北部、东部以及西海岸地区的城市。在城市生活的他们希望能够逃避令人沮丧和难过的现实生活,并追忆曾经拥有的美好乡村生活。此外,很多在乡村长大后移居到城市生活的美国人把美国的社会问题归因于他们丢弃了乡村生活的价值观,即对土地不遗余力的热爱和在土地上的辛勤劳作。

  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知道如何将美国人吸引到电影院去,因为他们了解处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广大电影观众的心理需求。当时的大多数好莱坞影片都既煽情又鼓舞人心,同时又极力弘扬美国传统的价值观,试图描述美国人失去的或者期望获得的东西,展示美国传统的个人成功信念,并担当社会错位的替罪羊。影片《愤怒的葡萄》和《飘》正是众多这种题材的好莱坞影片的代表作品。它们在宣扬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的美国价值观的同时,还展示了在美国这个“没有阶级差别”的社会大熔炉里,回归乡村生活的价值观就能够解决美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传统和商业运作模式在有关中国题材的电影剧本改编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通过改编赛珍珠的原著,影片《大地》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强加到中国农民王龙和阿兰身上,满足了美国电影观众的心理素求。美国观众很容易将王龙和阿兰的经历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在他们欣赏王龙和阿兰对土地的态度和艰苦生活境况中顽强不息的态度同时,还会受其不屈不挠精神的感召,并给自己增添希望的力量。《大地》就像给30年代大萧条时期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美国人开出的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找到慰藉。《大地》这部中国农民土地情节的影片使“努力工作、节俭和对土地的热爱”的美国第一批移民所信奉的价值观再一次得到了认可。考虑到当时美国观众的情绪,同时也为了得到美国观众对中国的同情和理解,米高梅公司在电影中对《大地》的人物进行了美化,使中国人的形象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往的负面形象变为正面的、值得同情的形象。

  三、美国对华政策与电影《大地》的改编

  电影或者小说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西方不同时期有关中国题材的电影和小说都以其特定的方式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并力图满足美国人的价值观需要。为此,好莱坞对其他国家题材的电影制作几乎与美国政府对这些国家的态度基调是一致的。《大地》的电影改编可谓是极为典型的一个例证。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和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但是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影片《大地》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政府对华态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并扶植成立了伪满政权。从某种意义上说,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公开挑战,但当时美国正经受经济大萧条的困扰,对中日争端基本上采取了不介入态度。之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引起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警觉。1932年,美国提出了“不承认主义”,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然而,由于受到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避免介入”政策。但是随着日本在远东地区的进一步扩张,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避免介入”转变为“援华制日”,由支持日本改变为支持中国,并开始鼓励中国成为其在远东地区潜在的盟友,最后发展到“结盟抗日”,以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与美国对华政策相一致,美国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也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2年,米高梅公司购买了《大地》的电影版权,而如何在影片中呈现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对影片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为了迎合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唤起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和同情,电影对赛珍珠的原著做了上述改编。正当1937年影片与美国观众见面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此,电影《大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渲染效果:成千上万美国观众感到和他们的“邻居”一样的“王龙、阿兰和其他的一些中国人正遭受着日本人坦克和飞机的轰炸”,自然深表同情。

  “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重要舆论工具之一,反映了政治文化的认同与否定问题。”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小说《大地》的电影改编也不例外。将主人公王龙和阿兰的形象进行美化以及添加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等电影改编不仅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射了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满足了美国价值观的需要,而且还塑造了正面的中国人形象,使其与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相一致。由此可见,电影作为最具震撼力的媒体方式,其中国题材的制作和改编改变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的形象,进而为贯彻美国的外交政策发挥了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